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可以使「復活冷凍人」成為現實嗎?

2020-08-04 神經現實Neureality

在6月11日《自然》上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兩組研究人員用不同方法獨立發現了下丘腦中一群誘導冬眠(hibernation)和蟄眠*(torpor)樣特徵的神經元。這些特徵包括低體溫、低代謝和不活動。

譯者注

* 文中蟄眠指日蟄眠(daily torpor),即發生在各個季節中的,持續時間短於24 小時淺蟄眠。

「嘗試找出哪些神經元參與了誘導冬眠和蟄伏……是生物學家多年來一直感興趣的事情。」未參與該研究的生物學家史蒂芬·斯沃普(Steven Swoap)說。他還表示,「這兩個團隊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最後幾乎得到完全相同的結果,可以說相得益彰,十分精彩了。」


「冬眠」可以使「復活冷凍人」成為現實嗎?

冬眠的花慄鼠—Michael Himbeault @Flickr


冬眠和蟄眠都是哺乳動物「假死」(suspended animation)的形式。它們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顯著的體溫、代謝、心率、呼吸率和活動的降低,這些都被認為是在食物稀少時保存能量的方法。這些特徵同時也被多種途徑調節著。只不過,冬眠持續數周甚至數月,而蟄眠則每天持續數小時。

為什麼包括熊,某些靈長類和嚙齒類在內的一些哺乳動物能夠進入休眠時期,而其他的則不能?答案依舊未知。但冬眠物種的多樣性暗示著,控制這種狀態的生物學機制可能在非冬眠物種中亦被保留,儘管它沒有被利用。這種可能性激起了許多好點子,包括將休眠的太空人送上長期星際旅行;以及更現實地,暫時性降低體溫和代謝水平以保護病人的組織,比如患者因外傷受損傷的組織。


在考慮任何這類異想天開的方案之前,弄清冬眠是如何工作的至關重要。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神經生物學家司尼沙·赫瓦提(Sinisa Hrvatin)說,人們對在蟄眠和冬眠期間發生的生理變化了解很多,但「尚不清楚該過程是如何由大腦進行中央調控的」。

為了研究這一問題,赫瓦提和他的同事求助於實驗小鼠,因為當這些動物被剝奪食物10個小時左右並在寒冷的溫度下飼養時,它們進入了蟄眠的狀態,赫瓦提解釋道。

研究者將目光聚焦於下丘腦(大腦中調控包括進食、溫度和睡眠在內的多種功能的一個區域),使用一種「精妙的遺傳學技術」來標記小鼠進入蟄眠狀態後被激活的神經元,斯沃普說道。之後,一旦動物被餵食並復原,這一技術就使研究者能夠重新激活被標記的同一批神經元,將被餵食的動物送回蟄眠狀態。斯沃普說:「這是個非常非常巨大的,重要的發現。」

「冬眠」可以使「復活冷凍人」成為現實嗎?

「精妙的遺傳學技術」—FosTRAP (Hrvatin et al., 2020)


研究者對蟄伏過程中被激活的神經元進行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結果表明這些細胞中最大的亞群共同表達了PACAP(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基因。在隨後的實驗中,僅在小鼠中激活這些PACAP陽性細胞,就可以誘導蟄眠。相反,在禁食小鼠中抑制PACAP細胞則會破壞正常的蟄眠。

與此同時,在日本,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砂川玄志郎(Genshiro Sunagawa),筑波大學的櫻井武司(Takeshi Sakurai)和同事們正研究一小群下丘腦細胞的功能,這些細胞都表達一種稱為QRFP(pyroglutamylated RF-amide peptide)的特殊神經肽。最初,該團隊並沒有猜想到這些細胞在冬眠或蟄眠中的作用,砂川和櫻井在給《科學家》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說。

