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原是不入流的小官,兩次上疏要求參加科舉,最終成為狀元

2021-01-07 江渚漁樵談古錄

明朝前期的科舉制度較為嚴格,官方對應試者的身份、職業等均會進行審核,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應試,如罷閒官吏、娼優之家、學官(教官)等均不得參加科舉。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規定罷閒人吏及娼優之家不許應試;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認為胥吏心術已壞,規定這類人也不許應試;洪武十七年(1384),又規定學官、罷閒官吏、娼優之家吏卒與居父母之喪者不許應試;洪武二十三年(1390),朝廷再次重申胥吏不許應試。直到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朝廷才有條件地準許教官應試。在明代前期嚴格限制胥吏及教官參加科舉的情況下 ,曹鼐以一個不入流的小官被破例參加會試,成為明代北方地區自然考中的第二位狀元,一時傳為佳話。

江南貢院

明代北直隸真定府人曹鼐「少伉爽有大志」,宣德初年由舉人任山西代州訓導(屬於學官,不入流),但曹鼐負才不屈,上疏表示願意辭職參加科舉,被吏部駁回。不久,曹鼐改授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典史(不入流),在泰和縣任職期間,曹鼐發奮圖強努力讀書,並聘請儒師為他講學,學業有所精進。宣德七年(1432),曹鼐奉命督工匠至京師,他再次上疏要求應試。按當時的制度規定,曹鼐並無資格應試,但這次申請被破例批准,並在同年考取順天府舉人(這是他第二次中舉)。宣德八年(1433)三月,曹鼐在最終的殿試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成為此科狀元,被授為翰林院俢撰。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曹鼐入文淵閣參預機務,正統九年(1444),升任翰林院學士,正統十年(1445)遷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仕途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統十四年(1449)秋,瓦剌進犯明朝,明英宗統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徵,作為朝中重臣的的曹鼐也隨皇帝親徵。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明朝5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英宗成了瓦剌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而隨徵的曹鼐也死於這場事變。據《明史·曹鼐傳》記載,明英宗之弟朱祁鈺即位後,追贈曹鼐為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號「文襄」。明英宗復位後,加贈曹鼐為太傅,改諡「文忠」,其孫子封錦衣衛百戶。

