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的星際航行,應該選擇人體冷凍還是人體冬眠?

2021-01-16 科學邊緣2049

1967年1月12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了第一個被「人體冷凍」的人類。

和大部分人想像中的不太一樣,貝德福德當年接受的人體冷凍,包括現在的人體冷凍,其實都是等到被冷凍人去世之後,再冷藏到零下196攝氏度以下的,極低溫環境中保存的。

也就是說,包括貝德福德在內的「冷凍人」們,在現行科學認知下,都屬於「已經去世的人」,但人體冷凍機構認為,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因此這些去世不久就被迅速冷凍的「人」,在未來也有可能,被先進的醫療科技「解凍復活」,並且治癒他們「生前」的絕症。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科學界仍未能,成功解凍任何一個冷凍人,但「冷凍人」數量卻陸續增加的原因。

畢竟近幾百年的歷史,已經讓很多人都相信了「明天會更好」以及「未來科技充滿無限可能」

那麼如何在短時間內大幅度跨越時間,抵達未來呢?

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到黑洞周圍去吧,那裡的時空結構被引力扭曲著,足以讓你在一來一回中,跨越時間抵達未來。

嫌黑洞太遠的話,你還可以駕駛近光速飛船,利用時間膨脹效應,在短時間內抵達未來。

從理論上來說,以上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但人類文明今天的科學技術水平,大家也有目共睹,所以想「跨越時間」,就必須另闢蹊徑。

比如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人體冬眠與喚醒技術」

劉慈欣曾在《三體》中盛讚人體冬眠技術,稱它是「人類在時間上的首次直立行走」,而在國外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遊》《阿凡達》《星際穿越》中,人體冬眠技術也被認為是「長時間星際航行的標配」

畢竟相比自然界無慣例可循的「冷凍」,「冬眠」的的確確是普遍存在的。

那麼人類未來,真的有可能用技術手段,實現像「冬眠物種「那樣,生命體徵依然存在,但新陳代謝水平極低的「生命狀態」嗎?

NASA認真研究過這個問題,因為在宇航推進技術取得突破,還遙遙無期的情況下,讓太空人「冬眠」半年直達火星,無疑是最好的航行方案,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維生資源,用於在火星立足,還可以避免,太空人們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但目前看來,有關冬眠和冷凍的研究進展都不順利。

和人類同為溫血動物的北極熊,冬眠一個季度需要損失30%的體重,在人類將來去一次太陽系外側行星,就需要若干年的情況下,體重很顯然是不夠消耗的。

除此之外,長期不運動導致的肌肉問題,以及缺少微量元素補充的問題,也在阻礙著冬眠技術的出現。

而人體冷凍再解凍的技術難點,在於保持細胞完整,並隨時準備修復細胞,但問題在於,如果都能直接修復細胞了,那直接「克隆身體零件」,突破壽命限制豈不更好?何必再費勁去研究人體冬眠和人體冷凍。

目前來看,人體冷凍和人體冬眠都還處於起步階段,甚至它們究竟能不能實現,也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項技術中的任何一項成功後,都會徹底改變人類世界,因為科技的進步讓很多人都相信「未來是天堂」,所以如果能夠跨越時間,那麼很少有人願意留在現在。

至於是「哪一部分人」去往未來的天堂?又是哪一部分人,留在灰頭土臉的現實中,為他們建設天堂?

