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的老齡化:中國老年人的社交困局和突圍

2021-01-09 齊魯壹點

經歷兩天的嚴寒後,北京的氣溫稍微回升了一些。78歲的張慧來到中國傳媒大學的銀杏大道上撿銀杏果。這對她來說是一種樂趣,拾起、剝皮、裝袋,不一會兒,就裝滿一袋銀杏果。

張慧是一名大學退休教師,滿頭銀髮,雙目炯炯有神。退休以後,雖然孩子不在身邊,張慧和周圍的同齡人相處得還算融洽,曾以為自己融入社會不存在問題。

直到今年疫情爆發以後,她想進入超市被要求出示「健康寶」,因為不會操作被拒,最後無奈離去,讓她覺得「遭受到第一次傷害」。

今年11月,張慧的一次急診經歷,更讓她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社會科技邊緣化。那天,她拖著被疾病折磨的身體,等不到計程車,只好請求身邊的人幫忙叫網約車,不懂掃碼支付,只能請求醫院工作人員收現金,她像一個無助的孩子。

目前,中國仍有1.57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觸網」。「數字革命」的步伐急速向前,「慢速度」的老年人與社會科技的距離被逐漸拉大。在網際網路+時代,擺在數以億計的老年人面前的,不僅是他們的社交困局,也是一道有待打破的「數字鴻溝」。

一次急診經歷

張慧的退休生活過得很清閒。平時,兒子和兒媳婦住在北郊,她和老伴居住在學校裡。老伴的年紀比她大,照她的話說,「老伴比她還糊塗」。

11月的一個深夜,張慧突然感覺耳朵不舒服,一直想嘔吐。直到第二天下午,症狀並沒有消退。她要去醫院看病,那種感覺就像「有人拿著一根繩子拴著腦袋掄」。她和老伴相互摻扶著,踉踉蹌蹌走到學校門口。

民航總醫院離學校不算遠,不到20分鐘車程。路上車流不息,張慧和老伴在校門口卻沒有等到計程車。一些計程車、私家車在校門前停下,都是有人預約好的,張慧一下子不知所措。

拖著疲軟的身體,張慧感覺到自己快支持不下去了。她和老伴都不會在網上叫車,想起以前曾找過校門口的保安幫忙叫網約車,於是她強撐著找到保安,把自己的手機遞過去,通過保安的幫忙,叫來一輛網約車,趕到醫院。

好不容易到了醫院,張慧急忙去掛號,此時又發生一件讓她感到更無助的事情——醫院的掛號處不收現金。「全都是掃碼,或者刷卡支付。」

「去到那之後,又得用手機。」張慧回憶稱,當時掛急診號的人很多,大家都很著急,在現場的醫院工作人員也一直問她,「卡上有沒有錢?」她隱約記得卡上有一點錢,但不知道放在手機裡的什麼軟體,也不懂得如何支付,老伴更不會知道。

突發疾病後,張慧一點東西也沒吃,此時她的身體已經疲憊到了極限。「謝謝你,你就原諒我,讓我給你現金吧。」她幾乎用接近懇求的語氣和現場的工作人員說。因為掛號處不收現金,也沒有找零,張慧遞過去一張一百元的現金,這才掛上號。

張慧看完病才知道,那天夜裡自己患的突發疾病是「耳石症」。耳石症會導致患者眩暈以及伴發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導致身體失去平衡,跌倒損傷。

想起這次急診經歷,張慧仍心有餘悸。生病的時候,她並沒有告訴兒子、兒媳婦。「他們平時回家一趟也需要一兩個小時,如果遇上堵車來回需要4個多小時,比上班還累,而且他們還要上班。即使把孩子叫回來,其實也沒用。」她不忍心看著兒子、兒媳婦這麼累。

這次急診經歷,讓張慧不得不重新審視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在過去,張慧最害怕的就是用手機掃碼支付,覺得容易上當受騙。「我要一摁錯了,那就說不清楚了。」有一次,她的手機屏幕裡不斷出現信息提醒「手機中毒」,她就慌了,將手機裡的東西亂刪一通。

「現代化科技本來是好東西,可是沒有顧及40年代出生的人,給我們增加很多困難,我們沒有快速掌握現代技術的能力。」張慧說,她身邊的不少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比她更差,老年人不是不學習,而是真的老了。

網際網路時代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在很多老年人眼中卻遙不可及,張慧只是其中的一員。