他們寫道:「QRFP被認為參與調控進食、行為、交感調節以及情緒。」因此,當他們在小鼠中刺激產生QRFP的細胞(稱為Q神經元)並發現其誘導了延長的蟄眠時,結果「完全出乎意料」。研究小組還發現,抑制Q神經元會損害正常的蟄眠。

與持續數小時的正常蟄眠不同,對Q神經元的刺激會導致持續數天的體溫過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生理學家和行為學家扎卡裡·奈特(Zackary Knight)並未參與此研究,他表示:「他們看到的蟄眠表型令人驚嘆。這確實表明對這些細胞的刺激會改變某種轉換,從而使動物處於長期的低代謝狀態。」


「冬眠」可以使「復活冷凍人」成為現實嗎?


-Takahashi et al., 2020-

「這兩篇論文……都發現了類似的一組神經元,它們位於小鼠大腦下丘腦的大致相同位置。最大的問題是,這兩群神經元是相同的嗎?」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肖恩·莫裡森(Shaun Morrison)說。

「我們發現一些Q神經元表達PACAP,」砂川和櫻井寫道,但是許多PACAP神經元不表達QRFP,這表明他們的Q神經元是赫瓦提及其同事發現的那些神經元的子集。

斯沃普說:「即使這些神經元不是同一神經元,它們也有可能相互交流。」下一步是確定這些神經元如何進行此類交流,以及哪些信號和因素會影響它們。有了這些知識,砂川和櫻井寫道:「我們推測低體溫和低代謝也可能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非冬眠哺乳動物中被誘發。」


作者:Ruth Williams|封面:Paul Blow

譯者:Abraxas|審校:指紋

排版:北方


「冬眠」可以使「復活冷凍人」成為現實嗎?

