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12日,美國科學家家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了第一個被「冷凍」的人類。他患有胃癌,在臨死前立下遺囑,要求自己病逝後把遺體進行冰凍保存,希望在未來能夠將他「解凍」並置於疾病,獲得重生。
這個「冷凍人」是不是和你想像中的有些不太一樣,其實貝德福德當年接受的人體冷凍,包括現在的人體冷凍,都是等到被冷凍人去世之後,才進行的。他們會先被抽乾血液,然後在血管中注入一種能夠防止細胞在低溫下結冰導致細胞破裂的保護劑,然後才被放進零下196攝氏度的極低溫液氮中保存。
但從目前來看,想要解凍復活貝德福德的遺體,至少有三大難題還無法攻破。
第一,53年前的人體冷凍技術畢竟沒有現代這麼先進,特別是操作過程中的時間較長,「冷凍人」的大腦已經超出身體死亡3個小時內的黃金冷凍期。所以,人體細胞完全安然無恙被冷凍的可能性很低。
第二,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沒有很大把握把冷凍細胞完全無損地進行解凍。所以包括貝德福德在內的「冷凍人」,他們只能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科技力量,希望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能被重新「解凍復活」,並治癒生前的不治之症。
第三,我們現在還沒有攻克胃癌的醫學條件,即使前兩步沒問題,解凍後也不能治癒胃癌。
因此,儘管「冷凍人」項目距今已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科學界仍然沒有成功地解凍任何一位冰凍者,但「冰凍者」的數量卻在持續增長的原因。
在現代科幻小說中,「人體冬眠和喚醒技術」經常會出現,我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曾在《三體》中對人體冬眠技術大加讚譽,稱其為「人類在時間上的第一次直立行走」,而國外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阿凡達》、《星際穿越》等都將人體冬眠技術視為「長期星際航行的象徵」。說到底,相對於自然界無規則可循的「冰凍」,「冬眠」確實是普遍存在的。
未來的人類可以通過科技手段,達到像「冬眠物種」那樣,生命跡象依然存在,但是代謝水平極低的「生命狀態」嗎?
美國航天局認真地研究過這個問題,因為在宇航推進技術取得突破,還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案無疑是讓太空人「冬眠」半年直達火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維生資源,用於在火星立足,還可以避免太空人們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和身體上的問題。
雖然這個方案很好,但目前有關冬眠和冷凍的研究進展都不太順利。如果人類要進行「冬眠」,那得面臨以下幾大問題。
首先是「人體冬眠」需要消耗體重。北極熊也是溫血動物,它們冬眠一季度就會損失30%的體重,而人類如果要進行一次長達若干年的星際旅行,那麼人體的體重是完全不足以維持消耗的。
其次是,我們都知道,人體長期不運動,就會出現肌肉萎縮等問題。那麼,即使到時候人類能夠成功「甦醒」,但只有腦子能活動,其它身體部位卻無法動彈,這也是不行的。
再來是,人體冷凍再解凍的這個技術難點在於如何保持細胞完整,並隨時準備修復細胞。但問題在於,如果都能直接修復細胞了,那直接「克隆身體零件」豈不是更好的選擇?何必再費勁去研究人體冬眠和人體冷凍呢!
雖然目前難題諸多,但小編還是相信,隨著人類科技,特別是醫學的不斷發展,人類未來在冷凍和解凍技術方面,肯定會有質的飛躍,人類世界將科技被徹底改變。
你是否也相信人類的科學技術能夠做到呢?如果人體冬眠技術或者是人體冷凍技術能得以實現,你還願意留在當下嗎?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