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入秋後,我家就饞這碗菜,咬一口又香又筋道,比大魚大肉還好吃。
入秋後有很多澱粉類的食材正大量上市,尤其是紅薯,種植紅薯的農民賣不完都會晾曬一些紅薯粉,既方便儲存,又可以製作很多種美食。紅薯粉的吃法有很多,可以做粉條或者勾芡食材,娟媽媽每年入秋都會買一些紅薯粉,然後做成筋道鮮美的包坨,因為家人特別饞這碗菜,所以每年都要做好多次。
包坨是湖北比較有特色小吃,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用它來招待客人。做法有些類似於北方的餃子,都是將食材拌好之後包起來,在下鍋煮熟。不同的是包坨是用紅薯粉做麵皮,餡料有鹹的也有甜的,鹹口的餡料大多以蔬菜、香菇、臘腸為主,甜餡則以花生、白糖、芝麻為主。
娟媽媽家人特別愛吃鹹口的包坨,將紅薯粉用開水燙出黏性後揉成團,餡料用平包菜、香菇、胡蘿蔔和肉末大蔥炒至半熟,再用揉好的紅薯麵皮將餡料包裹起來,下鍋煮至麵皮Q彈筋道,最後放點辣油和韭菜炒一炒,出鍋咬上一口,Q彈筋道的麵皮和鮮美的餡料碰撞出的味道鮮美極了,即使給大魚大肉都不會換的。下面教大家具體做法。
【包坨】
食材:紅薯粉半斤,胡蘿蔔半根,香菇四朵,肉末80克,平包菜半棵,大蔥一段,剁椒或者幹辣椒少許,生抽一勺,蠔油一勺,鹽兩克,雞精一克,韭菜少許。
做法
1、紅薯粉倒入盤中備用,然後燒一壺開水,燒好的開水少量多次地倒入紅薯粉中,同時用筷子不停地攪拌,拌到沒有乾粉就可以了。
2、燙好的紅薯粉趁熱下手揉搓成麵團,如果很粘手就在手上抹一些紅薯粉或者等發涼一些再製作也沒有問題。
3、胡蘿蔔切碎、香菇切丁、平包菜切碎、大蔥切碎備用。
4、鍋中倒小半勺植物油,先將大蔥放入鍋中炒香,再放入肉末炒至變色,最後放入香菇、平包菜和胡蘿蔔翻炒斷生,再淋入一勺蠔油、兩克鹽,翻炒入味後關火盛出。
5、取一塊紅薯麵皮搓圓,然後用大拇指往中間按壓成邊緣薄薄的窩窩頭形狀,厚度大概在0.2到0.3釐米即可,然後放上一勺餡料。
6、將麵皮放在虎口上慢慢往上收緊,最後將多餘的部分揪出,這樣麵皮厚度就均勻了。鍋中到適量水燒開,將做好的包坨放入鍋中,先大火煮三分鐘,再轉小火煮七到八分鐘,待麵皮呈現出褐色,且有一微微透明的樣子就可以關火。
7、另取一鍋,倒半勺植物油燒熱,然後將剁椒或者幹辣椒放入鍋中爆香,再放入少許韭菜炒軟,最後將包坨撈出放入鍋中翻炒均勻,淋入一勺生抽、一克雞精翻炒入味就可以出鍋了。
圓圓的包坨與象徵著團圓,褐色的紅薯麵皮油潤潤的,看著特別有食慾,咬一口又筋道又鮮美,可比大魚大肉好吃多了呢,每年入秋都會吃的一碗菜,外皮筋道,餡料鮮美,給大魚大肉也不換。喜歡的朋友一起來試試吧。
娟媽媽有話說
純紅薯粉做出來的麵皮更加筋道,如果想要軟糯一點的口感,可以蒸半個紅薯拌在紅薯粉裡面,口感偏軟但同樣很好吃。做好的包坨生坯一定要等水開的時候放進去,涼水放進去表明會糊化掉一些,容易破皮。一次可以多做一些,放在冰箱裡面凍起來,隨吃隨取,方便又美味。今天的特色美食「包陀」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記得收藏、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