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科學家》:「媒體多任務行為」或導致記憶困難

2020-10-30 參考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月28日報導,媒體多任務行為,比如一邊看電影一邊瀏覽社交媒體,可能與注意力更分散和記事更困難有關聯。

據報導,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史丹福大學的凱文·保羅·馬多雷說:「我們的數據證實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應該知道如何使用媒體。」馬多雷和他的研究團隊把人們自報的媒體多任務行為的程度與他們在記憶任務方面的表現進行了比較,參與這項研究的對象為80名年齡在18歲到26歲的人。

報導稱,研究人員在電腦上向參與者展示物體的圖片,之後要求他們回憶自己是否在早些時候看到過這些物體,以此專門測試幫助我們回憶事件的情境記憶。與此同時,研究小組利用腦電圖和眼球跟蹤來監測人們的注意力。

馬多雷和他的同事還要求參與者填寫一份調查問卷,以確定他們使用各種形式的媒體多任務的頻率,比如一邊看電視一邊發簡訊,或一邊聽音樂一邊進行閱讀。他們發現,自報使用媒體多任務頻率越高的人,在完成記憶任務時注意力越分散,而這與記憶困難加大有關。

馬多雷說:「我認為,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減少可能的幹擾,對於做好記憶準備、減少心緒遊移或頭腦空白大有幫助。在上網課或遠程辦公時抵制媒體多任務行為,或限制媒體多任務時間,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劍橋大學的埃米·歐爾本說:「媒體多任務行為的問題正變得越來越突出。事實上,我們對它的影響根本是一無所知。在大量技術研究中,我們會問人們『你在做某事上花多少個小時』、『你在社交媒體上花多少個小時』、『你在遊戲上花多少個小時』,而我們無法捕捉到很多具體時間,因為這些行為往往同時發生。」

歐爾本說,十分重要的是,研究媒體多任務行為是否會導致注意力分散和記憶衰退,或者是否還有另一個因素可以解釋這種關聯,比如一個人通常有多容易分心。她說,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長時間監控人們的這種行為來進行調查研究。