近幾個月,我國多地相繼出現老年人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導致出行、辦事遇阻的事件。如今年8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位老人因沒有手機,不能掃龍江健康碼,遭到公交司機拒載和乘客轟攆;11月,湖北省宜昌市一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每次類似事件被媒體報導後,都刺痛著無數網友的心。

張慧也曾想過改變這種狀況,她一有時間就學習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學會轉發微信,也學會照相,但是複雜一點的及不常涉及的功能就不會了。她也苦惱於自己的記性差,「一些操作學會了,一個星期後就忘掉。」

「特殊的世界」

網際網路的發展,滲透進了中國城市各個社區,也滲透進了各個村莊。

在離北京兩千多公裡的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大鎮市場,曹衍平經常是全市場賣完菜最早的菜攤,五點左右她就能收攤回家。「我們種的菜實在又優惠,街坊吃過覺得好吃都會回來買。」談起自己的生意經,她的臉上洋溢著幾分得意。

種菜、擺攤賣菜成了曹衍平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她平時很少出遠門。她沒有手機,過去並沒有覺得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影響,但是,近幾年她逐漸體會到沒有手機帶來的麻煩。

越來越多的顧客說自己沒帶現金,提出通過手機掃碼支付,曹衍平開始覺得自己要「迎合」年輕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天擺攤的時候曹衍平都會主動選擇靠近市場的水果鋪或與同村婦女挨著一起的位置。每當顧客提出使用手機掃碼支付,曹衍平就會讓顧客到旁邊水果鋪或者菜攤掃支付碼,然後讓店主或攤販兌換現金給自己。

「數字鴻溝」不僅拉開了老年群體和網際網路時代的距離,也將老年人和年輕人群體分隔成兩個世界。

最初,張慧對使用北京「健康寶」帶有牴觸的心理。「疫情發生以後,健康寶並不是從國家層面一層層制定和傳達下來的,我們這些老人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

今年5月份,由於疫情很多超市都關門了,張慧想進一家超市,被門前的工作人員攔下要求其出示「健康寶」,否則不能進。那是張慧第一次聽到「健康寶」,問工作人員「什麼是健康寶,在哪裡領?」工作人員拒絕了她,「你沒有健康寶,那你不能進去」。

張慧覺得年輕人並不理解老年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不能怪年輕人,他們覺得這很正常,不認為老年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一些年輕人眼裡,老年人的世界是緩慢的、弱勢的,需要社會伸出援手,但有時他們也無可奈何。

今年10月底,四川成都的「90後」律師譚澤宇在一個展覽館前碰到兩位從外地過來看展的老人,老人因為沒有健康碼無法進入展館。老人向她求助,希望她幫忙申請健康碼。

老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但並未開通網絡,於是譚澤宇用自己的手機開了熱點,再用老人的手機連接手機熱點申請健康碼。錄入身份信息,面部識別,到最後一步填住址,老人說自己和老伴都不是成都人,是從周邊過來的,也沒訂旅館。

就這樣,申請健康碼卡在了填住址這一欄上。「申請健康碼的時候,老奶奶一直和老伴說,『不要去看了,不要耽誤人家時間』,老爺爺則在旁邊侷促的笑,還是想試著把健康碼弄出來。」最後,譚澤宇只能讓老人向工作人員求助。

那一刻,譚澤宇心裡覺得很難受。「或許老人為了生活奔波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攢了錢來到大城市,遇到一個油畫展想去看看,最後被一個健康碼拒之門外。我們的生活常態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人。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佔比為10.3%。這意味著,中國仍有1.57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觸網」。

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老年協會會長蘇建華一直關心著社區內的老年人生活,他發現老年人的生活也逐漸離不開智慧型手機,一些老年人不願意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容易與社會脫節。「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老年人的世界是另外一個很獨特的世界,他們並不了解這個世界。」蘇建華說。

深圳市養老服務業協會會長陳開萌對界面新聞表示,現在的老年人大多是40後、50後,他們這一代人中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也錯過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系列新產品和使用習慣,導致他們很難融入到網際網路時代。

「老年人群體跟不上網際網路時代,還因為老年人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弱,網際網路上經常出現詐騙,老年人對新技術也始終懷有一種畏懼感。另外,老年人對新技術的學習存在一種惰性,供給側也未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操作更簡單的智能設備。」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中心主任原新教授對界面新聞說。

電腦課、手機課

張慧有時也會琢磨一下智慧型手機,但常常因為不懂操作而煩惱,如需要用手機電筒的時候她摁不亮,不需要用的時候不知怎麼手機電筒就亮了。

退休前,對於一些科技產品的使用問題,張慧還能在課室問一下學生,退休後只能在校園裡碰到誰就問誰。她有時會請教同事的孩子,孩子們也很耐心給她講解,但問多了她也覺得不好意思,也怕別人覺得自己不知趣。