相關焦點

  • 全球350人正在冷凍中,科學分析下:被冷凍的人還能復活嗎??
    在這三項突破人類生理極限的方法中,冷凍和冬眠是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技術了,因為它在不僅在多部科幻片中貫穿關鍵劇情,比如《星球大戰》和《太空旅客》,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為延長生命的冷凍,比如50年前的冷凍第一人:富豪貝德福德和中國冷凍第一人作家杜虹,以及全球提供冷凍服務的液氮罐中的大量「冷凍人士」,他們還能復活嗎?
  • 全球350人正在冷凍中,科學分析下:被冷凍的人還能再復活嗎?
    在這三項突破人類生理極限的方法中,冷凍和冬眠是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技術了,因為它在不僅在多部科幻片中貫穿關鍵劇情,比如《星球大戰》和《太空旅客》,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為延長生命的冷凍,比如50年前的冷凍第一人:富豪貝德福德和中國冷凍第一人作家杜虹,以及全球提供冷凍服務的液氮罐中的大量「冷凍人士」,他們還能復活嗎?
  • 世界上第一位冷凍人復活了嗎?
    答案:沒有復活,而且復活概率非常低。世界上第一位冷凍人名叫「貝德福德」,在1967年死於胃癌,他在死亡後立刻被進行了人體冷凍手術。等到未來醫療技術足夠發達,能治癒生前的疾病,並且能夠修復身體因常年冰凍導致的損傷時,就可以對人體進行解凍治療,讓冷凍人「重生」。手術針對的患者基本都是因疾病死亡的人,而非衰老死亡,本質上來說是寄希望於未來的科技。第一位冷凍人貝德福德死亡後,先用物理降溫的方式讓體表溫度降到冰點,目的是讓細胞機能慢下來,也避免屍體腐爛,為手術爭取時間。
  • 面對未來的星際航行,應該選擇人體冷凍還是人體冬眠?
    1967年1月12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了第一個被「人體冷凍」的人類。和大部分人想像中的不太一樣,貝德福德當年接受的人體冷凍,包括現在的人體冷凍,其實都是等到被冷凍人去世之後,再冷藏到零下196攝氏度以下的,極低溫環境中保存的。
  • 被冷凍的人還能再復活嗎?
    人體冷凍技術號稱可在未來復活人們。那麼,被冷凍之後的人類真的還能再復活過來嗎?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當有些身體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無法續命時,就會利用人體冷凍技術把身體冷卻至零下196攝氏度,然後希望在未來醫學能治療的那一天再解凍復活。
  • 零下22度冰凍6小時後,冷凍人復活,冬眠進行太空探索能否實現
    更少的食物和更小的居住空間可以減少燃料的重量和成本,這對於太空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果能使太空人進入冬眠狀態就有助於解決其中一些問題。休眠的核心特徵是身體突然停止消耗能量。像熊、蛇、青蛙等一些冬眠的動物,它們在冬眠期間,新陳代謝幾乎完全停止。
  • 首例:女肺癌患者死後進行冷凍,計劃50年後復活,有可能嗎?
    杜虹一家花費了12萬美金(約75萬元人民幣)將大腦冷凍。杜虹的女兒提到,這些費用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以後的解凍和復活的。在耗時55小時後,杜虹成為中國首位參加人體冷凍保存的人。最終,展文蓮的遺體冷凍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目前已經保存了3年多。就這樣,展文蓮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冷凍並等待覆活的人,並計劃在50年後「復活」。
  • 冷凍技術出現後,我國有10人接受冷凍,未來「復活」有希望嗎?
    我國山東有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它存在的目的是將人類冷凍起來,迄今為止我國已經有10名冷凍人,他們將自己的軀體冷凍起來,未來他們還有希望復活嗎?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一名富豪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決定將自己的身體冷凍起來,如今已經過去了50年的時間,他卻遲遲沒有被復活,他在還沒有被冷凍之前堅信自己未來能夠復活,之所以會選擇人體冷凍技術,是因為他查出了癌症,不忍心自己的壽命就此結束,於是只能選擇冷凍技術,他認為未來人類一定會破解癌症。怎樣將人復活?
  • 全國首例「人體冷凍」案例引發關注 人體冷凍真的能讓人「復活」嗎
