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科學家》周刊文章: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2020-12-0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編者按:世界人口有77億。我們不斷增長的人口數字對經濟安全、氣候變化、環境破壞和發生疫情的概率意味著什麼?儘管從環保考慮可能認為生育率降低是好事,但從經濟考慮常常認為——至少按照依靠更多人口創造更多商品和服務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來看——這不是好事。隨著勞動人口激增,發展中經濟體無疑正在收穫年輕、充滿活力的人口帶來的好處——就像今天的發達經濟體在早些時候所做的……

在曾經髒亂不堪的索霍區,距離《新科學家》雜誌倫敦編輯部步行大約10分鐘的地方,一臺抽水泵、一塊牌匾和一個酒吧紀念著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近200年前採取的一項推動戰勝傳染病的決定性措施。

當前的全球健康危機提醒世人,我們是多麼不希望重新回到致命感染奪走我們大多數人生命的日子。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當時的進步也是走上地球毀滅道路的第一步。防治傳染病的成功,加上其他的重大進展,顯著地提高了我們的生存機會,使人口數字飆升,從當時的略多於12.5億猛增到目前的77億。

現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圈退化以及冠狀病毒正在迫使我們思考這一成就所留下的遺產。這場疫情正在成為考察一個古老的、極具爭議的話題的最新焦點: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激增

基本的理由很難加以否認。在人口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將不會有那麼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和廢料,我們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其他成員都會有更多生存和繁榮的空間。

那麼讓我們迎難而上,來談論一下人口問題——全球範圍內人口正在往哪裡流動,這對地球意味著什麼,以及——如果有什麼的話——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限制其增長。

我們人類陣容在過去100多年裡的迅速壯大有一個原因:進步。1854年,當倫敦本地醫生約翰·斯諾弄清了霍亂是如何通過索霍區布羅德街邊一個被感染的抽水泵把手廣為傳播的時候,英格蘭死亡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傳染病所致。當時1/4的兒童活不到5歲。人們的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

但是從19世紀迅速實現工業化的經濟體開始,健康和衛生方面的一系列飛躍開始讓全球的死亡率得到降低。與此同時,效率更高的農業生產手段和營養的改善使更多人能夠在沒有極度飢餓的情況下生活得更舒適,壽命更長。1860年,全世界兒童的死亡率是40%以上。今天,這個數字約為4%,在發達經濟體更是遠低於1%。在西歐,現在平均壽命大約是80歲。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平均壽命從半個世紀前的44歲上升到了60多歲。

但是隨著更多人壽命的延長,人口出現飆升。1800年時大約為10億的全球人口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翻了一番,到20世紀70年代又翻了一番,接近40億。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全球人口即將再次翻番,目前的數字是大約77億。

情況還將這樣持續下去。今年,新出生人口將是死亡人口的兩倍多。不管有沒有疫情,人類的數量每年都將增加8000萬左右。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值估計,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7億,2100年將達到109億。

人口數量激增致環境惡化

在表面上看,人少意味著產生的影響會小一些。以或許是我們眾多環境問題中最為緊迫的氣候變化為例。2017年,瑞典隆德大學的金伯莉·尼古拉斯和她的同事塞思·懷恩斯對發達經濟體民眾可能採取什麼措施來減少碳足跡進行了研究。一旦他們認識到代際效應——即某人的每一個孩子都很可能會有自己的孩子,那麼少生一個孩子便是最有效的措施了。尼古拉斯說:「生孩子是涉及個人、職業、財務以及其他所有方面的人生重大決定。這對我們將在大氣層中留下的碳遺產有著巨大影響。」

不只是碳排放。奈及利亞卡拉巴爾克羅斯河州林業委員會的埃杜·埃菲奧姆說:「生物多樣性退化既是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問題,也是不可持續的消費的問題。」埃菲奧姆是聯合國資助的2019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報告非洲部分的主要作者。該報告詳細闡述了我們對自然界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影響。人口數量是這一過程的主要驅動因素似乎也是不可否認的:你可以畫出一張顯示人口數量和物種滅絕同步增長的圖表。我們對大自然安全空間的劫掠被認為給像新冠病毒這樣的「動物源性」疾病提供從其他物種傳播跳躍到人類體內的新途徑。

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帕塔·達斯古普塔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大自然提出的要求是過度的。」他說,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我們每個人的消費量、我們的技術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我們所消費產品的效率以及地球上有多少人。但我們往往不談論最後一點。他說:「我們對人口數字這個因素視而不見。」