她說:「在有更多(媒體多任務行為)的日子,你的記憶力第二天是否出現下降?抑或某一天記憶減退預示著你第二天會有更多媒體多任務行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我們應該探索的非常有趣的領域。」(編譯/宋彩萍)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研究:一心二用多媒體或導致記憶力不佳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參考消息》30日刊登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導《容易被手機轉移注意力的人在記憶力測試中成績不佳》。摘要如下: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項測試發現,「媒體多任務行為」(比如一邊看電影一邊瀏覽社交媒體,或一邊聽音樂一邊閱讀)可能與注意力更分散和記事更困難有關聯。
  • ​最新研究:一心二用多媒體或導致記憶力不佳
    《參考消息》30日刊登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導《容易被手機轉移注意力的人在記憶力測試中成績不佳》。摘要如下: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項測試發現,「媒體多任務行為」(比如一邊看電影一邊瀏覽社交媒體,或一邊聽音樂一邊閱讀)可能與注意力更分散和記事更困難有關聯。
  • 數字時代青壯年記憶力為啥減退 受媒體多任務影響
    隨著當下數字文化的興起,理解媒體多任務與情景記憶(對事件的記憶)差異之間的關係,為這些長期疑問增添了新思路。年輕人日常:同時看網頁、回信息、發郵件、發視頻這是一個媒體智能化的時代,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和便利性的增加,我們的傳統閱讀行為發生了兩個重要改變:在線活動時間增長,以及更傾向於進行媒體多任務。
  • 話到嘴邊,忘了……媒體多任務處理正破壞你的記憶
    最近有科學家在《自然》(Nature)發表論文指出:「多媒體工作」與「失憶」密切關聯——喜歡同時對著手機和電腦雙線操作的人往往出現注意力問題和記憶困難。我這種所謂的「多線程學習」,或用更科學嚴謹的詞彙來表述:媒體多任務處理,已經被權威的科學研究判定為:越學越糟,會引起「舌尖現象」。
  • 最新研究提醒:頻繁的媒體多任務操作影響記憶力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研究論文提醒稱,趕緊停止這種行為,因為這種頻繁的媒體多任務操作影響記憶力,與記憶力下降有關。該論文指,同時使用多種形式的數字媒體,也被稱為媒體多任務,或對青壯年的記憶力具有負面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頻繁的媒體多任務操作與注意力分散和遺忘增加有關,比如長時間長時間一邊看電視一邊發信息和上網。
  • 研究:與同時操作多項任務有關
    隨著當下數字文化的興起,理解媒體多任務與情景記憶(對事件的記憶)差異之間的關係,為這些長期疑問增添了新思路。年輕人日常:同時看網頁、回信息、發郵件、發視頻這是一個媒體智能化的時代,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和便利性的增加,我們的傳統閱讀行為發生了兩個重要改變:在線活動時間增長,以及更傾向於進行媒體多任務。
  • 研究:與同時操作多項任務有關
    隨著當下數字文化的興起,理解媒體多任務與情景記憶(對事件的記憶)差異之間的關係,為這些長期疑問增添了新思路。年輕人日常:同時看網頁、回信息、發郵件、發視頻這是一個媒體智能化的時代,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和便利性的增加,我們的傳統閱讀行為發生了兩個重要改變:在線活動時間增長,以及更傾向於進行媒體多任務。所謂媒體多任務,簡言之,就是同時使用多種形式的數字媒體。
  • 研究表明與同時操作多項任務有關
    隨著當下數字文化的興起,理解媒體多任務與情景記憶(對事件的記憶)差異之間的關係,為這些長期疑問增添了新思路。年輕人日常:同時看網頁、回信息、發郵件、發視頻這是一個媒體智能化的時代,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和便利性的增加,我們的傳統閱讀行為發生了兩個重要改變:在線活動時間增長,以及更傾向於進行媒體多任務。
  • 地球早期大氣或像金星的一樣有毒 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新科學家...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5日報導,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5日報導,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造的大氣層可能與如今金星上的大氣層一樣有毒。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初期,被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了一下腰」,產生了這些巖漿海洋。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在曾經髒亂不堪的索霍區,距離《新科學家》雜誌倫敦編輯部步行大約10分鐘的地方,一臺抽水泵、一塊牌匾和一個酒吧紀念著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近200年前採取的一項推動戰勝傳染病的決定性措施。
  • 《新科學家》盤點人類發給外星人的無線電信息
    (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時間1月26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為了向外星人傳遞信息,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些研究人員甚至為此發明了稱為「宇宙語言」 (Lincos)的人工語言為紀念人類尋找外星生命50周年,《新科學家》雜誌盤點了迄今人類向外星人發出的無線電信息。 1974年:阿雷西博信息 人類發給外星文明的第一條信息很短,長度只有1679比特。這一數字含有深意:1679是素數23和73相乘的結果,如果將這一信息作為23X73的網格顯示,會出現一系列簡單的圖像。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文章: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編者按:世界人口有77億。我們不斷增長的人口數字對經濟安全、氣候變化、環境破壞和發生疫情的概率意味著什麼?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科技工作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
  • 海馬位置細胞的靶向激活驅動記憶引導的空間行為
    海馬位置細胞的靶向激活驅動記憶引導的空間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2:21:00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Michael Häusser、Nick T.M.
  • 最強大腦|你的記憶有救啦!
    一項發表在《自然》的新研究發現,在一心多用的媒體多任務行為中,你的大腦沒法形成持續的注意力,可能根本不會形成記憶。 如今,各型各款的電子產品為我們創造了諸多便利。只要有Wi-Fi和充足的電量,我們能利用這些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和發送各種信息,包括視頻、音頻和文本等。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是因為其骨骼特質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是因為其骨骼特質(Credit: Illustration by Karen Carr /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參考消息網(編譯/曹思澄):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19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恐龍的骨骼特質。
  • Science:揭示局部的細胞集體行為誘導T細胞記憶機制
    許多研究已表明當更多的T細胞參與這種免疫反應時,效應T細胞和中樞記憶T細胞(central memory T cell)之間的平衡向有利於中樞記憶T細胞的方向轉變。這種觀察結果具有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細胞對它們的群體密度作出反應的能力---的特徵。然而,驅動T細胞中的這種行為的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 記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嗎?
    但是,在對其進行密切觀察的心理學家看來,他的行為簡直令人震驚:60秒之前,他剛剛吃完三道菜的正餐。實際上,莫萊森並非饕餮之徒。他的大腦被部分切除以治療所患的癲癇,因此他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永遠停留在當下。科學家通常認為,飢餓感來自腸道內發出的激素信號,但是莫萊森的行為暗示,關於曾經進食的記憶在控制食慾方面可能更為重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莫裡斯·摩斯科維奇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