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冷凍技術,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科學技術。
有人說,這是人類醫學的曙光,是人類「永生的機會」;也有人說,這是充滿金錢意味的商業葬禮,只是為了騙死人的錢;還有人說,這是一項只有富人專享的科技。
不管世人如何定義,目前為止,沒有一例人體冷凍被復活的成功案例。
這究竟是怎樣一種技術,是否又是一場科學騙局呢?
一項起源於科幻小說的技術
人體冷凍技術的起源也是非常奇特,不是科學研究成果,而是一篇科幻小說。
美國《奇異》雜誌在1931年發表了一篇科幻小說,小說裡主人公詹姆斯去世後,遺體被放置在外太空,在真空和寒冷的環境下,遺體被長時間保存下來。幾百萬年以後,人類不幸滅絕了,但詹姆斯的遺體還在,被外星文明發現,它們用科學技術將詹姆斯的頭顱移植到了一個機械身體中,復活了詹姆斯。
原本只是一次充滿想像,看似荒誕的創作,讀者科學家羅伯特·埃廷格卻當真了,並用已有的科學知識列舉了大量冷凍後成功復甦的案例,證明小說中的人體冷凍技術是有可能的。
於是,人體冷凍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而羅伯特·埃廷格被稱為「人體冷凍學之父」。
人體冷凍技術的過程,其實非常好理解,就是將人體的遺體或者頭顱通過液氮降溫到接近絕對零度的-196℃保存,待有朝一日,科技更加發達的時候,再將人體復活。
一般來說,被冷凍的遺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患有疾病的人,以目前的醫療技術無法挽救生命;另一種是不甘心死亡的富人或者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
想冷凍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首先,你得是個「死人」。
冷凍程序只能在人體臨床死亡後才能開始,也就是說在法律上,你已經是個死人了。
整個程序會在死亡後幾分鐘內開始,生前就已經籤署好各種文件,彌留之際,相關工作人員會全程陪伴,隨時進行冷凍程序。
其次,你得準備一筆不菲的資金。
人體冷凍技術非常昂貴,截止到2018年,享用這項技術的成本從28000美元到200000美元不等。
目前,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美國人體冷凍機構(CI)和俄羅斯的人體冷凍機構(KrioRus)是世界上最大型的三家公司。我們國家也很厲害,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在2017年也完成了首例人體低溫保存。
這幾家公司的收費也都不一樣,KrioRus僅僅腦神經冷藏收費1萬美元,全身冷藏收費2.8萬美金,CI全身冷藏是15.5萬美金,而美Alcor是20萬美金。山東銀豐研究院光做一次冷凍費用就是二三十萬。
這些費用還不包括運輸費、手術費、每年的醫療服務費等其他費用。
當然,你也得做好心理準備。很有可能你還沒等到復活的那一天,所處的公司已經破產了,因為這是一項漫長的項目。
為什麼至今都沒有復活成功?
第一例冷凍的案例是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在1967年1月19日被冷藏。
我國第一例冷凍案例是在2015年5月30日,重慶作家杜虹的大腦在Alcor公司冷藏,據Alcor公司樂觀估計,50年後就能為杜虹復活大腦,重建身體。
距離首個冷藏案例,已經53年了,但至今沒有成功復活的案例,是遇到什麼科學瓶頸了嗎?
首先,冷凍如何保證細胞活性?
眾所周知,冰箱的出現,讓我們的食物能更好地保存,但冰箱裡的肉和新鮮肉,口感還是有差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冷凍破壞了細胞結構,導致口感差異。
那人體冷凍如何保證細胞不破壞呢?尤其是在低溫的情況下,細胞內的水會變成冰晶,體積變大的同時,冰晶的稜角也會戳破細胞膜和其他細胞結構。
這個問題,是有解決的辦法。
1990年代後期,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冷凍保護劑,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儲存移植的器官。冷凍保護劑能夠在非常慢的冷卻速度下,保證整個器官存活的同時,讓機體玻璃化。沒有晶體形成的冷卻和固化被稱為玻璃化。
在冷凍過程中,用冷凍保護劑將細胞中的水分替換出來,就可以解決細胞內冰的形成,以免細胞損傷。
如今,在讓遺體超快冷凍,細胞直接進入玻璃化狀態方面,阿納託利·博葛丹博士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次,如何復活?
儘管冷凍胚胎和器官移植都是我們目前比較成功的技術,但這不意味著人體冷凍後復活技術也已經成熟。
無論是人體胚胎還是器官,和整個人體相比,簡單得多。就以人體胚胎為例,目前冷凍的胚胎一般在100-120個細胞之間,而人體中有多種器官,多種細胞類型,冷凍的耐受度也各不同,例如我們的心臟,其他大部分的細胞都能低溫保存,但心臟這一類的器官低溫很難保存,即使保存下來,損傷也會很大。
因此,可以說,人體冷凍技術的難度和冷凍胚胎不是一個級別的。
而且每個人的機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相同的條件下,冷凍人A在冷凍過程中損傷了大腦,而B只是損傷了肝臟,而C或許幸運一些,一切安好。
這些結果是無法預知的,誰也無法保證。
即使有幸復活,幾百年後的世界,當事人還能適應嗎?「生前」的記憶是否都還在?都難以答覆。
最後
人體冷凍技術究竟是福音還是騙局,沒有人可以肯定回答。
只能說,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成功復活案例。
那未來呢?
或許未來可期,畢竟科技日新月異的,小時候的我,從來沒想過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身在其他城市的朋友。
但對於這些科技,我們還是要理性對待,有這財力,百年後不妨一試,也別太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