公共談論並不總是這樣矜持。對於地球能否承載如此多人口的擔憂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個世紀前英國教士託馬斯·馬爾薩斯的著作。20世紀60年代,第一波環保運動帶來了對全球人口數量的反思,當時的人口數量還不到今天的一半。1972年,由知名政治家、經濟學家、科學家和外交官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報告,該報告利用計算機建模,預言如果當時的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趨勢得以繼續,全球系統將在20世紀中後期崩潰。

這些趨勢確實持續了下去,而且到目前為止文明未見崩潰。農業「綠色革命」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見效,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食物保障。隨著全世界出生率開始下降,人口結構轉型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

抑制人口增長前景不樂觀

討論人口時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不知道這些趨勢下一步將如何發展。聯合國的預測多半是通過把經歷過人口結構轉型第二階段的地方的變化模式——即出生率下降——應用於還未經歷這一階段的地方得出的。

沃爾夫岡·呂茨是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人口統計學家,也是被聯合國挑選撰寫在2019年9月發表的最新《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15名科學家之一。他直言不諱批評這種做法。他說,用來自有關國家的不充分的真實數據建模,「我稱之為盲目的統計外推法」。

不斷惡化的氣候危機無疑像在提示保持謹慎:不斷上升的人口依然在上升。

有許多原因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和群體採取「鼓勵生育主義」的立場主張高生育率。其中一個原因是,儘管從環保考慮可能認為生育率降低是好事,但從經濟考慮常常認為——至少按照依靠更多人口創造更多商品和服務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來看——這不是好事。隨著勞動人口激增,發展中經濟體無疑正在收穫年輕、充滿活力的人口帶來的好處——就像今天的發達經濟體在早些時候所做的。

在人口結構轉型方面走得較遠的國家——那裡的生育率處在人口替換率水平甚至該水平之下——卻正面臨相反的問題。由於人口減少,經濟增長、財政穩定和社會凝聚力變得更難維持。

