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文舉和武舉之分。考試程序仿照文舉,考生由各州選送,考試科目分外場、內場,外場考馬射、步射、馬槍和技藝等,內場考《孫子》《吳子》等韜略陣法,也考《論語》《孟子》。歷代重文輕武,因而武舉遠不如文舉隆重榮寵,武狀元的數量也遠遠少於文狀元。
丁殿祥(1787—1830),原名丁殿寧,字靖遠,號菘生,奉旨更名殿祥,清代青州回族人。山東濰坊青州歷史上唯一的一名武狀元。
丁殿祥出身將帥世家,其先祖丁德興是明朝著名的開國功臣,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至十六世丁殿祥的祖父丁瓚,武庠生,誥封武功將軍,自金嶺鎮遷居青州城裡。為全家生計,以制帽、經商為業。他樂善好施,名重鄉裡。丁瓚家族逐漸興隆,有子孫多人,都秉承尚武的傳統,練習弓馬刀槍,熟讀兵書戰策,成為享譽鄉裡的豪俠之士。殿祥父丁存蕙,字濟川,太學生,誥封武冀都尉,晉封武功將軍。
清楊南池《邑先輩紀略》:丁殿祥個頭不高,目短於視,射不見鵠而發則必中。嘉慶十八年中式而功不少懈,夜不解衣,臥於木凳上或拳曲於團籮中,不入內寢。其敦壯魁偉,四方臉龐,紫紅面色。走起路來,身輕如鶴,行動機靈,如猿猴一般。
嘉慶十九年(1814),丁殿詳會試脫穎而出,參加殿試,考中第一名,被嘉慶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清《仁宗實錄》卷二九八記曰:「嘉慶十九年十月丁丑,賜中式武舉丁殿寧、史鵠、楊先泰三人武進士及第。」此年,他年僅27歲。中狀元後,丁殿祥先在宮廷任一等侍衛,後出任陸安(今湖北陸安)遊擊,從三品,其執權是「掌防汛軍政,充各鎮中軍官」。任遊擊數年,提升為廣西參將,正三品。後,又轉壽張(今屬山東陽穀縣)遊擊。其後,晉升廣西義寧協副將、協辦閱兵大臣之職。
丁殿祥不僅武藝高強,勇直剛毅,而且為人純誠至孝,為官清正廉潔,兩袖清風,不入俗流。在廣西任職時,他的母親隨其居住,十分孝敬。他每見下級抬銀送禮,即正色嚴辭,據不受賄。因之,他雖貴為高級將領,但家境並不富裕,家族和鄉裡亦沾光不多。
丁殿祥雖然擔任武將,但喜愛讀書,研習韜略。其書法尤工。有書記載:「其筆法圓潤,結體工整,不類武人。」在廣西官署內,求其書法者,日出其門,絡繹不絕。他秉承家風,樂善好施。曾捐資修建青州城裡清真寺北配殿,並親筆題寫「道衍精一」匾額。
道光十年(1830),丁殿祥病逝於廣西,年僅43歲。誥封武功將軍。
武狀元府舊址,位於5A級景區青州古城內南營街中段路西,是清嘉慶年間武狀元丁殿祥的府第。
狀元府為青磚大門,原有傳統官衙式大門樓,大門門楣有豎長行匾額,上刻有藍底金字「狀元府」三個大字,右上款為「大清嘉慶十九年」。高大的門樓內兩扇木製油漆大門,門上兩個虎頭大門環。門口寬約3米,高約4米,門檻高約半米。門前左右有旗杆垛子,約1.5米見方,方青石塊砌成。垛子上立一松木旗杆,高達6米,上有鬥子。另有上馬石、下馬石和拴馬樁。
據說初建的狀元府面積很大,南北寬三、四百米,東西深有二百米,有數量巨多的房舍。隨著時代變遷,府第面積逐漸縮小,到清末,僅剩庭院主體建築。主體建築分為三進庭院,一進為大門、門房、門街。二進為二門、南廳、北廳、東廳、西廳、甬路、花牆。三進為西院、北院、南跨院,有南樓、北樓、東倉房、西倉房。現僅存個別建築,青州滿族名人胡剛、胡旭、胡可三兄弟都曾寓此。
(資料來源:《青州市志》《青州回族志》《青州府貢院》《青州古城》)
(攝影/整理:丁岱宗 遲玉紅)
作者:莊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