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牛狀元,伺候過乾、嘉、道、鹹四位皇帝,兩赴瓊林宴

2020-12-05 左都御史

在清朝歷史上,「四朝元老」為數並不多,潘世恩算是其中的典型,他為官五十餘年,歷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潘世恩為官正直,外柔內剛,他先後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

潘世恩,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出生於江蘇吳縣,他自幼聰穎好學,十六歲應童子試中舉,後就讀於紫陽書院。乾隆五十八年,二十四的潘世恩參加殿試奪魁考中狀元,授職翰林院撰修,掌修國史,從此官運亨通。

對於這位新科狀元,不僅乾隆帝對他很看好,當朝第一權臣和珅也想把他拉攏到自己的身邊,納為自己的黨羽。然而,潘世恩年紀雖輕,但為人老成,就是不肯上和珅的賊船。

嘉慶三年(1798年),潘世恩以大考第一升為侍讀。此後歷任詹事府左春坊庶士、署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會試同考官、侍讀學士、鹹陽宮總裁,還兩次升任詹事府少詹事,歷任雲南學政、兵部左、右侍郎。提督浙江學政。

嘉慶四年,潘世恩被擢升為內閣學士,後歷任禮部、兵部、戶部侍郎。嘉慶十二年,潘世恩充續辦《四庫全書》總裁、文穎館總裁。次年任翰林院掌院學士。

嘉慶十七年,潘世恩授工部尚書。十九年任兵部尚書,署武英殿總裁,不久又復署吏部尚書,充庶吉士散館閱卷大臣、國史館總裁,復署武英殿總裁。潘世恩母喪回家後,以老父年邁,請求在家待養,嘉慶帝不悅,以他陳情輕率,有悖於人臣之禮而降為侍郎。

道光四年(1824年),潘世恩因父親病逝,歸鄉丁憂。道光七年(1827年),署工部侍郎,後任吏部左侍郎,充國史館副總裁、左都御史。次年,充任殿試閱卷大臣、吏部尚書,充會試正考官。署吏部尚書,經筵講官。

道光九年(1829年),潘世恩充殿試讀卷官、朝考閱卷官,復署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尚書、經筵講官。次年,升工部尚書。道光十三年,潘世恩終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第二年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開始進入權力的頂層。

道光十五年(1835年),潘世恩再授東閣大學士,次年任上書房總師傅,改升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道光帝對他寵遇特隆,特許他紫禁城乘轎,入宮派太監扶持。每逢大壽,都會御書賜他。鴉片戰爭爆發後,潘世恩支持林則徐前往廣東禁菸,力主嚴內治,方能御外敵。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潘世恩奏請開發甘肅、新疆,召民墾種,節餉實邊。道光二十八年,潘世恩晉升太子太傅。道光三十年(1850年),潘世恩因病提出致仕,未獲批准。

鹹豐帝即位以後,潘世恩屢次乞休,最終以大學士官位職銜退休。鹹豐帝下詔求賢時,潘世恩以八十歲高齡保薦林則徐。姚瑩等人。

鹹豐二年(1852年),科舉鄉試以後,潘世恩以乾隆朝舉人,60年後再次赴鹿鳴宴。鹹豐三年(1853年),新科會試後,潘世恩應邀參加禮部的瓊林宴,而主持這科會考的主考官正是他的孫子、禮部侍郎潘祖蔭。翻遍大清歷史,歷事四朝皇帝而又重赴兩次盛宴的獨此一人。

