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將當前局勢精準概括為「兩個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全面深刻地理解「兩個大局」論斷,特別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論斷,對認清當前我國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新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可以說,深入理解「兩個大局」的豐富內涵,是我們吃透全會精神的一把鑰匙。
「大變局」中的「大」與「變」
理解「世界大變局」的內涵,首先要理解「大」的含義。所謂「大」主要是從時間、空間和影響程度三個角度而言的。第一,從時間上看,變化的周期長。無論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還是國際力量對比調整,短期內都無法形成穩定格局。尤其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進一步加深了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晦暗不明也加劇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一些地區局部戰爭衝突不斷,世界發展所面臨的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第二,從影響的空間廣度來看,變化影響的範圍大。無論是美歐發達國家還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都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折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難以獨善其身。第三,從影響的深度來看,全球社會各個發展領域深受人工智慧技術革命和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疊加的影響,不少行業面臨顛覆性的變革,社會職業發展不斷分化,人們的生活模式也不斷調整和改變。
其次要把握「變」的特點。世界局勢的變化呈現「漸變」疊加「突變」的特點。所謂「漸變」,主要是指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的餘波仍在發揮影響,同時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標誌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與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不斷融合,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比如近年來全球興起的數字經濟,即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現象,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也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人類的諸多事務都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客觀約束,並且低成本高效率地在線上平臺和虛擬空間完成。同樣,大國間政治關係的調整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發生改變。然而這一「漸變」的過程在疊加「突變」的因素後變得難以準確把握。最為典型的「突變」因素就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實際上,這種「漸變」疊加「突變」的特點也蘊含著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如果我們不能準確識變,就會在應對「大變局」的考驗中錯失先機,因此準確識變是科學應變的先決條件。
直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考驗
面對「大變局」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政治勇氣毅然選擇直面這個「百年未有」的考驗。
所謂「百年未有」,首先是指世界發展所呈現的複雜多變百年未有。近百年來,人類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和饑荒的折磨,但也經歷了兩次科技革命,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巨大,文明空前繁榮。然而在上述「大變局」的影響下,人類面臨的各種危機集中爆發,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政治關係緊張、國家間衝突加劇,舊有的生活模式被打亂,這種在非戰爭狀態下的動蕩不安百年未有,這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百年未有。
其次,從我國自身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和發展目標來看,也呈現出「百年未有」特點與考驗。
第一,當前我國的發展目標「百年未有」。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的夢想,走向強起來的美好未來。黨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十九屆五中全會勾畫的「十四五」發展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第二,我國的綜合實力和顯著優勢「百年未有」。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長期穩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第三,在具備「百年未有」的優勢前提下,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考驗也是「百年未有」。一方面,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另一方面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因此,只有冷靜地直面挑戰、不迴避問題,我們才能有效破局,轉危為機、乘勢而上,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把握破局前提,築牢破局基礎,善用破局方法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影響下,我們怎樣才能適應並有效利用正反兩方麵條件積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大局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為我們破解這個「大變局」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科學破局的前提是認清形勢並對形勢做出科學研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要求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全面把握我國當前的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科學破局的基礎是以不變應萬變,關鍵要把自己做強做大。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要緊緊依靠人民積極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和挑戰,努力落實「十四五」規劃的工作部署和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禦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只有把自己做強做大,才能有效抵禦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風險和考驗挑戰。
最後,科學破局的方法是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入局、積極破局。要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為「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掃清障礙。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