科技發展迅猛,張慧反而覺得身邊缺乏更新知識的條件。她遇到的這個困擾也正是很多老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為了讓身邊老年人儘早「觸網」,並創造一個助於老年人學習的環境,早在8年前,江蘇省無錫市的一位老人開始了他的實踐。

2012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老年人和網際網路之間的聯繫也更加緊密。時年67歲的姚鴻濱發現身邊很多老年人對使用網際網路缺乏自信,學習起來也困難,於是萌生出為社區老年人群體開設電腦學習班的想法。

退休前,姚鴻濱是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的一位副教授,主要教授計算機課程。姚鴻濱和家人歷時20多年,開發了電腦軟體包「漢字工具箱」,曾獲得2011年香港國際軟體大獎賽十大金獎之一的榮譽。

「我們做了那麼多工作,應該要對這個社會有所幫助。」就這樣,免費的電腦打字班在江南大學和社區的老年人中開展了起來。後來姚鴻濱和家人自費買來電腦、桌子、空調等,與無錫市曹張新村第三社區合作建起電腦房。姚鴻濱及其夫人柳德鍾免費向學員們介紹電腦、打字、上網的基礎知識與操作。

逐漸地,姚鴻濱制定電腦學習班的管理辦法,包括課堂紀律、教學安排等,每一期的結束,姚鴻濱還會對學員們進行考核與個人小結。同時,每一期學員學習結束後,電腦學習班都會進行無記名投票評先進,在結業典禮上進行獎勵。

2018年後,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電腦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姚鴻濱便同時開辦電腦學習班和老年手機學習班。手機班講授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手機基礎、微信和手機APP。

2020年由於疫情的影響,手機學習班改為線上舉辦,這樣工作量大大增加,那段時間,儘管是一周上兩節課,姚鴻濱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在備課中度過。老年人手機班的開辦很快便吸引了老年人的興趣。手機學習班第一期學員的平均年齡為70歲。

姚鴻濱夫婦開設手機學習班的事情經本地媒體報導後,第二期學員的平均年齡達到了74歲,80歲以上學員共有5位,最大年齡的學員89歲。「那位89歲老先生思路非常清晰,儘管因為生病,他只上了一半的課程,但發紅包、微信支付、支付寶都學會用了。」姚鴻濱回憶說。

每一期培訓班結束的小結會上,姚鴻濱為學員們的進步感到欣慰。姚鴻濱還記得,第一期結業典禮那天大雨傾盆,一位學員用滴滴出行叫了一輛網約車過來參加結業典禮,也有學員學會了使用手機12306軟體買火車票,還學會了網上退票。

「還有2個學員在網上僅花1元錢買到了16個餃子,因為美團對新用戶有補貼,學員們都很高興。」他一直鼓勵老年人要積極融入社會。

如今,老年人電腦課、手機課已經在中國多個城市的多個社區、老年大學和機構自發地鋪開。如河北省遷安市的青年志願者們進村入戶教老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江蘇省無錫市部分電信營業廳每周四向老年人免費開辦智慧型手機課堂;浙江省杭州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開設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公益助老網絡直播。

今年疫情期間,很多老年人對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的看法也發生了轉變,更多老年人開始主動參與到手機課中來,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發信息、手機支付、網上預約掛號等功能,其中不乏耄耋之年的老年人也參加培訓。

待打破的「數字鴻溝」

12月15日,廣東佛山的銳智社工分別在順德文化融合創新中心和陳家祠同時開設了兩堂老年人手機課,這也是社工陳姑娘今年以來在順德融創中心上的第八堂手機課。

課堂上,陳姑娘向參加培訓的18位老人介紹如何掃二維碼以及發朋友圈。學員們拿著手機,戴著老花鏡,聽到一些容易遺忘的內容,趕緊記在本子上。陳姑娘講解完一項操作,學員們開始操作,相互討論,操作完成後舉手請社工確認是否正確。

面對18位老年學員,陳姑娘在上課過程中顯得有些吃力,但她耐心地為每一位學員講解。「大部分老人會邊學邊忘,但他們只是需要時間,經過反覆的學習就能學會。」陳姑娘課後說。

廖旺才夫婦是其中兩位學員,兩人一節不落地參加完今年的課程。他們學會了用智慧型手機打電話、微信聊天、語音視頻。「我們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既能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也方便我們的生活。」廖旺才說。

