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可見,科學的道路並非一路平坦,她的起源充滿艱辛,雖然有過輝煌,但她的境遇又步履艱難。
「對於那些生長在科學世界的人們來說,要理解古代精神所處的困境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那種精神被禁錮於一個永恆而武斷的世界裡。」「科學的興起需要全體民眾——即整個文化——對一個具體的教義體系形成廣泛而持久的接納。」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種接納過頭以後,科學本身也會產生一種禁錮,而所有的禁錮與科學都是背道而馳的。這種禁錮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持續了大約100年,科學變成了「睡美人」。
人們總有一種疑惑,有些科學家為什麼常把科學當兒戲。例如英國郵報報導:「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僅僅禁食2天以上就可以重啟人體免疫系統,這對那些因年老或癌症而導致免疫系統受損的人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這是真的嗎?但願這次科學家是認真的。
近日,美國《華盛頓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碳水化合物正在殺死我們,全世界的人可能都被坑了。文章指出,今年將有超過61萬的美國人死於心臟病,這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肉類和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被認為會堵塞動脈,而穀物類被認為有助於一切源自高膽固醇東西的消化。而幾十年來,醫生和營養學家們也建議病人們使用低脂飲食,以試圖降低患心臟病風險。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導致心臟病的真正罪魁禍首不是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媒體上經常有重大發現被公布,卻很少有後續。雖然大家看到這個事實,但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現在人們開始懷疑有些專家的定論。有網友調侃,有些專家講的頭頭是道,實際離真理很遠,戲稱專家是「磚家」。其中經濟學家最受詬病。
為什麼一些科學家不追求科學的嚴謹性,把缺乏深入研究的猜想當成結論公布於眾。
起因是100年前科學界的一場變革。科學界把科學的「觀察——歸納——證實」的「實證機制」改成了「問題——猜想——反駁」的「試錯機制」。
皇家科學院院士,卡爾•波普爾在其著作《猜想與反駁》提出科學和非科學劃分的證偽原則。科學和非科學的劃分在波普爾這裡得到了明確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識的。他將這種觀點稱作理性批判主義,即證偽主義。證偽主義基本的方法是:「理性的方法不外乎是試探和錯誤—猜想和反駁,大膽提出理論,盡我們的一切可能表明它們都錯了,如果我們的批判未獲成功,就暫時接受它們。」
這個:「如果我們的批判未獲成功,就暫時接受它們」的概念,是把科學成分轉換成了人為因素。什麼時點算批判成功,什麼時點算未獲成功,什麼時點算接受它們,由什麼人來界定,這一切多帶上了人為因素。而人為因素就必然帶有影響力大小的成分。至此,科學就變成了是一場影響力的博弈。
看看人們對波普爾的評價,對這次的變革的作用就可見一斑了:「而波普爾正是這樣一類卓越的思想家。一個世紀前,對絕對真理與決定論的批判在公共思想界還是一個異端,而波普爾以他獨特的風格(以及近乎偏執狂一般的雄辯熱情),推動了思想史上的一次轉折,使這種異端學說在今天甚至成為了常識。但這絕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常識,而是改寫了人們的科學觀、歷史觀與社會演進觀的意義重大的常識。在這個意義上,波普爾可以當之無愧地躋身於一流思想家的行列。」
人們並不知道,這一新常識的確立,將成為了科學界的一場浩劫,就此斷送了科學的前程。「使證偽主義者陷於窘境的一個歷史事實是,如果他們的方法論得到科學家的嚴格遵守,那麼,被公認是科學理論中最佳範例地那些理論,就根本不可能發展起來,因為早在萌芽狀態就會遭到擯棄。」這也就是有網友驚嘆的「為什麼科學理論和定律都是以前提出的,最近幾十年都沒有新理論定律了?」
證偽主義從理性上講得通,科學不就是要有研究、要有實證、要有數據,然後別人也可以用實證去驗證,最後一起證明這個成果的真偽。而實際上其他人是無法對權威的定論進行證偽。例如在愛迪生的直流電與特斯拉的交流電之爭,即便這是個很客觀的事實。然而威望高的愛迪生輕而易舉地壓制了特斯拉。1888年,當時眾多報章皆大肆報導: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宣稱特斯拉是科學界一大「異端」,是偽科學。後來交流電雖然被商界利用,造福了人類至今。但特斯拉徒有700多項發明,卻還是窮困潦倒,最後在紐約旅館孤獨的死去。他的多項發明是美國最高法院承認的,而不是科學界。如今人們好像剛剛才想起特斯拉,由馬丁•艾伯哈德和馬克•塔彭寧共同創立的公司,命名為特斯拉汽車,以紀念物理學家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