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焦點

  • 淺談人體冷凍技術,也許在未來,人人都可以長生不老!
    你是否嚮往過若干年後的未來?是否幻想過幾百年?幾千年後的世界?哀吾身之須臾,我們所經歷的不過是漫長時空中的一瞬,其實近些年來就有一種技術已經漸漸被運用,它可以讓你穿越到幾十,幾百年後的未來,可以讓你出現未來的世界裡,它就是人體液氮冷凍技術。
  • 53年前被冷凍的美國科學家,至今還未解凍,人體冷凍技術是騙局?
    在現代科幻小說中,「人體冬眠和喚醒技術」經常會出現,我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曾在《三體》中對人體冬眠技術大加讚譽,稱其為「人類在時間上的第一次直立行走」,而國外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阿凡達》、《星際穿越》等都將人體冬眠技術視為「長期星際航行的象徵」。說到底,相對於自然界無規則可循的「冰凍」,「冬眠」確實是普遍存在的。
  • 三體羅輯傳:人體冬眠可能原理,現實中有哪些人體冬眠可能技術?
    在三體中冬眠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如果沒有冬眠技術,那劇情就沒有辦法發展,因為主角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即使達到最高的醫療水平,人類的壽命也就在150年左右。所以主角要通過冬眠前往未來,才能繼續主角的故事。而冬眠技術就要滿足以下要求,第一:不能對人體有傷害,或者是不致命和永久的傷害;第二:冬眠技術不能對人的大腦有損傷。尤其是記憶,在羅輯傳中,羅輯清醒以後還是有點恍惚和不協調,但是記憶還是在的。要想滿足以上要求,就有很多難點。想要人冬眠,顧名思義,就是讓人的新陳代謝降低,就像冬眠的青蛙一樣。
  • 三體羅輯傳:人體冬眠可能原理,現實中有哪些人體冬眠可能技術?
    在三體中冬眠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如果沒有冬眠技術,那劇情就沒有辦法發展,因為主角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即使達到最高的醫療水平,人類的壽命也就在150年左右。所以主角要通過冬眠前往未來,才能繼續主角的故事。而冬眠技術就要滿足以下要求,第一:不能對人體有傷害,或者是不致命和永久的傷害;第二:冬眠技術不能對人的大腦有損傷。
  • 若想實現星際航行,人類必須要擁有冬眠技能,科學家作出解釋
    提起星際航行,很多人都會想到遙遠的宇宙空間和未知的目標行星,但人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只能夠支持我們在太陽系內進行有效探索,太空人也僅僅到達過月球,甚至火星表面都沒有留下人類的腳印。可想而知,漫長的星際航行對人類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 期待「人體冷凍」走進現實
    來論  繼科幻小說《三體》編審之一,重慶女作家杜虹接受美國人體冷凍技術之後,因罹患肺癌走向生命終點的展文蓮女士決定籤下遺體捐獻手續,成為第二個被低溫保存的中國人。不同的是,展女士是首個在中國本土冷凍並等待覆活的「病人」。
  • 通過人體冷凍來暫停時間,跨越世紀活到未來,以此延續生命可行嗎
    人體冷凍,時間暫停近些年的很多科幻作品都有通過冷凍人體來讓「時間暫停」的故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主角通過在宇宙飛船的冷凍倉「睡覺」,來進行為期數十年的星際之旅。在飛船到達目的地後再醒來,經過幾十年的星際探索,主角依然是冷凍前的一頭黑髮,而他留在地球的孩子卻已白髮蒼蒼。
  • 世界第一例冷凍人已經解凍,人體冷凍技術能否實現永生?
    這些都說明了人體冷凍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如果人的細胞並沒有徹底受損或許可以在未來復甦。如今人體冷凍技術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存在,這項技術可以通過低溫冷凍將人體一直保存下去,目前最知名的人體冷凍公司在美國,名為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
  • 現有技術下,人類能否使用冰凍技術在冬眠艙中持續很長時間的冬眠...
    看過科幻電影的人都知道,當人類在進入星際空間的時候,跨星域的遙遠航行中,會把太空旅客都放在冬眠倉中度過哪些遙遠的距離,然後到達目的地後再重新甦醒!《星際穿越》中就有類似的情節!如果這個如冬眠一樣的「冰凍技術」在現實中真的能實現麼?要是可以的話會對人體機能有什麼樣的影響?
  • 人體冷凍:是起死回生的永生希望,還是被商業包裝的葬禮?
    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將一個人以極低的溫度保存,並期待未來能夠爭取復活的實驗叫做「人體冷凍技術」。從此,生命按下暫停鍵,等待未來某一天的喚醒。理論上來說,如果人的細胞並沒有徹底的受損,那個人或許可以在未來被復活。本文,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人體冷凍術,全文約3000字,閱讀時間15分鐘,歡迎耐心閱讀。
  • 人體冷凍:科幻還是騙局
    (❘wired.com網站截圖/圖)(本文首發於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人類神經系統是否能夠完全得到恢復是人體冷凍復活技術面臨最大的難題。儘管從技術層面來看,寄希望於冷凍人體的復活是不切實際的,但是也無法阻止一些人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
