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2020-12-04 民生觀察廳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很多國家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在人類面臨新冠的死亡威脅,尋求疫苗以及治癒的方法時,英國《新科學家》網站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表示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自從人類打敗霍亂,成功防治傳染病之後,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的增長,人口也不斷的飆升。要知道1800年的時候全球僅有10億的人口,但是到了現在全球的人口已經接近77億。而且人類壽命增長之後,人口老齡化加快。在新冠沒有出現以前新生兒的數量是死亡數量的2倍,而出現新冠之後,人類的數量也是呈增長的趨勢。人類增多人口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會加大,如今氣候突變,生物多樣性性減少和突變病毒的出現都圍繞一個問題,地球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目前,由於人口增多,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汙染也在不斷的加大。過度對自然環境的索求,讓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而人類往往忽略了人口的數量,只想著人類需要多少資源,所以下一步人類如何發展將成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而且不斷惡化的氣候危機,頻繁爆發的自然災害以及新病毒的出現都在提醒人類,該考慮一下減少出生率的問題了。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儘管從環保的角度考慮減少出生率能讓氣候和環境惡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從經濟增長的模式來看,只有更多的人口才能創作更多的商品和需求。而且老齡化程度的加快讓一些發展中的經濟體缺少年輕充滿活力的人口,這些是今天發達經濟體所走出來的路子。

目前各國面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比如日本決定用機器代替工人甚至代替未來出生的人口。而歐洲國家則提高稅收,減少福利和延遲退休,或者用更普遍的方法,增加移民的人口代替即將減少的勞動力。

免責聲明: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部分信息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抗疫不力,英媒: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很多國家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在人類面臨新冠的死亡威脅,尋求疫苗以及治癒的方法時,英國《新科學家》網站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表示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 川普政府抗疫不力遭批 美媒:這是國家批准的屠殺
    原標題:川普政府抗疫不力遭美國各界批評 美媒:這是一場得到國家批准的屠殺)【環球時報】 11日,紐約時報廣場上出現了一個56英尺高的廣告牌,名為「川普死亡時鐘」。據介紹,該時鐘顯示的數字是由於美國總統川普在疫情期間不作為造成的「本可不必死的死亡人數」。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 人民日報華盛頓10月9日消息,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日發表社論,批評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幾乎每一步都出現失敗,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文 / 夏洛特2020-10-10 05:51:06來源:FX168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日發表社論,批評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幾乎每一步都出現失敗,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在曾經髒亂不堪的索霍區,距離《新科學家》雜誌倫敦編輯部步行大約10分鐘的地方,一臺抽水泵、一塊牌匾和一個酒吧紀念著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近200年前採取的一項推動戰勝傳染病的決定性措施。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文章: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11日文章發表題為《人口辯論:地球上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編者按:世界人口有77億。我們不斷增長的人口數字對經濟安全、氣候變化、環境破壞和發生疫情的概率意味著什麼?
  • 英媒:地球如果停轉或倒轉會怎樣?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地球徹底停轉,數十億人將在幾秒內死亡。據英國《每日快報》網站8月9日報導,首先發生的是無數人以幾乎兩倍於音速的速度撞到牆上和建築物上,變成肉醬。赤道地區的轉動速度為每小時向東1000英裡(約合1610公裡),但越往兩極速度越慢。
  • 你們的笑臉,是這個春天最美的花開|綠會抗疫復工部
    經中國綠髮會抗疫復工部及其他機構齊心協助,近千戶受疫情阻困的蜂農,已順利轉場。家鄉金燦燦盛放的油菜花,正是他們最忙碌的季節。劉曉梅,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五里舖鎮人。2019年12月,前往雲南楚雄自治州祿豐縣琴豐鎮繁蜂,2020年2月底,經中國綠髮會抗疫復工部協助,第一個從雲南返回湖北。李赫曦,湖北省枝江市七星臺鎮鴨子口村人。老婆是荊州市李埠鎮人。去年12月前往雲南繁蜂。
  • 湘繡助力抗「疫」!湖南工美大師徐向榮為鍾南山繡制繡像
    紅網時刻3月12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胡富君)「有些人、有些事,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銘記和致敬的!」3月11日,初春的陽光透過玻璃,輕盈地灑在工美大師徐向榮身上。素雅的絲線在她靈巧的手指間翻飛,落下最後一針,一幅精美的湘繡作品《鍾南山院士》呼之欲出。
  • 【童心戰「疫」】廣西小朋友繪製科幻畫致敬抗「疫」勇士(七)
    【童心戰「疫」】廣西小朋友繪製科幻畫致敬抗「疫」勇士(七) 2020-04-21 2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港抗疫之路緣何如此艱難?!
