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12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了第一個被「人體冷凍」的人類。
和大部分人想像中的不太一樣,貝德福德當年接受的人體冷凍,包括現在的人體冷凍,其實都是等到被冷凍人去世之後,再冷藏到零下196攝氏度以下的,極低溫環境中保存的。
也就是說,包括貝德福德在內的「冷凍人」們,在現行科學認知下,都屬於「已經去世的人」,但人體冷凍機構認為,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因此這些去世不久就被迅速冷凍的「人」,在未來也有可能,被先進的醫療科技「解凍復活」,並且治癒他們「生前」的絕症。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科學界仍未能,成功解凍任何一個冷凍人,但「冷凍人」數量卻陸續增加的原因。
畢竟近幾百年的歷史,已經讓很多人都相信了「明天會更好」以及「未來科技充滿無限可能」
那麼如何在短時間內大幅度跨越時間,抵達未來呢?
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到黑洞周圍去吧,那裡的時空結構被引力扭曲著,足以讓你在一來一回中,跨越時間抵達未來。
嫌黑洞太遠的話,你還可以駕駛近光速飛船,利用時間膨脹效應,在短時間內抵達未來。
從理論上來說,以上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但人類文明今天的科學技術水平,大家也有目共睹,所以想「跨越時間」,就必須另闢蹊徑。
比如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人體冬眠與喚醒技術」
劉慈欣曾在《三體》中盛讚人體冬眠技術,稱它是「人類在時間上的首次直立行走」,而在國外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遊》《阿凡達》《星際穿越》中,人體冬眠技術也被認為是「長時間星際航行的標配」
畢竟相比自然界無慣例可循的「冷凍」,「冬眠」的的確確是普遍存在的。
那麼人類未來,真的有可能用技術手段,實現像「冬眠物種「那樣,生命體徵依然存在,但新陳代謝水平極低的「生命狀態」嗎?
NASA認真研究過這個問題,因為在宇航推進技術取得突破,還遙遙無期的情況下,讓太空人「冬眠」半年直達火星,無疑是最好的航行方案,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維生資源,用於在火星立足,還可以避免,太空人們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但目前看來,有關冬眠和冷凍的研究進展都不順利。
和人類同為溫血動物的北極熊,冬眠一個季度需要損失30%的體重,在人類將來去一次太陽系外側行星,就需要若干年的情況下,體重很顯然是不夠消耗的。
除此之外,長期不運動導致的肌肉問題,以及缺少微量元素補充的問題,也在阻礙著冬眠技術的出現。
而人體冷凍再解凍的技術難點,在於保持細胞完整,並隨時準備修復細胞,但問題在於,如果都能直接修復細胞了,那直接「克隆身體零件」,突破壽命限制豈不更好?何必再費勁去研究人體冬眠和人體冷凍。
目前來看,人體冷凍和人體冬眠都還處於起步階段,甚至它們究竟能不能實現,也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項技術中的任何一項成功後,都會徹底改變人類世界,因為科技的進步讓很多人都相信「未來是天堂」,所以如果能夠跨越時間,那麼很少有人願意留在現在。
至於是「哪一部分人」去往未來的天堂?又是哪一部分人,留在灰頭土臉的現實中,為他們建設天堂?
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