同一天,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也開設了一場老年人智慧型手機課,這已是這個社區開設的第二期老年人手機課。皇崗海關學雷鋒志願服務分隊的4位志願者在課堂上為老年人講授如何用手機上網、掛號,和解決平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華紅社區老年協會會長蘇建華將開設手機課稱為「給老年人壯膽」。「老年人怕出錯,一旦出錯、卡住了,就開始到處找人,一找人就丟失了自信。」他說,開設手機課就是讓老年人有自信心去學習他們喜歡的東西。

社會科技並沒有為老年人群體稍作停留,尤其是疫情發生以後,老年人群體不得不開始了一場「突圍」。

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中國60歲及以上的網民在全部網民群體中佔比達到了6.7%。而截至2020年6月,中國60歲及以上的網民佔比已經達到了10.3%,比3月份增加了3600多萬人。

「疫情爆發後,人們生活中對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應用更加頻繁,已經影響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國網民群體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佔比大幅提高,這是疫情倒逼出來的結果。」原新說。

在網際網路時代,打破「數字鴻溝」不僅是老年人的期待,也是橫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數字革命的步伐需要大家去追趕,但同時,數字革命的步伐也應該是差別化的,兼顧到整個人口年齡結構、不同人群的數字接受能力和數字設備的使用能力。」原新打了個比喻,就像高速公路上有ETC通道,也要留下人工收費通道。

今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到2022年底前,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原新認為,在彌合老年人群體與智能時代的「數字鴻溝」過程中,需要政府、市場、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在法律、政策、標準、監督方面做到位;社會組織有責任去幫助老年人學習數字智能設備,智能產品的供給方應該讓設備更加便利化、適老化;家庭成員需要相互幫助,老年人個人也要終身學習,適應社會。

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中國一些城市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此前困擾張慧的北京「健康寶」上線了老幼健康碼助查詢功能,助查人員輸入老人身份證號便可查詢老人的健康狀態,重慶「渝康碼」提供「代人申報」功能,上海、江蘇等地的社區可以為無智慧型手機的人員出具健康通行證明。

在組織了兩節老年人手機課之後,深圳市華強北華紅社區又有了新的計劃:組織老年人講授如何防詐騙,以及一些更潮的智慧型手機玩法。蘇建華希望繼續為老年人開設一兩個專題,如講授現在年輕人喜歡玩的短視頻,教老年人將生活中吃到的美食、見到的美景照片、視頻編輯好,分享給朋友。