    去世前,她和家人籤署相關文件,成為第一個由國內機構實施人體低溫保存的志願者。人體冷凍技術是科幻世界裡的常見橋段,在《三體》《太空旅客》等很多科幻小說、電影裡都能見到,現實中的這項技術是什麼樣的?真的如科幻電影裡一樣神奇嗎?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冷凍人真的可以復活嗎?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試圖通過山東濟南一家冷凍人保存中心,冷凍「屍體」,以期獲得在50年或者更久的時間裡「重生」的技術。雖然這項技術與設想更接近幻想小說的場景。除了像其他三家機構一樣為志願「冷凍人」提供冷凍懸架,即將屍體保存在極低溫度下等待「復活」外,它的研究範圍更廣,並且「具有徹底改變器官移植、重新安裝身體器官和其他醫學療法的潛力」。據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已經有10具遺體被冷凍在它們巨大的容器裡。這家媒體甚至有些樂觀地認為:「中國沒有宗教障礙——這阻礙了西方對「復活」的接受——中國可以很快趕上並在人體冷凍領域領先。」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冷凍人真的可以復活嗎?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試圖通過山東濟南一家冷凍人保存中心,冷凍"屍體",以期獲得在50年或者更久的時間裡"重生"的技術。雖然這項技術與設想更接近幻想小說的場景。
  • 史上第一位冷凍人,約定冷凍50年後解凍「復活」,但現實很殘酷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人類還沒有打破壽命桎梏的手段,但可以選擇按下「暫停」鍵——人體冷凍技術。1967年1月12日,美國加州大學73歲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海勒姆·貝德福德(James Hiram Bedford)成為了世界首位冷凍人,約定50年後解凍「復活」。
  • 細胞冷凍|冷凍人即將被解凍,復活是否成為可能?
    對於人體冷凍計劃,相信很多人的認識都是停留在科幻電影或者書籍裡,而在現實裡,第一例人體冷凍計劃發生於1967年:73歲的心理學家詹姆斯
  • 淺談人體冷凍技術,也許在未來,人人都可以長生不老!
    哀吾身之須臾,我們所經歷的不過是漫長時空中的一瞬,其實近些年來就有一種技術已經漸漸被運用,它可以讓你穿越到幾十,幾百年後的未來,可以讓你出現未來的世界裡,它就是人體液氮冷凍技術。在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主人公睡在一個玻璃箱狀的物體裡面,然後睡一覺之後就穿越到了幾十或者幾百年後的未來,這其實就是一種低溫冷凍保存人體,通過到達某一時間段復活。
  • 冷凍復活第一人:貝德福德2017年就該喚醒,結果怎麼樣了?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妄圖用人體冷凍或者說人體冬眠技術,來保存即將死去的人身體。等待人類科技發達到可以復活的時候,就將他們喚醒實現永生!而在2018年科學家曾經復活過,4.2萬年前的蠕蟲。這個消息一出,更是掀起軒然大波,難道人體冷凍技術真的可以實現跨時代永生?據了解科學家復活的蠕蟲是幾萬年前的生物,他們長度只有一毫米左右!俄羅斯科學家復活了一種4.2萬年前的蠕蟲,這種蠕蟲長度大約1毫米,屬於線蟲!
  • 從木乃伊到冷凍大腦:人類冷凍復活簡史
    《三體》中,章北海通過增援未來計劃,用冬眠技術將自己送入了未來。其實在各種科幻作品中,通過休眠來熬過漫長的星際旅行,已經成為了一個常用手法。自從《太空漫遊2001》將其搬上大熒幕後,各種涉及太空旅行的影視作品都會用到這一設定。
  • 杜虹:我國首位冷凍人,預計2065年復活,永生,是科學還是妄想?
    那麼,冬眠(或者說冷凍)是否隱藏著永生的秘密呢?這需要科學家來告訴我們答案。阿爾克生命延續基金(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簡稱,阿爾科Alcor)是世界上一家提供人體冷凍技術的非營利性機構,該機構成立於1972年。
  • 世界上第一個冬眠的人解凍!50多年過去了,他還能恢復嗎?
    在科幻劇裡,為了度過漫長的星際旅行時間,太空人一般會選擇冬眠倉進行冬眠,電影裡人類可以通過冬眠倉輕易地度過幾十上百年的時光,在醒來之後只需要幾天,就能恢復正常。時間過去了幾十年,而你還是當初年輕的模樣,這種技術誰都羨慕。
  • 把人冷凍起來再復活能否實現
    把人冷凍起來在未來某個時候喚醒,期待那時候的先進技術能夠解決現在無法攻克的難關,賦予他們新生。這是科幻小說中常有的橋段,但在現實中冷凍後的人真的能在未來獲得新生嗎?人體冷凍技術首先是參與冷凍計劃的「病人」,這裡的病人是指在醫學上被判定死亡的人,科學家們在挑選「病人」時會選擇死亡時間在4-6分鐘的人。雖然它們的心跳呼吸已經停滯,但是大腦細胞還沒有死亡,體內的新陳代謝還沒有完全停滯,微弱的循環還存在。
  • 女作家頭部冷凍冬眠50年後會甦醒嗎?這2項技術人類能攻克嗎
    曾經在科幻片中,就見到過冷凍軀體,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後再次復活的想法,但是如今這種方法已經被很多商業機構付諸實際行動了。杜虹在2015年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了頭部冷凍冬眠50年的「復活」舉動。那麼冷凍人體又得做多少實驗呢?目前讓所有細胞「保鮮」是激動關鍵。動物冷凍試驗都是非常短暫的冷凍,冷凍體較小,可是經過50年後,人體還有多少細胞是活著的?人已經死亡又怎麼可能救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