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狀元之一——青州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丁殿祥

2020-12-08 濰坊傳媒網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文舉和武舉之分。考試程序仿照文舉,考生由各州選送,考試科目分外場、內場,外場考馬射、步射、馬槍和技藝等,內場考《孫子》《吳子》等韜略陣法,也考《論語》《孟子》。歷代重文輕武,因而武舉遠不如文舉隆重榮寵,武狀元的數量也遠遠少於文狀元。

丁殿祥(1787—1830),原名丁殿寧,字靖遠,號菘生,奉旨更名殿祥,清代青州回族人。山東濰坊青州歷史上唯一的一名武狀元。

丁殿祥出身將帥世家,其先祖丁德興是明朝著名的開國功臣,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至十六世丁殿祥的祖父丁瓚,武庠生,誥封武功將軍,自金嶺鎮遷居青州城裡。為全家生計,以制帽、經商為業。他樂善好施,名重鄉裡。丁瓚家族逐漸興隆,有子孫多人,都秉承尚武的傳統,練習弓馬刀槍,熟讀兵書戰策,成為享譽鄉裡的豪俠之士。殿祥父丁存蕙,字濟川,太學生,誥封武冀都尉,晉封武功將軍。

清楊南池《邑先輩紀略》:丁殿祥個頭不高,目短於視,射不見鵠而發則必中。嘉慶十八年中式而功不少懈,夜不解衣,臥於木凳上或拳曲於團籮中,不入內寢。其敦壯魁偉,四方臉龐,紫紅面色。走起路來,身輕如鶴,行動機靈,如猿猴一般。

嘉慶十九年(1814),丁殿詳會試脫穎而出,參加殿試,考中第一名,被嘉慶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清《仁宗實錄》卷二九八記曰:「嘉慶十九年十月丁丑,賜中式武舉丁殿寧、史鵠、楊先泰三人武進士及第。」此年,他年僅27歲。中狀元後,丁殿祥先在宮廷任一等侍衛,後出任陸安(今湖北陸安)遊擊,從三品,其執權是「掌防汛軍政,充各鎮中軍官」。任遊擊數年,提升為廣西參將,正三品。後,又轉壽張(今屬山東陽穀縣)遊擊。其後,晉升廣西義寧協副將、協辦閱兵大臣之職。

丁殿祥不僅武藝高強,勇直剛毅,而且為人純誠至孝,為官清正廉潔,兩袖清風,不入俗流。在廣西任職時,他的母親隨其居住,十分孝敬。他每見下級抬銀送禮,即正色嚴辭,據不受賄。因之,他雖貴為高級將領,但家境並不富裕,家族和鄉裡亦沾光不多。

丁殿祥雖然擔任武將,但喜愛讀書,研習韜略。其書法尤工。有書記載:「其筆法圓潤,結體工整,不類武人。」在廣西官署內,求其書法者,日出其門,絡繹不絕。他秉承家風,樂善好施。曾捐資修建青州城裡清真寺北配殿,並親筆題寫「道衍精一」匾額。

道光十年(1830),丁殿祥病逝於廣西,年僅43歲。誥封武功將軍。

武狀元府舊址,位於5A級景區青州古城內南營街中段路西,是清嘉慶年間武狀元丁殿祥的府第。

狀元府為青磚大門,原有傳統官衙式大門樓,大門門楣有豎長行匾額,上刻有藍底金字「狀元府」三個大字,右上款為「大清嘉慶十九年」。高大的門樓內兩扇木製油漆大門,門上兩個虎頭大門環。門口寬約3米,高約4米,門檻高約半米。門前左右有旗杆垛子,約1.5米見方,方青石塊砌成。垛子上立一松木旗杆,高達6米,上有鬥子。另有上馬石、下馬石和拴馬樁。

據說初建的狀元府面積很大,南北寬三、四百米,東西深有二百米,有數量巨多的房舍。隨著時代變遷,府第面積逐漸縮小,到清末,僅剩庭院主體建築。主體建築分為三進庭院,一進為大門、門房、門街。二進為二門、南廳、北廳、東廳、西廳、甬路、花牆。三進為西院、北院、南跨院,有南樓、北樓、東倉房、西倉房。現僅存個別建築,青州滿族名人胡剛、胡旭、胡可三兄弟都曾寓此。