鹹豐四年(1854年),潘世恩病逝,入祀賢良祠,諡「文恭」。

相關焦點

  • 《瓊林宴》-古人認為人活一世,最爽的事情有四件
    古人認為人活一世,最爽的事情有四件: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此四乃人生至樂也。 久旱逢甘霖,是活命,眼看著要步入絕境,突然天雷滾滾,老天開恩繼續賞飯吃,心理上會覺得自己福報所至,便有了希望和正面的暗示。
  • 瓊林宴、會武宴 古人的畢業季了解一下?
    《唐樜言》中記載:「宰相既集,堂吏來請名紙;生徒隨座主過中書,宰相橫行,在都堂門裡敘立……狀元出行致詞,又拜,答拜如初。」過堂前,相關官員會收取「畢業生」的名紙,然後仍由狀元致辭,其餘進士依次自我介紹並致謝。 科舉考試增加殿試之後,所有畢業生都成了「天子門生」,此前向主考官謝恩逐漸變成向皇帝謝恩,俗稱「朝謝」。
  • 《瓊林宴圖》:天子門生的榮耀
    《瓊林宴圖》:天子門生的榮耀 2018年10月18日 16:51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李熊熊 字號 內容摘要:「瓊林宴」與「鹿鳴宴」,是中國古代與科舉考試有關的兩大名宴。
  • 「嘉道中衰」中的嘉慶帝:勤奮的好人,死因不明的平庸天子
    「嘉道中衰」上承「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嘉道」指的是嘉慶和道光。嘉慶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終其一朝,都在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1如果嘉慶是以前朝代的皇帝,他是個合格的好皇帝;但是嘉慶處在「數千年位於之變局」的時代,他在位時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
  • 鹿鳴宴瓊林宴這些宴席必不可少
    在歷史上,科舉與高考有著相似之處,都是選拔人才相對意義上最公平的方式。  一般認為,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正式成型於唐朝,到明朝進入頂峰。以明清科舉為例,共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五個階段,考過童試即為童生,童生考過院試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算是脫離平民階層可以稱為「士」了。
  • 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這些宴會就發展成後來,就被稱為所謂的「科舉四宴」——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和會武宴。 鷹揚宴和會武宴統稱為「武科宴」,而鹿鳴宴和瓊林宴便統稱為「文科宴」。一更在上一篇文章裡,曾寫到過武科宴裡的「鷹揚宴」和「會武宴」,詳細文章內情在個人主頁置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遼代 「陪都」北京誕生四位狀元 北京建城已有三千多年,它曾用名有燕京、薊、幽州、析津府等。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下詔改北平為北京。「北京」這個稱呼由此得來。 不過,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並不長。
  • 「嘉道中衰」,是嘉慶帝的平庸無能?還是逆流時代的悲哀
    相處情感:「嘉道中衰」,是嘉慶帝的平庸無能?還是逆流時代的悲哀很多人對於嘉慶皇帝的觀感,其實都不怎麼好,都覺得他十分倒黴,身為皇帝,遭遇過多次刺殺,最後還被雷劈死。乾隆禪位給他,但是事實上卻是乾隆一直掌權直至去世,而後大清王朝由盛轉衰。作為皇帝,雖然勤政親為,但是民間依然大小起義不斷。好不容易處死了國之巨貪和珅,結果他在位期間是清朝貪汙腐敗最盛行的時代。
  •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城市,出過19位皇帝,被譽為「龍城!」
    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皇帝用的器具才可以雕刻上龍的圖案,皇帝的後代也被稱為龍子龍孫,這些都是為了凸顯其身份地位的高貴!即便是在現代,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依然有著很高的地位,皇帝居住過的地方,都會被稱為「龍城」。
  • 清朝12位皇帝的順序及特點,一個順口溜教你輕鬆記住!
    那麼清朝除了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康熙雍正乾隆,還有哪些皇帝呢?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清朝共有276年歷史,經歷了12位皇帝,這些皇帝都有哪些特點呢,且看課代表來解析——
  • 清朝皇帝列表之康雍乾,微觀角度的極盛一時,宏觀角度的災難前夜
    以上還只是觀其身前,看其身後的話有人說清朝皇帝自康雍乾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把乾隆拿出來跟他比也依然沒法比,在位時長六十一年也好,六十年年也罷,說實在的,如此"超長待機"真不差那一兩年。所謂"十全老人"與康熙的平三藩、準格爾之戰和清統一臺灣之戰相比,應該是能立分高下的。
  • 雍正皇帝:大清得天下於李自成,為什麼總有人以朱三太子為名作亂
    福建、浙江總督覺羅滿保聽聞此事後,自福州前赴廈門,辦理軍務。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前赴澎湖。南澳總兵官藍廷珍、參將林政等奉總督之命率領官兵赴澎湖聽候調遣。六月二十二日,施世驃率軍攻破府城,將朱一貴等人抓獲。
  • 唐朝歷代皇帝的兒子一覽表
    蜀王李愔,唐高宗乾封二年去世。蔣王李惲,唐高宗上元元年有罪,自殺。越王李貞,唐中宗垂拱四年謀反,自殺。紀王李慎,唐中宗垂拱四年坐越王李貞謀反,謫巴州,薨於道。江王李囂,唐太宗貞觀六年去世。代王李簡,唐太宗貞觀五年去世。趙王李福,唐高宗鹹亨元年去世。曹王李明,唐高宗永淳元年有罪,自殺。
  • 末代皇帝溥儀最帥但也是最恥辱的照片:日軍100架飛機致敬,卻毫無尊嚴
    這張照片,被人們稱為「溥儀最帥卻最恥辱的照片」,系1940年日本裕仁天皇召見偽滿皇帝溥儀時的情景。溥儀曾經幻想自己作為滿洲國的皇帝,可以與裕仁天皇平起平坐。可現實卻狠狠打了他的臉,他發現自己不過是個傀儡,日本人的玩偶而已。 作為滿清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一生留下無數照片。
  • 歷史上最怪異的一個「閏年」,同時出現四個皇帝,災荒不斷
    公元1644年,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先後竟然出現了四位皇帝,四個皇帝就代表著四個不同的政權,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有四個王朝同時出現。
  • 「大清」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
    因此,大清國的意思應為「上國」(「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關鍵詞] 大清 代青 國號 眾所周知,滿族及其先世曾建立過三個著名的國家政權:渤海國、大金國和大清國。關於渤海國和大金國的國號來源,史有記載,結論確鑿,無可置疑。渤海國原稱震國。
  • 易經:六十四卦之第一「乾」卦
    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 元亨利貞。」[注釋]①《文言》:十翼之一,專釋乾、坤兩卦的義理。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此後十七年,在和皇太極,張獻忠,等曠世梟雄的鬥爭中,在與身邊官員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奇特關係中,崇禎皇帝用權的道與路,用人的得與失,戲劇性的浮出水面,驚心動魄令人扼腕嘆息。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