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有的人外冷內熱,有的人外熱內冷,有的人慢熱而有的人超級自來熟,這些不同的性格註定了每個人在社交時的不同習慣。如果用函數來表示你的人際關係,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親密度,你的人際關係曲線會是什麼樣呢?微博上發起的這個話題,引來眾多網友討論,「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
實習生 朱靖雯
每種相處方式,都能找到不謀而合的同伴
在這個話題下面網友的回答可謂各式各樣:對數函數、反比例函數、餘弦函數等等等等,有的乾脆說自己會一直停留在原點。但其實細細瀏覽下來,不論是誰,總會發現有與自己不謀而合的同伴:他們為目前的社交方式而內疚、擔憂,抑或是坦然自處,顯得十分自得。大部分的人會將自己的圖像形容成先上升然後迅速下降的線條,正如網友「Lonelylony」所說:「總是會和人很快熟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但達到某個峰值以後就很難再深入交往下去,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關係就會慢慢冷淡下去,變成了所謂的『熟人』。」
事實上,大部分人際關係的確都適用於這種邊際遞減效應,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與人之間的眼界、標準、認知等都會呈現從契合到衰退的曲線。也有一部分人稱自己的社交是「毫無波瀾的一條水平線」,作為成年人的他們會感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悄無聲息地從別人的人生裡面消失,因為感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隨著時間長短和他人交往更深入。
人際關係曲線只是引子,真實的經歷才最動人
更多的網友會在討論區裡記錄下自己經歷過的故事,那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改變或多或少都會帶來一些感同身受的觸動。網友「一笑生花」訴說了他第一次來到新公司與同事聚餐的情形和感受:「偶爾說一句兩句,不是我內向,不是因為沒有共同語言,也不是因為大家不帶我,不存在這些問題,就是單純簡單輕鬆地聚個餐,沒有勸酒,不需要刻意找話題,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歡的角色。我挺喜歡這樣的氛圍。」他回顧自己以前的工作生活,覺得每一天都像活在面具下面,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雖然那時也獲得了不少的認可,可是並不開心,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讓人身心疲憊,於是他便「任性」了一次,下決心擺脫了「假微笑」。
網友「tongaicong」則是展示了刻意開發自己的過程:從一個天性內向的「逃避型」人格慢慢向自來熟努力:申請去當班長、當社團社長,總是想和所有人都和諧地相處,骨子裡的不認輸讓他逐漸陷入了活在別人評價裡的困境,而萬幸的是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矯正心態。
科學地來說,用函數來表示人際關係並不太合適,因為這個世界的數學模型太過複雜,而人生的意外因素又太多,假如對自身的人際關係用函數曲線來表示,那就意味著已經完全掌握了自身從過去到未來的社會交往走向,除非有預測未來的超能力,否則在現實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實畫一個人際關係曲線的意義也就在於畫出來這個過程本身吧,一邊畫一邊思考自己過去所邂逅的一段段關係,現在正在經歷著的,以後希望可以遇見的那些人,獲得一些感悟,並完成一些規劃:是否堅持自己一直以來奉行的原則,還是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
紐約藝術家的曲線圖,「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看懂」
那麼如果把自己和一生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或動物抽象成兩條曲線,又會產生如何不同的交集呢。紐約藝術家Olivia de Recat 就用曲線圖的方式畫出了一系列這樣的人際關係圖,網友實力總結:「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看懂這些曲線。」
其中,「和童年好友的關係」與「和大學好友的關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前者是小時候關係緊密,長大後因為所讀學校的關係時而疏離時而熟悉,變成久久一見的朋友;後者則是過去不認識,在大學階段關係變緊密,畢業後又因為社會、工作的歷練漸漸分開。
與兒時好友的關係曲線
和大學時好友的關係曲線
「和兄弟姐妹的關係」以及「和父母關係」的兩張圖則被網友大呼生動形象。雖然是至親,但試問誰沒有經歷過成長的叛逆期?那些鬧情緒和爭吵的時刻隨時間流逝,等彼此到達一定年紀之後終究會明白親情的可貴。父母成就了我們生命的開端,一直在或遠或近的地方守護著我們,但是當他們的「線」停止時我們的「線」仍在延長。沒有他們的陪伴,也要繼續努力生活下去。
和父母的關係曲線
在這組圖中被網友稱為「最扎心」的莫過於與寵物和與初戀的兩張圖了。寵物們的一生很短,卻在相遇的那一刻與我們緊緊相依,用一生來陪伴我們。初戀或許不是天長地久,或許之後再也沒了交集,卻永遠是所有人心中刻骨銘心的一段回憶。
與寵物的關係曲線
與初戀的關係曲線
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但正如網友所說:「交集才是最誘人的浪漫。」人際關係的重點正在於相處時那一個個親密度高峰,或許是關心父母的一通電話,是給伴侶的一個親吻,抑或是給愛寵的一個擁抱。
不知誰會陪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但是一起經歷過的那些美妙瞬間才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