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曲線,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2021-01-09 騰訊網

提要:有的人外冷內熱,有的人外熱內冷,有的人慢熱而有的人超級自來熟,這些不同的性格註定了每個人在社交時的不同習慣。如果用函數來表示你的人際關係,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親密度,你的人際關係曲線會是什麼樣呢?微博上發起的這個話題,引來眾多網友討論,「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

實習生 朱靖雯

每種相處方式,都能找到不謀而合的同伴

在這個話題下面網友的回答可謂各式各樣:對數函數、反比例函數、餘弦函數等等等等,有的乾脆說自己會一直停留在原點。但其實細細瀏覽下來,不論是誰,總會發現有與自己不謀而合的同伴:他們為目前的社交方式而內疚、擔憂,抑或是坦然自處,顯得十分自得。大部分的人會將自己的圖像形容成先上升然後迅速下降的線條,正如網友「Lonelylony」所說:「總是會和人很快熟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但達到某個峰值以後就很難再深入交往下去,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關係就會慢慢冷淡下去,變成了所謂的『熟人』。」

事實上,大部分人際關係的確都適用於這種邊際遞減效應,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與人之間的眼界、標準、認知等都會呈現從契合到衰退的曲線。也有一部分人稱自己的社交是「毫無波瀾的一條水平線」,作為成年人的他們會感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悄無聲息地從別人的人生裡面消失,因為感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隨著時間長短和他人交往更深入。

人際關係曲線只是引子,真實的經歷才最動人

更多的網友會在討論區裡記錄下自己經歷過的故事,那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改變或多或少都會帶來一些感同身受的觸動。網友「一笑生花」訴說了他第一次來到新公司與同事聚餐的情形和感受:「偶爾說一句兩句,不是我內向,不是因為沒有共同語言,也不是因為大家不帶我,不存在這些問題,就是單純簡單輕鬆地聚個餐,沒有勸酒,不需要刻意找話題,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歡的角色。我挺喜歡這樣的氛圍。」他回顧自己以前的工作生活,覺得每一天都像活在面具下面,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雖然那時也獲得了不少的認可,可是並不開心,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讓人身心疲憊,於是他便「任性」了一次,下決心擺脫了「假微笑」。

網友「tongaicong」則是展示了刻意開發自己的過程:從一個天性內向的「逃避型」人格慢慢向自來熟努力:申請去當班長、當社團社長,總是想和所有人都和諧地相處,骨子裡的不認輸讓他逐漸陷入了活在別人評價裡的困境,而萬幸的是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矯正心態。

科學地來說,用函數來表示人際關係並不太合適,因為這個世界的數學模型太過複雜,而人生的意外因素又太多,假如對自身的人際關係用函數曲線來表示,那就意味著已經完全掌握了自身從過去到未來的社會交往走向,除非有預測未來的超能力,否則在現實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實畫一個人際關係曲線的意義也就在於畫出來這個過程本身吧,一邊畫一邊思考自己過去所邂逅的一段段關係,現在正在經歷著的,以後希望可以遇見的那些人,獲得一些感悟,並完成一些規劃:是否堅持自己一直以來奉行的原則,還是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

紐約藝術家的曲線圖,「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看懂」

那麼如果把自己和一生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或動物抽象成兩條曲線,又會產生如何不同的交集呢。紐約藝術家Olivia de Recat 就用曲線圖的方式畫出了一系列這樣的人際關係圖,網友實力總結:「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看懂這些曲線。」

其中,「和童年好友的關係」與「和大學好友的關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前者是小時候關係緊密,長大後因為所讀學校的關係時而疏離時而熟悉,變成久久一見的朋友;後者則是過去不認識,在大學階段關係變緊密,畢業後又因為社會、工作的歷練漸漸分開。

與兒時好友的關係曲線

和大學時好友的關係曲線

「和兄弟姐妹的關係」以及「和父母關係」的兩張圖則被網友大呼生動形象。雖然是至親,但試問誰沒有經歷過成長的叛逆期?那些鬧情緒和爭吵的時刻隨時間流逝,等彼此到達一定年紀之後終究會明白親情的可貴。父母成就了我們生命的開端,一直在或遠或近的地方守護著我們,但是當他們的「線」停止時我們的「線」仍在延長。沒有他們的陪伴,也要繼續努力生活下去。

和父母的關係曲線

在這組圖中被網友稱為「最扎心」的莫過於與寵物和與初戀的兩張圖了。寵物們的一生很短,卻在相遇的那一刻與我們緊緊相依,用一生來陪伴我們。初戀或許不是天長地久,或許之後再也沒了交集,卻永遠是所有人心中刻骨銘心的一段回憶。

