今天金小牛跟大家分享5本在知乎書籍推薦類目下,被推薦次數最靠前的書籍,涵蓋了思維方法、文學小說、人類進化趣讀、人際關係、溝通等5個角度,書荒的朋友,趕緊翻起來啦!
top1:《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作者:【美】尼爾 布朗,斯圖爾特 基利
豆瓣評分:8.6
小時候讀過最多的就是課本了。在我的印象裡,課本就是最對的權威,因為你如果不按照課本來,你的試卷答案肯定不合格。久而久之,我會認為老師講的不會出錯,專家講的我聽不懂但一定有道理,課本怎麼可能會出錯,照著背就對了。因為要應試,所有填鴨式學習,成了一種快速應付考試的常見方法。
課本無疑是要教會我們知識,出書的編輯和作者肯定也是想用知識說服我們。但是生活總會告訴我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學會提問》就是在教會我們如何用批判性的思維,去分析看待書本,講演者,專家等所謂權威們所表達的東西。
海綿式思維、淘金式思維、弱勢批判性、強勢批判性,分清各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客觀,中肯的態度和批判思維去思考和分析。
當然想做到何時都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也不是那麼容易。常見的刻板印象,信念固著,確認性偏見,快思考的犯錯等等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行為。因此我們要學會在別人的論述中,更快的找到他們想說服我們的論題是什麼,理由和結論是什麼,是否與表達著的價值觀捆綁在一起,可信度有多大。才能更加明確在當下語境中,傳播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書裡給了很多技巧性的方法及在結尾的小訓練,是一本很受用的書籍。
讀完這本書,最大感受就是,在與人對話中,儘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情感控制思維,多點用批判的眼光去交流和回答。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情緒起伏的人,建議你嘗試用批判的思維去處理你日常發生的眾多小事,或許能更好的幫助你脫離某種情緒的困境呢。
看看豆瓣書友都說些什麼: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行為建立在別人評價的基礎上,永遠不要把自己變成公眾的傀儡。在這個權威如此霸道、科學是偽科學的時代,創新和批判精神更為可貴。注意,我並不是在談科學研究,而是你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選擇。
如果豆瓣評分有十星,我一定給這本書評十星。我是一個常常對輿論和他人的言辭感到困惑的人,我總是擔心被忽悠,但自己卻沒有辨別真假言論的慧眼,所以總是很糾結。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鍛鍊獨立思考思維習慣的入門。@胡柚
top2:《活著》
作者:餘華
豆瓣評分:9.4
其實這本小說之前也一直有人給我推薦,今天正好花了一個下午把它讀了一遍。讀完就一句話,難受。悲涼,無奈,一切那麼現實,生活卻仍舊要繼續。你可以歇斯底裡痛訴命運的不公,也可以盡情的體驗人生的百味。
小說中的主人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蕩,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佃農,並很快被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著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作者餘華用第一人稱角度,詳實貌似平緩的口吻,講述福貴起伏悲慘的人生。
感覺福貴就坐在我的跟前,講述著他的人生故事。
幾度轉折,讀到福貴家人相繼離去,也幾度揪心。最讓我揪心的就是有慶被過度抽血死亡那段,好端端一個活蹦亂跳的生命,就因為有人想討好權貴,就這樣白白成了替死鬼,直至最後被冷漠拋棄。
看著老年福貴獨身一人,講述親人逐個逝去的悲慘故事,仿佛每翻過幾個章節,就註定有一個家人會離他而去,看似意外,卻更像是命運安排好的。相比之下,福貴簡直是厄運纏身。是福貴的個人命運,更像是那個時代背景下,大眾平民的縮影。
福貴的娘說,活著就不怕窮;家珍說,一雙兒女(有慶、鳳霞)走在她前頭,她也算不用再為他們的將來擔憂了;養一隻牛過上好日子是小苦根的盼頭;小苦根是二喜活著的盼頭;老牛是老年福貴的盼頭,僅有同病相憐的夥伴。活著雖苦,活著卻也是盼頭。