佛山順德的廖旺才夫婦也訂下了新的目標——學習手機掃碼支付。「現在科技這麼先進,我們想讓生活更加豐富一點,畢竟學到的都是自己的。年輕人會的我們也會,這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廖旺才說。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 用網際網路思維應對「銀色挑戰」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健康是最核心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據統計,超過1.8億老年人合併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將日益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嚴峻挑戰。  在眾多老年常見病中,阿爾茨海默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尤為沉重。
  •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網際網路甄別能力待提高
    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快速擁抱網際網路 甄別能力待提高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本報記者 彭訓文  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兒,甚至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還湧現出教大家烹飪、製衣的老年「網紅」。資訊時代的到來讓老年人加速擁抱網際網路。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60歲以上的網民已接近1億(9700萬),這意味著中國2.5億老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經上網。如今在各類App中,都不乏活躍著老年用戶。調研發現,已經有一半老年人(49.6%)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是1.37小時,平均會用的功能有11.47項,平均好友數量是104.28個,37%的老年人每天會多次查看朋友圈,他們對微信的使用深度與廣度打破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刻板印象。  對於老年人而言,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重構了其閒暇的社會生活。
  • 聲納| 教老年人用智慧型手機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有老年人參加培訓課學會了網購,表示網購「省錢又省時」。在生活中,不少老人在電子產品面前遭遇了束手無策的困境,例如:不會網絡購物,不會手機預約看病,不知道如何線上發紅包,等等。當老年人成為數字時代的邊緣群體,不僅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也不利於激發社會活力。開設智慧型手機培訓課的初衷就是消弭「數字鴻溝」,讓這些與網際網路時代脫節的老人重新與時代接軌。
  • 觀察| 當老年人遇到數字鴻溝
    時代課題:數位化撞上老齡化  在中國,數位化浪潮興起的同時,恰逢一場正在到來的老齡化浪潮。  根據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10%的屬老年型國家或地區。
  • 老齡化產品設計(二):老年人產品的顏色、圖像、排版、交互、導航設計
    老年人群體和年輕人群體有很多的不同,在產品設計上也需要有很多區別。之前有分析過老年人的用戶群體特徵,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如何針對老年人群體做產品設計。年輕人焦慮時間飛逝,搬不完的磚、加不完的班、學不完的Knowledge、趕不完的Deadline。聊微信刷微博玩抖音看知乎,在碎片化的時間中刷微博。
  • 世界人口迅速老齡化 孩子們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人類遇到了一個空前大變局:世界上老年人的數量超過了嬰幼兒。這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老人比娃娃多的時代。背後助推的是一個全球大趨勢:壽命延長而生育減少;這個趨勢在許多國家持續了幾十年,而且今後幾十年還將繼續。2018年底,地球上有7.05億老人,6.8億嬰幼兒。
  •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摘要】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僅降低了韓國勞動供給能力,而且降低了社會總需求,加大了韓國政府財政負擔。為了應對老齡化趨勢,韓國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研究和制定老齡化相關法律,不斷完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韓國應對老齡化問題的經驗,給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以很好的借鑑。
  • 習近平掛心人口老齡化問題
    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徵的孝親敬老文化。要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教育,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古人講,「夫孝,德之本也」。
  • 先有社交才有網際網路:顛覆中的社交電商
    當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帶來的便利性,讓「商品」觸手可及。同時大眾媒體渠道的影響力逐漸被瓦解,社交媒體開始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帶來的便利性,讓「商品」觸手可及。同時大眾媒體渠道的影響力逐漸被瓦解,社交媒體開始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社交電商(social commerce)最早出現在2005年的Yahoo,當時雅虎提供了一個商品列表功能,用戶可以在其下方評級,和其他用戶討論等。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堅持積極老齡化觀念,牢牢掌握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先機和主動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維護老年人尊嚴和權益,而且能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社會和諧。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以積極的態度、積極的政策、積極的行動應對人口老齡化。
  • 預計2022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老齡化究竟意味著...
    世界上最老齡化的國家莫過於日本,65歲以上老人已經接近27%,而歐洲各國一大半已經超過20%,死人最多的義大利老齡化達到了23%。美國65歲以上老人是16%的比例,中國是11%。老齡化問題是全球都在面對的必然趨勢,法國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用了115年,美國用了69年,英國則用了45年,而根據預測報告,我國從老齡化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僅僅需要25年的時間,可以說中國正以史上最快的速度步入老齡化社會。那麼人口老齡化將會帶來什麼問題?
  • 《健康老齡化藍皮書》發布 五個維度看重慶健康老齡化發展
    重慶日報消息,《健康老齡化藍皮書: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由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研究院發布。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研究院是全國第一批「國家老齡科學研究基地」之一,已連續3年發布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報告。
  • 更多地關愛老年人(多稜鏡)
    為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
  •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驚人:老齡化全球領先
    6月15日,「公益理念和經濟運營」專題工作坊暨2015年度中國養老業夏季高峰論壇在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透露,中國老齡化的高峰將出現在2055年左右,屆時老年人口將接近4.5億。記者在會上獲悉,按照目前的常住人口來看,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並非上海、北京這樣的東部城市,而是重慶和四川;全國有4700萬老人處於喪偶狀態,其中女性佔70%。從1964年起中國人口結構一路「變老」杜鵬在論壇上表示,從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時候是1964年,當時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不足4%。
  • 新電商「魚群」靠社交半徑突圍
    山東聊城全職媽媽商秋雲,因一筆「無心插柳」的3萬元生意,與上海網際網路企業夢餉集團產生了交集。身為夢餉旗下餉店「店主」,她正忙碌帶貨,單月銷量20萬元至80萬元。像她這樣被上海在線新經濟所聯結的「店主」在全國超過200萬,被稱作「小b」,其中95.5%為女性。
  • 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與應對
    根據WPP2019,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什麼特徵?與《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簡稱WPP2017)相比,此次修訂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又有什麼新的變化?在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版圖中,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可以如何促使人口老齡化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一、2019年我國人口概況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
  • 2050年中國老年人接近5億,如何破解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窘境?
    新冠疫情的暴發,充分暴露了老年人在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脆弱性。近日,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下稱「報告」)預測,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將達到峰值,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27.9%。
  • 「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邁入中度老齡化
    改革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邁入中度老齡化專家呼籲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老年人數量的增加,而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絕對減少,而且有愈加嚴峻之勢,國家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面臨挑戰  ●人口的發展形勢是動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