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官方總結:5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微信,朋友圈,謠言,空姐 ——快...

2021-01-07 快科技

不知不覺,5月份馬上就要結束了,微信官方也及時整理了本月朋友圈的十大熱傳謠言。

雖然微信一直都在通過各種渠道闢謠,每個月也都會做這樣的匯總,各種科技、科普媒體為了闢謠同樣不遺餘力,但因為各種原因,各種謠言總是在滿天飛,尤其是朋友圈內,這就需要大家隨時擦亮眼睛,提高防範意識,不要上了別人的套。

本月的十大謠言中,最讓人憤怒的莫過於所謂的空姐遇害真相,如此悲劇事件居然也被人別有用心地拿來蹭熱點,實在無法形容。

另外,生活類謠言一直是重災區,這個月更是佔了絕大多數,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缺維生素B2會致癌、大蒜可以檢測地溝油、人造假雞蛋流入市場、吃活蝌蚪可以治病、滿天飛的絮狀物暗藏「榆四脈綿蚜」、新的一輪病毒感染來了千萬別親吻孩子的嘴,等等,都很容易給人們的生活造成誤導,乃至是不必要的恐慌和損失。

還有就是馬上就要高考了,所謂的XXX同學準考證丟失請傳播之類的傳聞,也都是每年的固定「節目」了。

下邊詳細來看:

1、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近日網絡流傳一則從手臂夾出一條又一條的白色蟲子的視頻,視頻中還配有「常吃小龍蝦的結果」文字。

真相:

網傳視頻實際為國外一名年輕女子日前赴中南美洲進行生態工作,遭到馬蠅叮咬手臂,蛆蟲寄生皮膚內,醫護人員從其手臂中夾出白色蛆蟲事件,並非吃小龍蝦導致。

此外,專家表示,小龍蝦體內確有寄生蟲,但只要烹飪方式得當,寄生蟲可以被殺死,所以,煮熟的小龍蝦可放心食用的。

不過要避免食用小龍蝦頭部,因頭部含肝臟、胃、腮等器官,容易散發很多汙染物,包括寄生蟲。

另外,食用小龍蝦需確保其完全熟透,並儘量選用活蝦進行烹調食用,因為小龍蝦死後很快腐爛,會分解產生組胺等有毒物質,滋生有害病菌。

點評:

「小龍蝦是蟲子」、「日本人不吃小龍蝦」等等,這些年小龍蝦背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黑鍋」。所謂人紅是非多,原來蝦紅了是非也不少。

2、空姐遇害真正原因是叫了拼車後不允許司機接其他人,與司機發生爭執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這個就是21歲的女空姐生前與司機發生爭執的視頻,殺人原因並非網上傳的強姦殺人。而是她自己叫了拼車後不允許司機接其他人。從而發生爭執,導致司機氣憤不已而產生殺人動機。

真相:

此為蹭「空姐順風車遇害案」新聞熱度而製造的惡劣謠言。

根據官方報導,「空姐順風車遇害案」事件經過為:

●5月5日23時53分許受害人乘坐滴滴順風車後失聯。

●5月8日早上八點多警方證實其已遇害,確認被性侵併且身中數刀。

●5月12日上午10時許,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布,警方在鄭州市西三環附近一河渠內打撈出一具屍體,經過DNA比對確認系殺害空姐的犯罪嫌疑人劉某華。

而這個網傳的「空姐真正死因」的視頻中,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漏洞百出:

1)、視頻裡車窗外陽光明媚,而實際案件中受害者當時是深夜打車;

2)、根據官方報導,受害者乘坐順風車失聯遇害,後確認為被性侵及身中數刀,並非拼車,也不是因與司機因乘車人數問題產生爭執而導致被害;

3)、案件中空姐與司機一個是河南人,一個是山東人,網傳視頻中的男女主角有明顯南方口音;

點評:

利用悲劇事件、刻意製造所謂新聞反轉,編造謊言抹黑受害人消費他人災難的行為,遠比災難本身更惡劣,行兇者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希望逝者安息吧。

3、缺維生素B2會致癌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北京大學醫學部聶松青教授推薦文章「維他命B2缺乏的嚴重性」主題:流行病學認為癌症具有遺傳性,這其實是個錯誤的結論。

