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2020-09-12 brainnews

1,未來幾年你可能都會記住這次疫情,大腦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興奮性連接必須與抑制性連接維持平衡。研究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抑制性連接(分別表達小清蛋白parvalbumin和生長抑素的神經元)可以改變並增加它們的連接強度。此外,計算模型顯示這種抑制性學習能使海馬體穩定興奮性連接強度的變化,從而防止其他信息幹擾記憶。

閱讀連結:

2,PNAS:研究揭示兒童是如何學習語言的?

來源:細胞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喬治城大學的神經學家們發現嬰兒和幼兒的大腦具有某種超能力。相比於成年人大腦的兩個半球分別處理不同的任務,嬰幼兒的大腦左右半球似乎可以協同處理相同的任務。該發現表揭示了兒童比成人容易恢復神經損傷的潛在原因。研究於2020年9月7日發表於《PNAS》雜誌上。

兩個半球的協同工作提供了一種在神經損傷後進行補償的機制。例如,如果圍產期中風導致左半球受損,則兒童將使用右半球學習語言。僅損傷一個半球的腦癱可以在另一半球發展所需的認知能力。該研究證明了這是可能的。

閱讀連結:

4,J Neurosci:研究揭示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轉化醫學

根據《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最近發表的基於老鼠模型的研究,對皮膚進行摩擦可以有效激活脊髓神經中的止癢信號途徑。

研究者們首先通過在小鼠皮膚組織下方施用一種能夠引起瘙癢的化學物質,激發了小鼠抓撓的行為。然後,研究小組記錄了他們撫摸動物時脊髓背角神經元的電反應。結果表明,撫摸行為會引發級聯反應,激活皮膚下的感覺神經元,然後激活脊髓中的止癢中間神經元,從而導致背角神經活動減少和最終瘙癢感的緩解。

閱讀連結:

6,四分之三的DNA序列如何被開啟的?Nature新論文報導人工智慧獲得的重要突破

來源:生物通

人類基因會依照我們DNA的精確順序傳遞的指令付諸行動,這些指令由四種不同類型的單個的鹼基分別編碼:A,C,G和T。將近25%的基因被類似於TATAAA的序列(稱為「 TATA框」)轉錄,那其它75%的基因是如何開啟的呢?

為了解答這個謎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強大的人工智慧工具得到了答案。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DNA激活碼,他們稱其為下遊核心啟動子區域(downstream core promoter region,DPR),這一發現最終可用於控制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應用中的基因激活。相關成果公布在9月9日的Nature雜誌上。

閱讀連結:

8,發掘「年輕血液「的抗衰老奧秘,Grifols斥資1.46億美元收購蛋白質組學新銳

來源:藥明康德

日前,全球領先的血漿衍生藥物公司之一Grifols宣布,已經與Alkahest公司達成協議,將斥資1.46億美元收購Alkahest公司的剩餘股權。

Alkahest公司由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病學教授Tony Wyss-Coray聯合創建,目標是通過對人類血漿蛋白質組的深入分析,發現對抗與衰老相關疾病的創新療法。該公司與Grifols合作開發的在研療法GRF6019和GRF6021是從人類血漿中分離的獨特組分。旨在補充因衰老而降低的促再生因子,增強認知和運動能力,降低炎症並恢復神經發生(neurogenesis)。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1,未來幾年你可能都會記住這次疫情,大腦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網際網路+腦科學誕生的網際網路神經學是什麼鬼
    譬如建立中國第一個」網際網路信息研究院「,建立研究網際網路如何對人類未來社會產生影響的「「網絡與未來社會研究中心」。;根據網際網路不斷產生和穩定下來的功能結構,提出研究設想,分析人類大腦產生意識,思想,智能,認知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網際網路和人類大腦結構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雙巨系統交叉關係。
  • 腦科學日報|大腦怎樣感知物品的價值?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
    3,PNAS: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大腦怎樣感知物品價值和獎勵?來源:生物探索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在《PNAS》發表了相關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感知和選擇有價值的物品,還提出了大腦中參與該活動的區域——皮下跳視系統(The subcortical saccadic system)。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在大腦前腦中存在一個叫做終紋床核的腦區能夠調節焦慮情緒;研究人員在這一腦區發現了一類抑制性神經元,當動物出現焦慮情緒時,這類神經元被激活,將「焦慮」信息傳遞到下丘腦中的神經元。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調控技術,激活這條從前腦到下丘腦的環路,發現可以誘發焦慮及骨丟失;而抑制這條環路可以預防壓力應激誘發的焦慮及骨丟失。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 來源:原理 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小鼠大腦白天的間質液清除率較高 近期,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一項新研究概述了大腦自身的廢物清除過程——大腦淋巴系統是如何與調節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的晝夜節律保持同步的。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為何機體大腦擁有學習和記憶功能?來源:細胞參與大腦學習和記憶形成的海馬興奮性突觸強度的長期增強(LTP)和長期抑制(LTD)機制已經被科學家們分別進行了解釋,但目前研究人員還並未全面解釋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 公式:網際網路+腦科學=網際網路神經學
    ;根據網際網路不斷產生和穩定下來的功能結構,提出研究設想,分析人類大腦產生意識,思想,智能,認知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網際網路和人類大腦結構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雙巨系統交叉關係。  如果以腦科學和網際網路為橫坐標軸兩端,生理學和心理學作為縱坐標的上下兩段,網際網路神經學將由四部分組成:網際網路神經生理學,網際網路神經心理學,大腦網際網路生理學,大腦網際網路心理學,它們之間的交叉部分將形成第五個組成部分-網際網路認知科學,他們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關於網際網路神經學的5個組成部分分別介紹如下: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 該研究表明,寨卡病毒C蛋白(Capsid protein)能夠和Dicer酶相互作用從而抑制Dicer的miRNA的加工活性,尤其是抑制了一些神經發育相關的miRNA的產生,最終抑制神經發生並導致小頭畸形。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1,一直被誤解……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來源:學術經緯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項有關「澱粉樣蛋白」的研究。昆士蘭大學的研究集中在大腦的學習和記憶中心--海馬體,以及它在成年期產生新的腦神經細胞的獨特能力,這對學習至關重要。"恢復活力的小膠質細胞改善了小鼠的學習和記憶,防止了組織損失,刺激了神經元的誕生,"Vukovic博士說。"我們已經表明,小膠質細胞在某種程度上被誤解了,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們如何支持和刺激促進修復的途徑。"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雜誌上。
  • 網際網路催生新學科-網際網路神經學
    將網際網路硬體結構,軟體系統,數據與信息,商業應用有機的整合起來,從而構建網際網路完整架構體系,並預測網際網路沿著神經學路徑可能產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構;根據網際網路不斷產生和穩定下來的功能結構,提出研究設想,分析人類大腦產生意識,思想,智能,認知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網際網路和人類大腦結構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雙巨系統交叉關係。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2,何生團隊發現表徵視知覺特徵的反饋信號主導視覺敏感性適應來源:細胞圖註:Flash-Grab效應中朝向信息引起的腦電信號8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研究表明,大腦感覺皮層中的神經元不僅能探測到感覺信息,實際上還能破譯其中的含義並調節身體的反應。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感知學習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如何在腦機接口(如假肢)的環境下解釋大腦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的發現挑戰了這一過程: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到感覺皮層,那裡的神經元甚至能夠預測動物的反應,並報告其結果——似乎完全不需要決策中心的參與。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這項針對巴西2015年寨卡和2016年基孔肯雅流行病期間治療的201名新發神經疾病成人進行的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旨在描述同時流行的幾種蟲媒病毒感染的神經學特徵。新的研究表明,每種病毒都會引起一系列神經問題。寨卡特別容易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手臂和腿部的神經受損。基孔肯雅更容易引起大腦(腦炎)和脊髓(脊髓炎)的炎症和腫脹。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這種「虛擬胚胎」有助於解答生物體內的不同類型細胞是如何從單個卵細胞起源的。在這項涉及449名老年人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主觀上感覺出現記憶障礙的個體通常也會表現出與脊髓液異常相關的可檢測認知缺陷。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FACED利用一對平行的反射鏡產生一系列的雷射脈衝,以產生比現有雷射掃描方法至少快1000倍的超高速掃描雷射束。這項技術的一個顯著優點是能夠跟蹤不觸發神經元激發的信號——通常很難捕捉和檢測到的弱神經元信號(稱為亞閾值信號),這種信號也可能發生在大腦的許多疾病狀態中。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是微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