    短短4日內有超過1萬人離開香港,日日遞增的離港人數,以及通關現場人山人海、有人坐著輪椅亦要離開香港的畫面,讓東網驚呼這些人是「逃港」,並且配上了「抗疫無能,香港等死」的圖片...文中幾位接受採訪的香港政界人士也是憂心忡忡。
  • 英媒:地球若沒有人類 北歐將是哺乳動物的天堂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現在北歐大部分地區也許是狼、駝鹿、熊和大象等生物的家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21日報導,根據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人類破壞生態系統,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應該類似於非洲塞倫蓋蒂平原。
  • 英媒:研究稱HIV新藥讓患者預期壽命可接近正常人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英媒稱,《柳葉刀》周刊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因為治療手段的改善,服用最新治療愛滋病病毒(HIV)藥物的年輕人的預期壽命如今已接近正常。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5月10日報導,研究發現,2010年開始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20多歲年輕人預計能比1996年最早接受該療法的人多活10歲。醫生們說,儘早開始治療是活得久、活得健康的關鍵。一些慈善組織稱,還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這種病毒。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論文作者說,治療HIV的非凡成功是研發出副作用較小、能更好地防止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新藥的結果。
  • 英媒:科學家為地球歷史劃分新篇章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 英媒稱,地球的官方歷史有了新篇章。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7月18日報導,地質學家將過去的4200年劃分為地球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將其稱為梅加拉亞期,這個時期開始的標誌是一場大旱災,這場旱災摧毀了全球範圍內的許多文明。國際年代地層表——描繪地球歷史時間線的著名圖表——將被更新。報導稱,不過應該說,科學界對引進這種變化的方式感到有些不安。
  • 百度翻譯連推5項抗「疫」服務,讓中國抗疫經驗精準走向全球
    抗疫路上,總有一些力量感動你我。從頭到腳全副武裝的白衣天使們選擇逆「疫」而行,毅然奔赴抗疫前線;翻譯志願者們自發行動,不分晝夜為這場戰「疫」貢獻力量。翻譯服務為全球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抗疫,搭建溝通橋梁,成為打贏防疫戰爭的重要法寶。
  • 謝謝你,海裕抗疫人
    當天,海裕社區黨委分別給獲得抗疫攝影圖片獎、抗疫十大暖心故事獎、社區戰疫英雄、愛心單位(集體)的個人和集體頒獎。 「我是一名老黨員,面對疫情,理應衝在前面。只有大家團結一心,才能戰勝一切困難。」獲得社區戰疫英雄榮譽稱號的黨員崔海林在現場坦言。「現在是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我們仍然不能鬆懈,會繼續為保障轄區居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貢獻應有的力量。」
  • 跨越地球來抗「疫」伊利攜手南美乳企科拿支持湖北抗擊疫情
    本次捐贈,是伊利攜手來自烏拉圭的科拿乳業的抗「疫」行動,由時任烏拉圭外交部副外長阿里爾貝爾格米諾(Ariel Bergamino)轉交給中國駐烏拉圭大使王剛先生,並跨越了2萬公裡、大半個地球後抵達烏拉圭駐華大使館,由大使館正式轉交給伊利。伊利將在第一時間把這批口罩送往正在湖北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者。烏拉圭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帕烏拉。
  • 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凸顯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特殊意義 宣講家網評論
    由於中國是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的倡議發起方之一,所以這次峰會可謂是疫情之後中國的首個「主場外交」。而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召開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對於中國、非洲乃至國際社會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首先,全球抗疫將是一場持久戰,中非需要深化抗疫合作才能共克時艱。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團結抗疫 共克時艱》的主旨講話,強調了「四個堅定不移」,擺在首位的即是「堅定不移攜手抗擊疫情」。
  • 【致公科普·抗疫篇】黑死病——鼠疫
    【致公科普·抗疫篇】黑死病——鼠疫 2020-06-24 0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張中國衛星照被曝光,各國代表罕見沉默,英媒:中國不可思議
    據人民網報導,一張中國衛星照被曝光,照片拍攝了地球上的綠色植被變化的過程。在對比了在不同時間段拍攝的照片之後,英媒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2000年到2017年的17年間,全球新增的綠色植被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是我國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