(資料來源:《青州市志》《青州回族志》《青州府貢院》《青州古城》)

(攝影/整理:丁岱宗 遲玉紅)

作者:莊好亮

相關焦點

  • 藏在青州古城裡的——木青茗苑
    青州古城可不單單是那段偶園街,歷史上,青州古城經歷「三遷四築」有過五座城池。甚至當過山東唯一的一個國都(拋開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都),南燕國慕容德在公元400年於青州廣固城稱帝。不錯,就是姑蘇慕容復口口聲聲要光復的「大燕」。
  • 來青州,看了這些地方……
    12月3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活動組織與會人員走進青州古城、非遺傳習坊、八喜大集等地現場觀摩。他們都看了這些地方——青州古城:阜財門阜財門,現為青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青州歷史上六大古城之一——南陽城的南門。阜財門的傳說給世人遺留下了不少難解之謎,加上它的歷史文化厚重,更像一座跨越千年的夢樓,讓世人忍不住前去探究、挖掘,去尋夢、追夢、圓夢。
  • 青州古城,堪稱旅遊界的一股清流,只為了宣揚古文化
    在中國,儘管青州古城很有名,卻沒有多少人去那裡,只有一個小小的地級市。青州府是濰坊的一個地級市,實際上,青州府是我國古代東夷族文化與文明的發源地。傳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地級市,在古代還是中國山東境內唯一一個叫都的地方。很明顯,古時候青州的地位比我們現在的濟南、青島要高一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府花邊大套
    它融中西方文化為一體,並架起了中國和世界貿易的橋梁,這就是被譽為「抽紗之王」的青州府花邊大套。   據《益都縣誌》記載,19世紀編織工藝在青州民間已很普遍。「其中尤以花邊、發網稱著,產品遠銷歐、美、澳等地」。其早期作品是衣物邊飾的帶型花邊,其形狀與用途,都與過去中國婦女們鑲在衣襟、袖口等處的邊飾相似,俗稱「欄幹」。
  • 山西有平遙古城,山東也有古城是5A景區,那就是青州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國家5A級旅遊勝地,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建於周宣王時代,明洪武擴張了三年,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平遙是晚清時期中國的金融中心,在這座曾經繁華的古城中,到處都能感受到晉商文化的氣息,山西有平遙古城,山東也有古城是5A景區,那就是青州古城。
  • 「小博物館」藏著「大歷史」 ——從「小大博物館」裡穿越回古青州
    大文豪蘇轍的詩給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而青州博物館作為衡量城市發展的「文明標尺」和儲存城市記憶的「硬碟」,匯集青州歷史、地理、藝術等於一身,以歷史見證者的身份講述著青州歷史文化變遷,堆滿了古老青州的文明與記憶。
  • 青州樓市,案名「鬧」出新江湖!
    好了,廢話不多說,新樓盤越來越多,今天我們再來瞎掰一次青州樓市的案名江湖!不談開發商,不談區域,不談價格,只說案名。 古人云: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一名。
  • 清朝最後一個武狀元,為何年僅22歲就暴斃而亡?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歷代王朝以文愚民,使得百姓心向統治者,一方面又用武力平定叛亂,鞏固皇權。其中歷史上最後的一個文狀元則是劉春霖,但歷史上最後一個武狀元,想必大家就不太清楚了,據史料記載,此人名叫張榮甲。出生於武術世家,因此從小耳濡目染,在武藝上表現出過人的天賦。
  • 最後的「武狀元」武藝高超體壯如牛,卻在22歲去世,究竟什麼原因
    封建社會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的武狀元,武舉考試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興盛於明清與我們一般的認識略有差距,武舉人並非只論武功,還要有筆試部分,從宋代開始,軍事謀略,兵法,都是考試內容。到了清朝武舉制度達到了鼎盛,由於國家的重視,民間習武之風頗為盛行,武舉制度雖然直到1901年才被宣布廢止,但是1898年已經是最後一屆武舉會試了,題目中提到的張三甲就是中國武舉制度中最後一位武狀元。
  • 晚清最後十一位武狀元,個個名不虛傳,唯獨沒有蘇乞兒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從古至今熱愛武術的人比比皆是,在歷史上很多人練習武術一為強身健體,二為看家護院,三為除暴安良、行俠仗義,四為守衛疆土精忠報國,而在當時的社會,希望通過習武走上仕途報效國家的大有人在,封建朝廷為了能廣納武術人才為國家效力,推出了武舉制度。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
  • 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武藝高超體壯如牛,為何年僅22歲就去世了