不管順境逆境,我們都應該好好生活。我其實挺意外本次的統計結果,《活著》竟然推薦次數最高,或許小說同名電影《活著》的主演鞏俐和葛優形象給我印象太過深刻,以至於通讀小說的時候,代入同感超強。建議有空的小夥伴也可以去刷刷電影版。
看看豆瓣書友都說些什麼:
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努力努力再努力
卑微如螻蟻,堅強如大象。——@一顆花白
在艱苦中前進,在平淡中活著。——@一呈影娛
top3:《人類簡史》
作者:「以色列」尤瓦爾 赫拉利
豆瓣評分:9.1
很訝異於作者憑著一己之力,如何在短短的幾百頁篇幅中,表達著他的人類簡史。本以為是一本枯燥難懂,如傳統歷史課本一樣的書籍。卻發現對作者關於歷史,考古,宗教,文化,社會等的解讀,不僅有眾多依據和理論,卻也有著不失作為一本文學作品的可讀性。
作者不僅僅從歷史的角度,來解構人類的歷史,各中也包含著如「哲學」般的哲理。沒有系統的關於歷史事件的記錄,換之通過一些歷史片段和現象,來說明某種歷史法則和人生道理。
農業革命中,當作者談到肉牛與犀牛的進化中,無疑肉牛是成功的。因為在數量上,犀牛已經瀕臨絕種,而肉牛的數量上絕對佔據優勢。然而肉牛在生來就被困在格子間,並在此度過它的餘生,因為離開籠子,它的過度運動就會導致肌肉不夠柔軟,牛排則不夠鮮嫩多汁。而犀牛,不管進化不進化,對於個體而言,都不會影響到它的生活質量,到哪裡都無拘無束,這樣的相比之下,肉牛的進化則成了地球上最悲慘的動物
一篇篇看下來,你會發現,這本書簡直跟傳統的歷史書籍相差千裡。隨處可見,是作者對於「人類」歷程的思考,最終如何看待基因工程學,是打著治病救人的口號去科學活動,還是去實行給別富人的長生不老計劃呢。如果人類真的被科學「升級」,極少部分人成了永遠年輕的物種,那人類的歷史,又將會被如何改寫,發展還是破滅?
因為作者的不按常理出牌,每讀過一頁,都有種迫不及待想看看還有什麼有趣解讀的好奇心態。順著作者的思路,一路探尋下去,一口氣吃到整本書。相信看完這本書,你也能從人類歷史的角度,找到關於人類話題的新思路。
看看豆瓣書友都說些什麼:
從生物學的人類演化,到歷史學的社會理論,最後到心理學的幸福感,用不到40萬字回顧人類發展的關鍵進程,刷新你的世界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觀點,一是」社會秩序都是由主體間的想像所建構的,語言和文字補足了人類基因中缺乏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二是」歷史從無正義,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三是歷史的大方向就是文化的全球融合,包括經濟、政治和宗教,單一併非同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佛教、倫理、科學都有深刻的洞見,尤其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揶揄隨處可見,例如食品工業、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批判。@glacial7
top4:《親密關係》第5版
作者:羅蘭·米勒/丹尼爾·鉑爾曼
豆瓣評分:9.0
這本書單從目錄看起來,十足像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但實際上可讀性很強。雖然涉及到很多理論性的詞彙,但是全書基本都是用領域相關調研、實驗數據、案例、圖表,進行客觀的解讀,很多觀點讓你看完有一種恍然大悟、收穫頗豐的感覺,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人際關係的書,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際關係的存在。全書有12個章節,從人際交往和溝通、人際關係相關研究、社會認知、友情、愛情、性愛、婚姻等方面,由淺入深,層層進行剖析,解讀各種行為的規律和特點。
這本書從開始發行至今,一直受到眾多讀者和心理學相關專業人士的追捧,收穫很多口碑。因為讀完真的讓你收穫很多,比如什麼才是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僅限於伴侶關係嗎?廣義上的親密關係,其實更應該對應於『泛泛之交』,親密關係可以眾多的維度進行衡量,比如雙方的了解程度、關心程度、相互依賴程度、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誠度等。
又比如我們常說朋友、同學、愛情之間惺惺相惜,而互相吸引的基礎,是一種獎賞。簡單說,就是在這個人際交往中,可以直接帶給我們一種愉悅感的獎賞。比如你們之間面對共同的愛好有說不完的話,覺得彼此就是知己,又比如初次相識,拉近你們關係的可能是因為你們名字相近這樣毫無由頭的理由。