《明史》

相關焦點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今年的高考,註定成為眾多莘莘學子無法抹去的特殊記憶。 提到高考,很多人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到了清末,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被很多讀書人所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隋唐時期成為一項選拔制度後,科舉考試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也改變了很多讀書人的命運。 科舉制度對於古都北京來說,更為特殊。
  • 敢於上疏直言但又貪贓枉法的趙上交
    趙上交是五代至大宋的官員,有才學,敢於上疏直言,自己做了的大官卻貪贓枉法,被人舉報,罷了官,充分顯示了知識分子做官之後的兩面性。趙上交本名遠,字上交,為了避諱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名諱,只稱字。趙上交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趙光鄴是鄂州錄事參軍,父親趙簡章是涿州司馬。
  • 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文/寂寞的紅酒科舉是我國古代國家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相對而言,科舉制是一種比較公平的選拔考試,也是古代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出頭的最佳方式。士子讀書人都希望在科舉中獨佔鰲頭,如果得了狀元那是前途無量、光耀門楣的事。
  • 海州故事|考棚路,這兒曾經是海州歷史上的科舉考場
    說到科舉世人都知道,那是古時為朝廷候選官吏而制定的一種選拔辦法,讀書人通過科舉而入仕途,報效朝廷,加官進爵,榮宗耀祖。科舉是那時讀書人上升的唯一通道,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考試自隋朝大業元年,也即公元605年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廢,前後經歷了1300年。考棚就是科舉考試的場所,科舉時代各州、縣都建有考棚。
  •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狀元,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當官的先例,為普通百姓出人頭地創造了機會,因此,縱觀整個歷史,科舉制在歷史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的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的,到清朝結束,整個歷史長達1300多年。
  • 微典故|安於一隅:上疏震動皇帝的南宋草根,賜官他卻跑了
    膽子不小吧?想想看,前有嶽飛被莫須有,當世又有辛棄疾被貶官,這樣的局勢,這位草根兒還敢妄言,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磕嗎?可這位讀書人絲毫不畏懼,據說還有前科。他25歲時那年,南宋朝廷和金人媾和,大家都覺得是件好事,至少能鬆口氣兒了。
  • 大清最牛狀元,伺候過乾、嘉、道、鹹四位皇帝,兩赴瓊林宴
    在清朝歷史上,「四朝元老」為數並不多,潘世恩算是其中的典型,他為官五十餘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潘世恩為官正直,外柔內剛,他先後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乾隆五十八年,二十四的潘世恩參加殿試奪魁考中狀元,授職翰林院撰修,掌修國史,從此官運亨通。對於這位新科狀元,不僅乾隆帝對他很看好,當朝第一權臣和珅也想把他拉攏到自己的身邊,納為自己的黨羽。然而,潘世恩年紀雖輕,但為人老成,就是不肯上和珅的賊船。嘉慶三年(1798年),潘世恩以大考第一升為侍讀。
  • 參加高考兩次,兩次都是省狀元,從香港大學到北大,現在她如何?
    參加高考兩次,兩次都是遼寧省的文科狀元,2013年第一次高考的她就考出了668(含加分10分)分的好成績,並被香港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為了追尋心中純粹的國學,她從香港大學退學回到母校復讀,2014年再次參加高考,以666分成功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從香港大學到北京大學,現在的她如何?
  • 青州府狀元之一——青州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丁殿祥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文舉和武舉之分。考試程序仿照文舉,考生由各州選送,考試科目分外場、內場,外場考馬射、步射、馬槍和技藝等,內場考《孫子》《吳子》等韜略陣法,也考《論語》《孟子》。
  • 廣東末代狀元牌匾返屋企啦
    在順德前日舉辦的世界順德聯誼總會懇親大會上,馬來西亞檳城順德會館署理事長李永光將「鎮館之寶」——順德狀元梁耀樞之「狀元牌匾」捐獻給即將啟動的順德華僑博物館。  威水:牌匾見證順德文脈深厚  在前日的項目啟動儀式上,珍貴「狀元牌匾」露出真容。據介紹,此次「回家」牌匾是梁耀樞流傳海外的唯一牌匾,它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及歷史文化內涵,也見證了順德的深厚文脈。
  • 明朝進行科舉的考場有多小說它是蒼蠅鋪子一點不過分
    但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和我們現在的考場相比,就相差甚遠了。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並不是起源於明朝,但是它盛行於明朝,所以小編今天就重點給大家說一下,明朝科舉考試的考場到底是個啥樣。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明洪武十七年(1384)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製。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院試)、省級考試(鄉試)和中央考試(會試和殿試)。
  • 曾經「百花齊放」的科舉考試為何只有進士科笑到了最後
    科舉考試起於隋唐,興於兩宋,衰亡於明清。關於科舉,很多人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八股文」、「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等等這些關於科舉制度的詞彙。但是科舉考試在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這些說法。而這個機會,正是科舉。科舉考試改變了之前看出身,重門第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了貴族血緣世襲關係和門閥士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可能。部分社會中下層的寒門子弟終於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
  • 明朝一場科舉考試,主考官主動洩題,考生卻拒絕作弊,傳為佳話
    很多人平時不燒香,事到臨頭就急急忙忙抱佛腳,抱不出多大效果便選擇冒險作弊。我們知道古代的讀書人主要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而歷代科舉考試中也不缺作弊的例子,為了作弊,學生們也算花樣百出。  而明代的《萬曆野獲編》與《枝山野記》,都提到了劉子欽參加科舉考試以及為官時的一些趣聞。
  • 若聯盟狀元一起參加選秀,誰會是狀元中的狀元?
    進入NBA是每個籃球運動員的夢想,那裡是籃球界的最高殿堂,而成為NBA狀元的球員那更是非常的厲害了比如奧尼爾和鄧肯等都是聯盟的頂級中鋒,艾弗森和歐文擁有頂級的控球技術,若聯盟狀元一起參加選秀,誰會是狀元中的狀元?
  • 富有傳奇經歷的古代狀元們,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富有傳奇經歷的古代狀元們,聽聽他們的故事吧!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然而即使是這些學霸,也有不少奇葩經歷。讓我們一起細數他們的故事。鄭顥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繫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裴思謙臉皮最厚就是我,老子狀元自己要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
  • 清平樂:夢回古代做個學霸,寒門逆襲登天子堂,成為士大夫一員
    歐陽修……,很多人從小都是學霸,通過科舉入仕,官職宰相的;他們當中很多人,甚至出身寒門,依靠勤奮學習而出人頭地。 童生「儒生」才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學子們最開始的身份統稱為「童生」,也叫「儒生」;當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叫童生的,這必須是接受過當地私塾教育,或者是得到了當地名士的推薦,這才有這個身份,也就是說只有獲得童生的身份,你才真正是一個學子,你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
  • 唐宋傳奇——包拯上疏
    名臣包拯任陝西轉運史(陝西最高行政長官)時,以其佔強壯勞力多而成本又高,曾上疏朝廷,請求停止韓城的冶鐵業,這就是有名的《請罷同州韓城冶戶疏》。疏文如下:包拯畫像臣近聞。同州韓城縣鐵冶務,自來定佔七百餘戶,內二百餘戶,厚有物力。比見充裡正,人戶並各高強,只以冶戶為名。經今五十餘年,影佔州縣諸般差役。其冶戶內系第一等者,每戶逐年共給冶務諸般所出錢不過三貫文,外更別無所費。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新唐書·選舉志上》曾有記載:「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鹿鳴宴在唐朝時期便已興起,是指在科舉考試中,參加鄉試後放榜的第二天,為慶祝新科舉人取得佳績而舉辦的宴會,本次宴會的參加人員有考官以及新科舉人,還有一些年老的舉人以及官員。
  • 海瑞「抬棺上疏」的過人之處
    他對嘉靖時期的「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深感憂慮。當時的嘉靖皇帝已經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齋醮玄修,妄求長生不老。海瑞憂國憂民,眼看國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諱地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