與寵物的關係曲線

與初戀的關係曲線

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但正如網友所說:「交集才是最誘人的浪漫。」人際關係的重點正在於相處時那一個個親密度高峰,或許是關心父母的一通電話,是給伴侶的一個親吻,抑或是給愛寵的一個擁抱。

不知誰會陪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但是一起經歷過的那些美妙瞬間才彌足珍貴。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世界:相遇是意外,離別是常態
    鄭執在《生吞》中寫到:「散夥是人生的常態,我們又不是什麼例外。」成年人的關係,是有保質期的。不是當初的情分不夠真,而是有些人,註定只能陪你走一程。正如亦舒所說:「命運旅途中,每個人演出的時間都是規定的,冥冥中註定,該離場的時候,多麼不捨得,也得離開。」而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緣聚之時用心珍惜,分別以後各自珍重。
  • 詩三首《跳舞》、《流轉人生》、《離別》
    跳舞夜色朦朧,皎潔的月光灑向這片草原漫天星辰點綴在深藍色的天幕上消失的雲朵難以抗拒如此美麗的星空一簇簇聚集在低垂的天邊草原上一對少男少女借著月光的餘暉和星辰的光芒在一顆香樟樹下翩翩起舞短裙之下女孩一隻秀美挺拔的腿在微風吹蕩的草叢中如此醒目而獨特那是少男少女的秘密流轉人生
  • 人生命理和運勢曲線圖
    人生要學習大地赤誠守信根本,處世要學習天空光明包容圓潤,遵循天地之道方能長久運行,有如列車向遠直行、又似太陽東升西落、還比大地高山平原,人們按照相應的軌跡自己駕馭和承載生活帶來的一切。人生命理是出生具足,稱骨論命皆為定數,身體從出生、成長、成人、衰、老、死、墓、絕歸自然,走著一條單向直前的時空曲線。
  • 《小王子》:一部成年人的童話,卻蘊含了成長、愛、離別的意義
    「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如果你愛上了某個星球的一朵花。那麼,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會覺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時間會緩和所有的悲傷,當你的悲傷被安撫以後,你就會因為認識過我而感到滿足。」……都說《小王子》是成年人的童話,既有美好浪漫的童話故事,又有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每每讀來,總讓人意難平。
  • 《河童之夏》:一場為離別而生的相遇,演繹三位少年的自我成長
    與上原一家的相遇,不能磨滅時代變遷造成的鄉愁。儘管小咕盡力融入喧囂的城市,但這註定是一場會以離別為結局的相遇。在這場相遇中,三位少年都實現了自我成長。是偶然也可能是命中注定,河童小咕就像是少年在夏天的一場夢。夢醒了,一切仿佛是假的,但夢中獲得的能量會支撐我們持續前進。河童小咕:是我適應環境,還是環境淹沒我如果我留在這裡,就必須以人類的方式生活。
  • 運用心理學中的拐點效應:讓人生狀態在最底部進行反彈,曲線上升
    一位來訪者曾經抱怨說:自己的運氣很差,準備周末外出旅遊,下雨了;準備周末去公司加個班,停電了;和女朋友約個會,被甩了;跟領導說要加點工資,結果被辭退了。很多的事都發生在那一段時間,頓時覺得人生無望,何時才是個頭?其實這樣的情況,我們每個人在某一個階段都會有所發生。這其實就是黴運曲線,心中就會想那個拐點什麼時候能夠來呢?此時此刻就會安慰自己:到底了就會進行反彈。
  •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我看到他之前有接受採訪,表示自己最近幾年裡心中有個關於自己的疑問:「就是到底應該幹什麼的問題,90歲的時候,如何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他很怕在臨死前、腦子最清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那麼傻……死亡是最深刻的教育,只有直面生死,人生的真假才會無所遁形。但遺憾的是,人生不能重來,我們無法真正站在未來向現在的自己傳遞信息。
  • 人生的遇見
    人生的遇見有人說:人的一生會遇見826萬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是最終都會消失在人海中,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為了離別,每一次的離別又都是為了相遇,但是每一次 的遇見都有意義。雖然我不能和你一起生活,但是我至少可以和你一起活著。書上說,人生何處不相逢。佛說,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是有意義的,要麼給你溫暖,力量,歷練,堅強,要麼,來到你的生命裡給你上一堂難忘的課,他們的使命都是為度你而來。他們的信仰是:天地不度你,命運不度你,我度。
  • 心理丨《你的幸福曲線》35歲後的人生如何用幸福曲線解決中年危機
    本書作者喬納森·勞赫通過對幸福曲線理論的介紹分析,幫人們更好地應對中年情緒問題,積極看待衰老。第一,為什麼中年人幸福感偏低?英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瓦爾德發現,幸福感和年齡的關係是一個U形曲線:人們的幸福感從20歲開始緩慢下滑,在45歲到50歲左右達到最低谷,接著幸福感會重新上升,在80歲達到新高峰。