真正的原因是,父母與子女在飲食結構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嚴重缺乏維生素B2是致癌的根本原因。其次,我們必須想辦法每天從食物中進行補充B2。

用於預防和治療維生素B2缺乏症,如口角炎等。當人體用來預防時,這個用量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身體已經有了明顯的症狀,那麼這個用量是明顯不夠的,必須要一次4-6片,一日3-4次。

有些人就是因為用量不夠,覺得服用維生素B2沒有用,從而耽誤了病情。複合維生素中所含的B2遠遠不能滿足人的日常需求,必須單獨補充維生素B2。

真相:

專家解釋,維生素B2主要功能是與物質代謝有關係,比如說促進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還有一些能量物質的代謝,例如蛋白質和脂肪,能量物質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維生素B2的缺乏與癌症腫瘤發生有關,癌症發生的原因很複雜,與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不能光強調某一種因素。

雖然維生素B2對人體來說很重要,但作為一種微量營養素,並非為無限量推薦。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關於維生素B2的推薦量,成年男性1.4mg/天,女性1.2mg/天,過量攝入維生素B2會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或利用,長期過量攝入也會產生副作用,對身體造成危害。

只有營養不良的病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因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才需要服用保健品作為營養補充。正常人從食物中攝取就足夠了。

點評:

藥品就能防治癌症的,都是忽悠人的,均衡營養才是最可行的防癌措施。

4、大蒜可以檢測地溝油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視頻裡一男子將食用油倒進兩個不同的杯子裡,然後將大蒜切成六薄片,每個杯子各放三片,浸泡10分鐘後,其中一杯油裡的大蒜髮黴變色,視頻男子稱是因地溝油含有大量黃麴黴素,所以大蒜會發黴變色。

真相:

網傳「地溝油裡含大量黃麴黴菌,將大蒜放地溝油裡會發黴變色」的大蒜檢測地溝油方法並不科學。大蒜能否驗出黃麴黴素目前也尚無研究。

地溝油是指重複使用已經倒入地溝的油品。專家表示,因為種類、成分非常複雜,國家目前對地溝油的檢測尚在研究中,暫無統一測試標準。

雖然某些地溝油可能含有大量的黴菌、細菌等成分,但在無法確定裡面有哪些有毒物的前提下,像視頻裡這樣的測試方法,通過從大蒜是否變色來檢驗地溝油是不可能的。比如,辣椒油也會使大蒜變色。

點評:

防範地溝油目前最可行的方法,還是儘量選擇有信譽的餐館,使用知名品牌用油烹飪。

5、人造假雞蛋流入市場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最近,一個「人造假雞蛋」製作過程的小視頻在朋友圈瘋轉。兩個戴著袖套的人不斷從盆中撈出白色膠狀物質,塞入準備好的透明模具中,而一旁放置了不少已製作完成的「假雞蛋」。

真相:

該視頻實際是在製作一種供人惡搞的玩具雞蛋,並非傳言所說的「假雞蛋冒充真雞蛋流入市場」。

通過視頻畫面中疑似塑料的透明外殼和右下角的黃色商品標籤這一信息,媒體記者在網購平臺上搜索到相關仿真玩具雞蛋。

對比兩者可以發現,網上售賣的這款「惡搞玩具」——沙皮膠雞蛋,和網傳視頻中的「假雞蛋」一模一樣,連使用的標籤都是相同的。

那麼,是否會有人將仿真玩具雞蛋冒充真雞蛋來售賣呢?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根據這款商品介紹來看,玩具雞蛋的外部為塑料硬殼,內部由沙皮膠填充,這種物質有淡淡香味,且手感柔軟,不會粘在手上。

如果真的流入市場,人們很明顯可以分辨出這不是可食用的雞蛋,更不會上當受騙。

點評:

目前市場上每個雞蛋約0.5至1元左右,而網購平臺上,這種玩具雞蛋的單個售價就要3元左右。

商家肯定不會在明知虧本的情況下用玩具雞蛋來冒充真雞蛋出售。

6、紅衣女子幫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這幾天,一段「女子因砍價被騙上吊自殺」的視頻在微博和朋友圈中流傳。視頻畫面顯示,一名身穿紅衣的女子爬到道路旁的一棵樹上,用一條藍色的繩索自縊,現場有大量人員圍觀,還有男子上前試圖施救。