    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武藝高超體壯如牛,為何年僅22歲就去世了 在清朝時期,科舉制度已經相當的完善,現如今的高考狀元更是我們心目當中學習有道的佼佼者,也許我們對歷代高考狀元有所耳聞,但卻不見得對於過往歷史上武狀元有所了解。 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主人公正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傑出的武狀元張榮甲。
  • 他體壯如牛武藝高超,豪取中國最後一任武狀元,22歲時卻突然去世
    我們知道,中國最後一個文狀元是光緒三十年及第的劉春霖,然而最後一個武狀元是誰,您知道嗎?據我所知,很多地方都號稱當地的名人是清朝末年最後的武狀元。但是,根據史料記載,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個武狀元,應該是河南開州府的張三甲。這個本應大紅大紫的狀元,卻因英年早逝而消失在歷史之中。
  • 最後的「武狀元」武藝高超體壯如牛,卻在22歲去世,究竟為什麼?
    最後的「武狀元」武藝高超體壯如牛,卻在22歲去世,究竟為什麼?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古說的歷史」,今天繼續由小編來給大家講歷史故事。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的發現真理,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歷史的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先人通過歷史記載,向後人傳承了寶貴的社會科學知識。後人在閱讀這些歷史文獻的同時,可以深刻的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讓你引以為鑑。今天小編要講的是什麼歷史故事呢?今天要講的啊,是關於古代狀元的。
  • 狀元後裔發出的「求救信」 池州狀元山狀元墓亟待保護
    他們希望相關單位和文物管理部門、海內外曹姓氏族、形意拳的門徒共同給力,把保護池州狀元山、狀元墓提上議事日程,加大保護力度,為中華民族、池州市民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康熙武狀元回鄉墓葬 記者從源溪村縞溪曹村民組曹姓乾隆甲申版族譜中了解到,曹曰瑋不僅是康熙甲科第一甲第一名武狀元,還是武術界「形意六合拳」創始人,在皇帝身邊擔任過貼身護衛,後任陝西興漢、漢羌掛印總兵官。
  • 青州:石頭裡的佛影
    兩年前,我曾經造訪過青州,在這座小城裡,我感覺過它的完美與愛意。我也曾在朋友的帶領下,參觀過青州博物館,瞻仰過這批石佛造像。但是,那個時候的內心是浮躁的,參觀是走馬觀花的,在這座迄今為止國內唯一縣級市所擁有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裡,我記憶最深的只是那張國寶級的明朝趙秉忠的狀元卷。
  •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體壯如牛武藝超群,為何22歲就英年早逝了?
    武舉慢慢發展下來,直到宋朝開始有了武狀元的說法,當時的武狀元與文官的狀元是享有同等殊榮的。 待到明清時期,武舉發展更為興盛。1493年,明朝徹底改革科考,將武舉定為六年一次。中間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明朝有位名為熊廷弼的男子,先後參加武舉和文舉皆以第一名的成績脫穎而出,時人皆嘆才子。
  •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狀元,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當官的先例,為普通百姓出人頭地創造了機會,因此,縱觀整個歷史,科舉制在歷史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的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的,到清朝結束,整個歷史長達1300多年。
  • 山東的古州名山之青州雲門山
    中國古代自大禹治水時分為九州,依次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並設定管轄範圍。由此不難看出其實山東是有兩個古州組成:兗州和青州。那麼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青州。青州曾經出過山東唯一的國都-南燕古國,不過前後只存在了十二年便土崩瓦解。自武則天繼位之後,為了鞏固政權,下令二京諸州各建大雲寺一座。青州作為古州自然也有一座。
  • 還原歷史,黎明身份不簡單
    這部劇一方面還原了當時的革命現狀,又另一方面做了一些藝術上的修飾。所以看起來雖然與歷史不完全吻合,但卻沒有讓人感覺有太唐突。這部影片,打鬥戲份非常散亂,但是卻有這樣一幕,讓所有觀眾印象深刻:黎明扮演的乞丐,對李玉堂說了一句:把最危險的地方交給我。然後在橋頭鏖戰幾十名殺手,最後體力透支被閻孝國一刀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