  • 國內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未來人類能否永生?
    人體冷凍人體冷凍技術,正式在全球範圍內被人知曉,還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1972年,一個名叫阿爾科生命延續的基金會在美國成立,它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服務供應商。中國的首例冷凍人是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重慶女作家杜虹,而她只冷凍了頭部。她選擇的冷凍機構就是美國阿爾科公司,這意味著只有換頭手術技術成熟,或者可以從她大腦中提取出思維之時,她才可以重見天日。而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人,則是一位49歲的志願者展文蓮。
  • 泰國父母忍痛冷凍3歲女兒,人體冷凍究竟是重生希望還是商業騙局?
    原創 點擊關注 精英說人體冷凍,或許你曾在科幻電影裡見過。比如,在電影《星際穿越》裡,太空人為了在快速的星際穿梭中保持年輕,睡進一個裝滿液體的太空艙之中休眠,喚醒之後容貌不會有一絲變化。
  • 1967年第一個嘗試人體冷凍技術的貝德福,他現在重新甦醒了嗎
    筆者:三體-小遙相信很多人都對人體冷凍技術略有耳聞,這個突破了傳統倫理觀念的技術早在出現之初就有很多人反對,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沒有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反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曾經有人傾盡全力試圖將自己的遺體冷凍,希望能夠在未來擁有重新回到世界的機會,然而人們只知道故事的前半段,對於被冷凍之後的情節並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科幻作品中的情節,世界上每年都會出現一小部分進行人體冷凍的例子。通過「冬眠」等待更好的治療機會,或者到達一個無法想像的科技時代,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 未來"死而復生"? 冷凍人體被質疑是商業騙局
    冷凍人體是科學實驗還是商業騙局?現代醫學距離科幻還有多遠?  醫學難題 目前只管冷凍保管不管復活  61歲的杜虹是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據報導,這是我國首例參與人體冷凍保存以待「復活」的案例。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在讀博士魏景亮,是此次人體冷凍手術中負責聯絡溝通的主要志願者。
  • 75萬元、20萬美元,人體冷凍是生命的延續,還是富豪的遊戲?
    但是若是詹姆斯·貝德福復活了,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便是他的肺癌晚期,要知道現今的醫學技術,並沒有辦法完全治癒肺癌。二、中國冷凍第一人:作為《三體》編審的杜虹進行《三體》中的冷凍手術是一種巧合嗎?重慶女作家杜虹在2015年進行了人體冷凍手術,作為中國冷凍手術的第一人的她一瞬間成為各大新聞的焦點。
  • 那些被家人「人體冷凍」的去世者,未來能復活嗎?
    有人選擇冷凍是想看到未來,有人選擇冷凍是因為有更多錢,有人選擇冷凍是想變得長壽。而他們選擇冷凍,僅僅是因為愛。他們非常愛他們的女兒。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愛因茲父母的做法,讚揚和爭議紛至沓來。不少媒體的煽風點火,更是讓這個剛剛經歷喪女之痛的家庭多了一分悲痛。
  • 揭秘人體冷凍全過程:那些被家人冷凍的去世者,未來能復活嗎?
    這不是只有科幻片中才有的片段,它是現代科學正在研究的方向——人體冷凍技術。意思是說,將醫學宣布死亡的人體進行冷凍,等待若干年後科技的發展能夠喚醒他們,再給他們「重活一次」的機會。這兩天,B站新上線的一部紀錄片就拍攝了一則和人體冷凍有關的紀實。
  • 揭秘人體冷凍全過程:那些被家人冷凍的去世者,未來能復活嗎?
    這不是只有科幻片中才有的片段,它是現代科學正在研究的方向——人體冷凍技術。意思是說,將醫學宣布死亡的人體進行冷凍,等待若干年後科技的發展能夠喚醒他們,再給他們「重活一次」的機會。可惜在他翻閱了大量前沿論文,拜訪了相關醫療專家後,還是無濟於事。他不得不接受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先進的醫學技術也對女兒的病無能為力的事實。於是,愛因茲的爸爸做了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在醫生宣布愛因茲死亡後,對孩子實施冷凍手術。他相信現在治療不了的疾病,能夠在未來被治癒。
  • 人體冷凍技術是通向未來之路,還是在販賣虛假希望
    利用現代低溫冷凍保存技術,人們已經成功凍存了很多種類的細胞,如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腫瘤細胞、幹細胞,以及精子和卵母細胞。2、冷凍會對人體細胞組織產生不可逆的傷害,目前人體保存組織多採用玻璃化凍存技術來儘量減少這種傷害。但玻璃化凍存技術只在細胞尺度上屬於比較成熟的技術,對於體積稍大一些的組織、器官,亦或是人體,實施起來仍有較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