  • 多少人敗在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上,牢記4點,人生會越來越順
    實際上,我們希望受到歡迎,無需迎合他人並取悅他人,做自己,使自己強大,超越別人,其他人自然會主動貼上來,再次使用利益交換,不僅能使他人受益,還能讓自己繼續變強。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2.君子當成人之美。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中「無為」啥意思?3首離別古詩
    不管是怎樣的離別,仿佛都帶著遺憾和傷感。柳永的詞裡寫:「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分離之後,便是有再多美好的事情發生了,卻不知道該和誰一起分享。正是因為如此,離別才格外讓人感傷。
  • 《我們相遇的奇蹟》
    其實我一直在想,我們相遇的奇蹟的「我們」到底指的是誰。一開始我以為是兩個相互交錯的家庭,比如胖大叔和慧珍?支行長和姸花?直到看到結局 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可以是人類和神 也可以是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 可以是曾經不堪的自己和未來改變後還不錯的自己因為 相遇本身就是一種奇蹟。很多人都說胖大叔也太委屈了吧。可是我想說支行長就不委屈了嗎?支行長的車禍也是人為造成的,而且這個車禍的起因就是支行長知道了貸款黑幕。
  • 人生的「第一曲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王智遠「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找到第一曲線,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現實中我遇到很多的朋友,他們和我反饋,「不想上班」,「想創業」,但自己還沒有金錢資本的投入,我詢問他們,「你有思考過自己的第一曲線嗎」?如果沒有,就不要去做。多數人都是一雙茫然的眼睛看著我問「第一曲線」是什麼?
  • 人生種種相遇,都是命中注定!
    人世間的所有相遇都是命中注定。我們這一生,總會遇到一些人,也總會有人來渡自己。人生中遇到過的人中,有些人教會了自己如何去愛,有的人教會了自己認清了現實,有的人讓我們感受到了愛,也有的人教會了我們成長。這輩子,不管遇到誰,都是命運的安排。是對的人我們就要去珍惜,不合適的人我們就要學會放手,別糾纏不放,這樣對雙方都累。人這輩子,要想開看開放得下。
  • 所有的相遇,都驚豔了時光,溫暖了歲月
    文 / 煙波疏影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都是渺小的,如細微的一粒沙子,穿梭在歷史的長河裡,最終積澱成最美的自己。佛曰:「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世間之事皆有因果,相遇也是。相遇,是一個特別詩意的字眼。在情深緣淺裡,帶著一點羅曼蒂克的因素,填補了無數有心人人生的空白,也豐盈了彼此的一段段光陰。在賈寶玉心裡,相遇是「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
  • 有一種離別,可以再見;有一種離別,再也不見!
    人生總會經歷的兩個離別:有一種離別,可以再見;有一種離別,再也不見!如果我們的生活足夠富裕,向來不會在意路人的旁事,更不會為了生活而精打細算如此拘束。更為可惜的是……人生,沒有如果。如果人生可以被重來,我選擇家人安康健在……人世間的離別太多,其實最令人恐懼的還是生離死別。
  • 我們相遇就是個奇蹟
    微博聞私語  整理/小白  @最籤名:人在的時候,以為總會有機會,其實人生就是減法,見一面少一面。  @寫給未知戀人的話:只希望不管三年、五年,或是十年以後,某一天,我們相遇,還能相認,你會大喊一聲:「我想死你了。」那一刻,我定會淚流滿面。
  • 假如人生有選擇,這本心理學書籍告訴我們,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這就足夠了。《選擇理論》一書用新奇的理論、大量心理諮詢案例和學校教育等實踐項目顛覆我們的固有印象,教我們如何靠自己走出心理困境,通過選擇理論實現人際關係的革命。《選擇理論》的案例和實踐項目全部來源於作者威廉·格拉瑟的親身實踐。威廉·格拉瑟是現實療法的創始人,他1965年出版的《現實治療法》開啟了心理學新流派。
  • 人生應該是一條曲線
    我們不知道下個時候我們會在什麼地方回首過往,曾經有過很多的患得患失,有過很多的期盼願望,可是真正得到的又有多少。珍惜自己身邊所有的美好有時候一個人不能太偏執,人生需要努力、需要執著,但也需要做好選擇,很多人把人生比作旅途,一樣的起點、終點,可以有不同的道路到達。
  • 科學網—鐘形曲線:科研人生的理想與績效
    畢竟人生只有一次,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不可逆的有限時間內,理性地處理好學術理想與人生績效這樣的大問題,對此,誰又能說這不是一個關於自我實現的診斷呢?我們所擁有的用以實現學術理想與人生績效的資源並不是很多,而這期間唯一共有的資源就是時間,對於時間的經濟學分析恰恰是一條最佳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