視頻全程配有說明字幕,稱這是「貴州一女子幫人砍價,卡裡50萬元不翼而飛,急得上吊!」

真相

貴州警方表示,近期沒有接到此類關於「砍價被騙50萬上吊」的報案。拼多多也對此發出聲明表示,最近有不少類似消息傳播,但經證實,因砍價上吊的說法純屬謠言。

這也不是該視頻首次被造謠了。早在去年4月,該視頻就被移花接木為上海人民廣場發生的「上吊事件」,當時上海本地媒體也做過相應的闢謠,只是現在換個謠言版本又重新流傳開來了。

其實,該視頻實際為西安街頭發生的一起「女子街頭爬樹自縊」的事件。2017年4月13日,一名女子在陝西西安的馬路上,疑在樹上掛繩自縊,現場過路群眾紛紛衝上前將其託舉起來,最終將其成功救下,並非傳言的砍價被騙事件。

點評:

這則視頻當時西安本地多個大V博主都在微博發布過了,實際為紅衣女子在西安蓮湖區青年路「鬧自殺」,所以不論穿什麼馬甲、發生的城市怎麼變化,「紅衣女子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百分百是謠言,不要再輕信了。

7、「劉明煒」同學的高考準考證又丟了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撿到一張高考準考證,劉明煒,考點在一中,請朋友們轉發,讓劉明煒聯繫這個號碼151****7258。一定幫他群發一下,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擴散,擴散,別耽誤孩子高考!

真相:

幾乎每年的5月底6月初,都會有這樣的信息冒出來。從以前的白婭倩同學,到楊雷雷同學,再到劉明煒同學。和往年有區別的是,近年高考尚未開始,準考證還未開始列印,「劉明煒」同學的準考證就「丟了」。

那麼,每年都按時出現的這種丟準考證謠言,發布者到底抱著什麼目的呢?

台州市公安局網絡警察支隊副支隊長表示,這類消息的發布者一般都是利用市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發布諸如丟失準考證等謠言,留下收費電話,一旦市民按電話號碼回撥過去,並且按電話提示音操作,則可能掉入欺詐陷阱。

點評:

這個叫「劉明煒」的同學,你每年都在丟準考證,心很累吧…

8、吃活蝌蚪可以治病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一段孩子在家長授意下喝活蝌蚪的視頻在朋友圈熱傳。視頻中,白瓷碗裡有七八條不停遊動的蝌蚪,家長一邊哄騙孩子是小魚,一邊一口一口把蝌蚪餵給孩子。據家長說,這可以「強身健體」。

真相:

專家表示,蝌蚪體內有一種稱作裂頭蚴的寄生蟲,活吃蝌蚪可能會導致裂頭蚴等寄生蟲感染,發生嘔吐、抽搐、昏厥、癲癇等症狀,而並非像視頻所說的「強身健體」。

此前關於此謠言已作闢謠,詳解請點擊回顧:活吞蝌蚪強身健體?

點評:

任何肉類食物生吃都存在寄生蟲的風險,還是慎重為好~

9、滿天飛的絮狀物暗藏「榆四脈綿蚜」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這兩天,一些地方飄著柳絮一樣的東西。南京林業大學專家發現,其實它們不光是柳絮,還暗藏著活物小蟲子!叫「榆四脈綿蚜」,且數量非常多。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呼吸道感染,小孩子容易引發哮喘!

真相:

榆四脈綿蚜昆蟲一般來說對人體無害,而且它們不會鑽到人體內,碰到皮膚也不會過敏。

這則消息早在從2015年就開始傳播了,對此,多地專家也已經進行了闢謠,稱其實這種說法是一種誤傳:

楊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我們常見的棉花類似,而榆四脈綿蚜的「絮」則是蟲體表面分泌的蠟質,二者成分和質地完全不同。

纖維素成分乾燥輕薄,因此容易飄飛,而蟲體蠟質則與蟲體結合緊密,不易飄飛。

點評:

此外,還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鑑別飛絮是楊柳絮還是活體小蟲:

用手搓一搓絮狀物,如果是蟲體,揉搓後會因蟲體破裂、體液釋放而具有潮溼感;如果是楊柳絮的話,揉搓後會如同揉搓棉花一樣,依然是乾燥的。

10、新的一輪病毒感染來了,千萬別親吻孩子的嘴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不親吻孩子的嘴,不和孩子共享餐飲設備不和孩子入嘴同一個食物。新的一輪病毒感染來了,皰疹性咽峽炎,得了以後高燒40度都不退,嘴裡全是皰疹,疼的無法進食。

真相:

兒童醫學專家表示,皰疹性咽頰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屬於兒童常見病。

它可以通過飛沫傳播,在密切接觸的情況下的確有可能傳染,但由於大人很少感染這種疾病,因此大人親吻傳染給孩子的機率非常小。

皰疹性咽頰炎與手足口病類似,發病時一般先是高燒,3到24小時後口腔內會起皰疹。

儘管發病比較急,但它仍然屬於一種自限性的上呼吸道疾病,家長只要遵循醫囑進行護理,一般7天左右症狀會逐漸消失,不需太過恐慌。

點評:

夏秋季確實是兒童疾病高發期。家長們在疾病高發季節應儘量少帶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場所活動,同時注意保持個人衛生。

相關焦點

  • 微信朋友圈五月十大謠言: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
    【TechWeb報導】5月31日消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加上社交平臺的便利,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日期加快。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
  • 微信官方公布2020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
    微信官方闢謠平臺謠言過濾器今天回顧了2020年朋友圈流傳最廣的十大謠言,讓我們一起看破謠言,了解真相。01、糧食短缺,趕緊屯米搶油傳言稱:「受疫情影響,國內糧食短缺,要趕緊囤米搶油。」
  • 微信公布朋友圈9月十大謠言 包括新型手機病毒出現等
    【TechWeb】10月4日消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加上社交平臺的便利,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日期加快。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
  • 2014年哈爾濱微信朋友圈十大謠言
    東北網10月21日訊日前,哈市許多市民都在微信朋友圈中看見了一則「12日上午三歲小女孩在世紀家園小區附近被人拐走」的信息。據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官方微信平臺「龍江打拐」證實,此信息是虛假信息。今年以來,這樣的虛假消息在哈市市民微信朋友圈頻頻出現。
  • 微信公布朋友圈8月十大謠言:微信群聊涉及色情內容群主將被處以...
    【TechWeb】8月31日消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加上社交平臺的便利,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日期加快。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
  • 5月朋友圈十大謠言,第一條就中招了!
    不知不覺,五月已到末尾,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本月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來看看你中招過嗎?
  • 微信公布 2019 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地震躲在 「生命三角」最安全...
    IT之家12月30日消息 今日晚間,微信安全中心公布了2019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失實類與健康類等部分。2019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失實類):需要注意的是,地震躲在「生命三角」最安全屬於失實類謠言。
  • 剛剛,微信公布了5月十大謠言!真相令人憤怒……
    不知不覺五月已到末尾,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本月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來看看,你中招過嗎?真相:此為蹭「空姐順風車遇害案」新聞熱度而製造的惡劣謠言。根據官方報導,「空姐順風車遇害案」事件經過為:●5月5日23時53分許受害人乘坐滴滴順風車後失聯。●5月8日早上八點多警方證實其已遇害,確認被性侵併且身中數刀。
  • 微信朋友圈2月謠言TOP10:用顏文字要給日本付錢
    今日微信公布了2月份朋友圈十大謠言,這其中包括點「開順豐上市的紅包會中病毒」、「紫菜是廢舊塑膠袋做的」、「表情包是日本人發明,使用要付款」、「大米是塑料做的」等等。看看你見過哪些?5、不帶醫保卡看病要交服務費謠言類別:失實報導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謠言內容「3月1號開始,看病一定要帶醫保卡。因為藥品實行0差價,醫院開藥不加價了。政府給醫院的政策是每個人掛號看病不管你開不開藥都要收26塊錢給醫院,這個費用叫做藥事服務費。
  • 微信官方發布年度十大謠言:收文件有毒類謠言上榜
