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貢院考生「如丐似囚」
□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自隋唐創建科舉,這種制度伴隨中國文明經歷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共計1300多年行程,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均產生深刻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是鄉試和會試。殿試也很重要,但與會試可以視為一個級別。」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魏千志說,「除了所謂恩科外,這些考試都是定期進行,明清制度,鄉試、會試均三年進行一次,稱為『大比』。鄉試在前,秋八月進行,稱為『秋闈』;轉過年三月舉行會試,稱為『春闈』。」
魏先生說,鄉試在各省省城舉行,經縣、府、院三試合格稱為「秀才」的,都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考取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全國舉人第二年春天趕赴京城參加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中榜者都有資格參加殿試,再分出賜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等名目。如果一個人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中了第一名,稱為「連中三元」,那是神話般的奇蹟,1300多年科舉史,也就出過十幾位。
讀書應試、登科及第,曾是無數青年才俊的奮鬥目標。「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些詩句,都透著豪邁和朝氣。不過,這樣的詩句只體現了科舉陽光的一面,這種制度還有極其殘酷陰冷的一面,蹂躪得讀書人無盡苦楚,尤其到了封建末世更是如此。
蒲松齡才華過人卻屢試不第,他對科舉考試之苦體驗極深刻:「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吏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場也,神情惝怳,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
讀書是斯文的事,貢院也應該是斯文的地方,為何秀才進場考試斯文掃地,甚至「似丐、似囚」?我們百般尋找原因,最終的答案卻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為了維護科舉最核心的東西——公平選拔人才,被逼到了這份上。
入場搜身 「鎖棘貢試」
魏千志先生家住明倫一街6號樓,這座紅磚樓房位於河南大學老校區南門外,自客廳窗臺向北眺望,目光所及之地,就是曾經的河南貢院。100多年前,每到「大比之年」,這一帶就車水馬龍,擁擠熱鬧,全河南的秀才雲集於此,謀求功名出身。
魏先生是1950年考入河大的,當時貢院的號舍還存有兩排,每排隔成一二十個小房間,「很小,寬一米多點,進深也就是兩米多點」。因為太小,派不上用場,就被學校當成倉庫放些雜物。
魏先生說,科舉考試時代,每個考生都有一個這樣的小房間。考試要進行三場,每場三天,考生三天不能出這個小房間,吃喝拉撒睡都在裡面解決。這些小房間兩側牆上留有上下兩層磚縫,屋內有兩塊木板,一塊架在上層磚縫當桌子,一塊架在下層磚縫當凳子,晚上把上邊那塊木板抽下來架在下層,就成了一張簡易床。
因為要在考場過三天,考生就要攜帶大量東西,糧食、蔬菜、鍋碗瓢勺等,一般都是裝在一個大籃子裡提著,看著跟逃荒差相仿佛。他們所帶物品有明確規定: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裡兒;禁止攜帶木櫃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臺須空心通底……
提著大籃子的考生並不能隨時入場,要排隊等待「安檢」。貢院「安檢」比現在機場嚴格得多,所帶食物,如糕餅餑餑都要切開檢查,更有甚者,每個人都要解開衣服,脫掉鞋襪,進行全身搜檢。整個入場搜檢過程毫無尊嚴可言,負責搜查的官吏如狼似虎,隨意呵斥,跟對待囚犯別無二致。
「負凳提籃渾似丐,過堂唱號真似囚。
襪穿帽破全身舊,襟解懷開遍體搜。
未遇難題先忐忑,頻呼掌管敢遲留!