在許多發達經濟體,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提高稅收、減少慷慨的福利、延遲退休——本身已經變成了政治上的燙手山芋。一個變通的做法——增加移民以維持適齡勞動人口規模——則更加令人擔憂。日本則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尋求把機器人技術作為替代未出生人口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在曾經髒亂不堪的索霍區,距離《新科學家》雜誌倫敦編輯部步行大約10分鐘的地方,一臺抽水泵、一塊牌匾和一個酒吧紀念著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近200年前採取的一項推動戰勝傳染病的決定性措施。
  •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很多國家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在人類面臨新冠的死亡威脅,尋求疫苗以及治癒的方法時,英國《新科學家》網站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表示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很多國家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在人類面臨新冠的死亡威脅,尋求疫苗以及治癒的方法時,英國《新科學家》網站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表示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是因為其骨骼特質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是因為其骨骼特質(Credit: Illustration by Karen Carr /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參考消息網(編譯/曹思澄):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19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恐龍的骨骼特質。
  • 地球早期大氣或像金星的一樣有毒 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新科學家...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5日報導,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5日報導,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造的大氣層可能與如今金星上的大氣層一樣有毒。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初期,被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了一下腰」,產生了這些巖漿海洋。
  • 新科學家:吃素能拯救地球嗎?
    刊物: 《新科學家》7月17日刊 導讀者: 韓晶晶 原文: 請看這裡 人類都不吃肉了是不是會更好因為本可以給人吃的糧食要餵給牲畜,其間能量轉化效率僅有10%,這導致人類要種植更多的穀物,放大了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吃素,耕地可以減少22%,相當於一個印度的面積。取消畜牧業的話將會大大減輕環境的負擔,不但可以減輕氮對水體的汙染,也可以減少土壤侵蝕,還會減少農藥和抗生素的使用,甚至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吃肉的世界將是一個更加綠色的世界。
  • 《經濟學人》《新科學家》 《紐約客》等12月最新期刊免費送
    讀英文讀物,能讓你接觸到大量教科書之外的英文文章,給你提供了廣泛的英文泛讀機會。  那麼英文泛讀有什麼作用?  《經濟學人》是由英國經濟學人集團出版的雜誌,創辦於1843年9月,創辦人詹姆士·威爾遜。雜誌的大多數文章寫得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又不失詼諧,並且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是全球閱讀量最大的時政雜誌之一。  就拿四六級、託福、雅思、考研英語以及其他很多的英語考試來說,英文外刊往往是題源。
  • 如何讓資源有限的地球,養活100億人口?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根據對全球農業體系的分析,在沒有突破「行星關鍵界限」的情況下,人類目前的糧食系統只能養活34億人。但這項分析顯示,對耕作地點進行調整——加上飲食上的一些變化,將使人們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養活100億人。
  • 外媒:天文學家發現巨型地球 質量是地球17倍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6月2日報導,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星球——一個質量是地球17倍的巖石構成的世界。理論家曾認為,這樣一個世界無法形成,因為如此巨大的一個星球會隨著它的不斷增長而吸附太多的氫氣,並成為一個像木星那樣的大氣團。然而,這顆星球完全是由固體構成的,而且比此前發現的「超級地球」還要大得多,堪稱「巨型地球」。
  • 英國《新科學家》:「媒體多任務行為」或導致記憶困難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月28日報導,媒體多任務行為,比如一邊看電影一邊瀏覽社交媒體,可能與注意力更分散和記事更困難有關聯。據報導,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史丹福大學的凱文·保羅·馬多雷說:「我們的數據證實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應該知道如何使用媒體。」
  • 《新科學家》盤點人類發給外星人的無線電信息
    (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時間1月26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為了向外星人傳遞信息,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些研究人員甚至為此發明了稱為「宇宙語言」 (Lincos)的人工語言 2008年:地球的信息 由於對兩次「宇宙呼叫」任務和「少年聲音信息」結果不滿意,薩特塞夫創建了一個名為「地球的信息」(A Message from Earth)的新計劃。這一次是將在社交網站Bebo評選產生的501條信息發送至太空。
  • 考研英語:文章素材那麼多,你要不要讀?
    •翻譯二:   2009年3月《時代周刊》   ►2013年考研   1.2012年6月21日《商業周刊》   2.2012年6月9日《經濟學人》   3.2012年5月23日《科學美國人》   4.2012年6月25日《華爾街日報》   ►2012年考研
  •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美國大選開鑼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1月30日一期封面肌肉發達的競爭對手進入場地。言辭的交鋒達到白熱化。2月1日,艾奧瓦州將展開預選,標誌美國總統之爭正式開鑼。僅僅一個多星期之後,選民將聚集在新罕布夏州。角逐的下一站將是3月1日的「超級星期二」,然後是7月份的兩黨全國代表大會。
  • 英國2019年氣溫創下一系列新高 冬季最高溫超過20度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導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7月31日報導,英國氣象局說,隨著氣候變化對英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2019年英國氣溫創下一系列新高。英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英國氣候狀況》顯示了英國的氣溫是如何持續升高的。2019年英國平均氣溫比1961年至1990年的長期水平高攝氏1.1度。報告說,最近10年英國全國氣溫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水平高攝氏0.9度。報導稱,2019年因氣溫幾次刷新紀錄而引人注目。
  • 英媒:科學家探測到已知最大黑洞 距離地球近90億光年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2月3日報導,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臺(LIGO)一直在監測引力波。LIGO宣布又發現四個時空的漣漪,這些時空漣漪是在一對黑洞圍繞彼此旋轉靠近和撞擊過程中產生的。LIGO團隊稍早時候宣布,在過去三年裡,他們監測到一對中子星相撞、四對雙黑洞相撞以及一對我們還不太清楚狀況的黑洞相撞產生的引力波。
  •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疫後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將更凸顯
    新華社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於佳欣)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文章提到,儘管受疫情影響,廣交會的客商無法像往常一樣面對面交談,但網上交易讓大量中國廠商實現直播賣貨,促進了出口。
  • 為什麼愛喝酒的人不僅智商高,而且還收入高?
    愛喝酒的人不僅智商高,而且收入也比較高?!乍一聽,這是不是很荒謬!您一定認為這又是為喝酒找的理由。不過,這可能是真的!這項調查結果還發表在重量級科學雜誌《新科學家》上。《New Scientist》(《新科學家》)是一本創刊於1956年的周刊,常被認為是與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齊名的大眾化高水平學術期刊。
  • 天文學家:金星上可能沒有生命跡象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0日報導,一份最新分析報告暗示:金星可能沒有多少磷化氫。9月份有消息傳出在金屬大氣層中觀測到磷化氫氣體,引起一陣激動,因為它有可能來自生命。但是,研究人員透過檔案數據推斷金星上磷化氫氣體的含量可能非常有限。報導稱,在最初探測發現之後,麻薩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克拉拉·蘇薩-席爾瓦及其同事研究了夏威夷冒納凱阿天文臺2015年收集體到的數據。報導指出,他們未發現這種氣體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