    微信官方發布年度十大謠言以下騰訊微信官方「謠言過濾器」公眾號發布的微信安全中心發布2016年度謠言TOP10內容如下:>2016年即將過去,趕在元旦到來之前,微信安全中心從年度熱傳的朋友圈謠言中,為大家選取了TOP10,它們或以一類謠言的形式出現,或是某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一起來看看吧。
  • 微信朋友圈九月十大謠言:iPhone接通陌生Facetime會被盜取ID
    【TechWeb報導】9月30日消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加上社交平臺的便利,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日期加快。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
  • 五月份朋友圈十大謠言公布:別再餵孩子吃活蝌蚪
    【環球網科技記者林迪】近日,微信官方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對外公布了「2018年5月份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空姐遇害真正原因是因拼車人數、缺維生素B2會致癌、紅衣女子幫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吃活蝌蚪可以治病和人造假雞蛋流入市場等。
  • 五月微信朋友圈謠言出爐:吃小龍蝦長蟲、吃活蝌蚪治病 ...
    朋友圈十大謠言(原文點此)1、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謠言類別:失實報導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謠言內容近日網絡流傳一則從手臂夾出一條又一條的白色蟲子的視頻,視頻中還配有:「常吃小龍蝦的結果」文字。
  • 微信朋友圈7月十大謠言:第1條就徹底崩潰
    每個月,微信官方都會整理出朋友圈內出沒的流傳最廣的十條謠言,並逐一闢謠,但是野火燒不盡,各種謠言仍然泛濫成災,不少還是「老朋友」改頭換面,再次招搖過市。這裡就來看看4月份的朋友圈十大謠言,轉給你身邊的人吧。
  • 微信公布2017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塑料紫菜、塑料大米上榜
    微信發布《2017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榜單,「紫菜是塑料做的」高居榜首,「打開《川普患中風》的圖片會中病毒」、「有人利用塑料製造假大米」等也上榜。謠言不止,闢謠不歇闢謠君已為大家盤點出《2017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榜單,一起來看!
  • 微信年度十大謠言盤點 最愛用致癌致死嚇人
    早報訊 近日,微信謠言過濾器、微信安全中心發布報告盤點2015年度十大謠言,「微信朋友圈降權」、「打隱翅蟲會致命」、「倒著輸入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等謠言上榜。而「兒童牛奶飲料致病」這條謠言排名健康類謠言榜首,「小龍蝦處理屍體」連續上榜多年。
  • 「我和微信的故事」連結盜號 微信:惡意謠言
    那只是一則謠言。1月10日晚,微信官方稱,weixin.qq.com相關連結為官方發布,用戶可以正常使用。1月10日,作為微信公開課PRO版活動的預熱,「當你打開這個,你與微信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H5刷爆朋友圈,微信用戶爭相曬出相關數據截圖。但晚間約9時起,朋友圈中開始有人聲稱相關連結導致「盜號」,甚至聲稱點擊後「馬上把支付寶的錢轉出去」。
  • 微信發布三月朋友圈謠言榜單!快來看看你中招了嗎?
    草長鶯飛的三月,謠言也氣勢洶洶!3月30日,微信發布《三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快來一起看看,你中招了嗎?  1 微信免費時代結束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謠言內容:快轉重要消息,微信免費即將結束,明天下午6點以後打開微信要先付25元錢,把這個消息轉給10個人,證明你是經常使用微信的用戶,系統幫你升級更新,否則你將被刪除。如果轉發超過18個人,你的圖標會變成藍色,代表你可以繼續免費使用微信。
  • 謠言熱榜 | 六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
    上半年的最後一個月,舊謠言和夏天如約而至,新謠言緊跟疫情編故事:「伏天喝熱水逼出深入骨髓的寒氣」、「國外包裹是新冠肺炎汙染物」、「發往北京的快遞停運」……這些都是真的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梳理了六月朋友圈十大謠言,你在朋友圈看到過幾個呢?你又看到過幾次呢?
  • 4月朋友圈最大的謠言,第一條就中招了!
    小編為大家總結出四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方便大家能在這個假期,邊玩邊科普,大家一起看看吧~朋友圈十大謠言1要求轉發5個群才能觀看的視頻含有木馬病毒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因為視頻下載了克隆軟體,一但轉發成功就會克隆微信綁定的信用卡等,造成損失財產(目前有很多人上當了)真相:「轉發5個群才能觀看的視頻含有病毒,會克隆微信、綁定信用卡導致洩露隱私」一說法並不屬實,單純分享視頻操作並不存在下載病毒程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