說到閨蜜在一起更喜歡分享情感,而男性朋友之間則更喜歡打打籃球、談談政治等。是因為女性本身就愛表達情感,自我感覺嗎,顯然並不是。比如在讀書年紀,女同學之間喜歡手牽手去洗手間,當然男同學之間也會一起去洗手間,但是最親密的方式,也就是肩搭肩,因為你不可能看到兩個大佬爺們手牽手去上洗手間。
這並不是男同學的基因決定了天生就應該是這麼爺們,而更多的是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允許,所以男性一般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感受,因此在感情的表達上,男性會更依賴與自己的伴侶。而女性則有更多選擇,除了伴侶,還會找自己的閨蜜去宣發自己的情感。
全書對人際和親密關係的解讀,既細膩、客觀,同時又不乏深度。相信看完整本書,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看看豆瓣書友都說些什麼:
人是社會性動物,這句話精闢概括了對關係的需求是人類本能,而本能是可以被研究和善用的。從宿命信念轉變為成長信念則是學好親密關係這門課的前提。一本非常通俗好看不乏深度的心理學手冊。@會跳舞的打字機
強烈推薦的一本書……不管是尚未真正有過親密關係,還是正在處於一段親密關係中,又或許是結束了一段親密關係,這樣基於心理學專業視角的實用讀物都是非常有益的。我打算買一本屯著。@海闊天空祝沽笙
top5:《非暴力溝通》
作者:「美」馬歇爾 盧森堡
豆瓣評分:8.4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最後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再提出請求。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一種溝通方式。反觀現實,多少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還要令人痛苦。有時因為無心的語言,也經常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隔閡和敵對。
在這個容易產生焦慮、沮喪的社會環境下,良好的溝通,可以更快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非暴力溝通意味著要讓愛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悲傷和友情,而不是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等,來主導我們的生活。
每個人都經歷過暴力溝通,小到比如小時候經常會出現的場景,你不喜歡吃蔬菜,媽媽把菜夾到嘴邊,你隨便嚼了幾下便吐了出來,媽媽氣到對你吼,「不吃青菜就不健康!」你還是拼命嘟囔著嘴,甚至跟媽媽生氣。其實媽媽讓你吃蔬菜,本來就是出於關心你的身體健康。如果這時候,溫柔的媽媽有意識到越跟小孩鬧脾氣,小孩會越不聽話,然後立馬換個平和的語氣,說:「寶貝,如果你老是不吃蔬菜,媽媽感到很擔心。如果因為營養不良,身體出現問題了,媽媽會很自責。」所以不要低估小孩子的共情能力,聽到這樣善解人意又柔情的話,相信他們會聽進去家長的話的。
只要你善於觀察生活,樂於嘗試用非暴力溝通去解決人際中遇到的問題,相信環境帶給你的幸福感也會隨之上升的。『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看看豆瓣書友都說些什麼:
對像我這種,自覺有理性,有判斷力,有洞察力,有常識的人,很喜歡帶著批評的角度去看一本書,時刻準備反駁作者的觀點,發現他邏輯的漏洞(這樣才能更好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存在前後邏輯的問題,當然可能是因為適用範圍的不同。也存在中國化的問題。但是書上的基本邏輯和方法很能給人啟發。領會精神,努力轉化為自己的程序化知識,是十分關鍵的。發現自己有溝通問題的時候,值得細細品讀。非暴力溝通,也可以與自己進行。@掐出新鮮
社會上關於變態老師的說法不少,很多都是因為溝通方式不當引起的。受虐的學生經常會用「他雖然打我,但我知道這是對我好的」這樣的理由來寬容大人們簡單、粗暴的行徑。大人們也會用「打是疼,罵是愛」這樣的話搪塞過去。暴打是疼,罰跑操場50圈算哪門子愛?這本書提出了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我也在不斷嘗試身體力行,發現一件事:當你這樣說,他們真的會聽。@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