文光未向階前吐,臭氣先從號底收。」
這是親歷者一吐苦水的詩句,至今看來仍讓人驚心。
考生人數眾多,又要挨個搜檢,進場速度很慢,因此半夜就要趕到考場,凌晨開始「唱號過堂」,天明入場完畢。此時貢院大門要馬上落鎖,任何人不得進出,稱之為「鎖院貢試」。貢院有兩道圍牆,外牆高五米,內牆高三米,都布滿荊棘,稱為「棘圍」,效果堪比現在監獄的鐵絲網。因這層緣故,「鎖院貢試」也稱為「鎖棘貢試」。
明遠樓鼓聲響起,試題發到一個個號舍,貢院內頓時寂靜下來,考生埋頭做文,考官站在明遠樓和瞭望樓上,掌控全場情況,巡視吏員則流動監視號舍裡的動靜。
一場考三天,應該說,考生的時間比較充足的,閒暇之時,他們用多餘的才情,把應試的辛酸和鬱悶揮灑到號舍的牆壁上。後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學生,發現了不少前輩的塗鴉之作。「牆外蟋蟀叫,夾道螢火明」,寫的是夜晚的無聊和落寞;「眼前三尺地,頭上一線天」,寫的是應考空間的狹小侷促;「未登青雲路,先進枉死城」,則是無奈的黑色幽默。
作弊和反作弊愈演愈烈
貢院考試場規森嚴,甚至不近人情,實在是因為這種考試太重要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度將讀書、應試、做官聯結成一體,而其中最關鍵、最富有戲劇性的,無疑是應試環節。十年寒窗能否得到認可,要看這三場考試;一生能否富貴,要看這三場考試。這是脫胎換骨、魚躍龍門的考試,如果名落孫山,即便你有顏回之德、李白之才,也會被人當做倒黴蛋兒,難免灰頭土臉;如果考中,則平步青雲,一生富貴在望。三場考試結束,無數人的生活會發生戲劇性的巨變。
正因為貢院考試太重要,聰明狡詐之徒,難免設法考場舞弊,試圖矇混過關,賄賂考官、夾帶、替代、洩卷等花招百出。
科舉的一大特徵就是公平、公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所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係的社會裡,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這是因為舞弊是科舉制度的致命死敵,不管對於任何朝代,一旦失去公平、公正,科舉制度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歷代對科舉舞弊都嚴加防範。
各種舞弊花樣中,賄賂考官危害最大,所以懲罰也最重,只要證據確鑿,就是殺頭。清朝初年,著名的「丁酉案」震驚天下,涉及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五省,最終17人斬立決,數十人流放寧古塔,數百舉人被押送北京重考。
上述「鎖棘貢試」,以及「糊名」制、「謄錄」制等,主要都是防範考官與考生聯手作弊的。「糊名」即把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部分密封,以防止考官閱卷時舞弊;「謄錄」就是將考生試卷謄抄後再送閱卷官評卷,以防有人在試卷上做手腳。
與賄賂考官等作弊方式相比,夾帶既隱蔽花錢又少,因此十分常見,屢禁不止,層出不窮。
隨著時代發展,夾帶製作也是「與日俱進」,宋代是用「小紙細書」,抄錄考試相關內容;明代出現石印袖珍本四書五經;清代晚期,則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字最小、版面最密的《五經全注》。《易經》、《尚書》、《詩經》、《禮記》等全部內容及宋代儒學大師詳盡注釋盡收其中,上下兩冊352頁30萬字,居然只有火柴盒大小,一毫米一個字居然還很清楚。能印出這樣的書,靠的是西方技術——用德國印刷機印製的。
為了躲避檢查,把夾帶弄進考場,很多考生絞盡腦汁,常用的辦法是將其藏在衣服鞋襪裡,或各式隨身物品,如文具、食品、蠟燭等。更有人將科考相關內容用蠅頭小楷字抄在紙片上,然後做馬褂一件,將其平鋪熨帖胸前,胸前為《論語》、胸後為《孟子》、衣袖為《大學》……
為防止夾帶,貢院考試的搜檢向來嚴格,發現夾帶者,除了取消資格外,更要帶枷示眾一個月。但巨大的功名誘惑仍令很多人鋌而走險。一次順天府鄉試時,乾隆皇帝派人到考場督查搜檢,頭場搜出夾帶者21人,二場又搜出21人,順天府貢院前「枷號」爆滿,連日觀者如雲。這次考試,交白卷者又有68人,沒做完的300多人。
屢禁不止,逼得貢院搜檢制度越發嚴厲。很多貢院實行復檢制度,如果第一次沒搜出來,讓復檢的人搜出來了,這位復檢者賞銀三兩(相當於一個人三個月的生活費),夾帶者被推出去帶枷示眾,負責第一次搜檢的人,也要推出去帶枷示眾。如此一來,第一個搜檢者為了避免懲罰,拼命搜檢,而復檢的人為了得到獎勵,也拼命搜檢。作弊與反作弊愈演愈烈,而普通考生的尊嚴,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喪失殆盡。
單單從這個角度說,科舉之弊也是日甚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