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舉人想要做官,哪些環節最難通過?

2020-12-06 騰訊網

從隋唐到明清,中國科舉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發展的階段。而到清朝時,舉人群體的數量,在整個科舉選拔人才中,佔有非常大的份額。按照清朝檔案記載,從順治三年開始,到光緒三十一年廢停科舉為止,清朝一共開科112次。其中狀元114人,進士兩萬餘人,舉人達10萬餘人。

舉人的份額,很大程度上,為他們換來朝廷給予的特殊待遇。除了免賦稅,跟知縣平等的待遇外,舉人最重要的待遇,便是可以當官。說到底,很多人費勁一生參加科舉,無非是為了踏上仕途。否則他們可以選擇教書育人,何必受科舉的重重磨難當然,舉人的能力保障,也是朝廷願意授予他們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參加過多重選拔,能力有一定保障。

對於舉人來說,要當官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繼續參加科舉,成為進士。這個辦法難度極高。從舉人與進士的數量對比就可以看出,現在就不多加介紹。清朝的時候,舉人可以參加「大挑」,獲得官職。所謂「大挑」,就是朝廷在落選舉人中選出一部分人,授予官職。

朝廷的這個做法,主要為了舒緩舉人數量過多帶來的問題。這些落選舉人分散在全國各地,背後都有自己的一層關係網,且有一定才學。如果利用不好,產生紀積怨,朝廷就等於為自己埋下一顆顆定時炸彈。

當然,舉人數量極多,自然有一定的限制。先說說資質。清朝的時候,舉人並不能隨時去參加大挑,需要趕上「大挑」舉辦的年份,才有機會。乾隆時,大挑規定時間是六年一次。嘉慶時改為十二年一次。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根據各省落選舉人數量的多寡,看看是否舉行大挑。

參加大挑以前,舉人必須要能找到同鄉京官擔保,給一份蓋有印章的保證文書。舉人付相應費用後,拿著這份證明,到禮部登記,轉送吏部,參加吏部選拔。

吏部的選拔,由王公大臣負責。選拔過程中,也有一套標準,被稱為:「同、田、貫、日、氣、甲、由、申」的八字訣。按照這套標準,選出官員的相貌、體型。因為舉人被選任的官職,都是地方官。朝廷很看重他們的形象,認為他們代表了朝廷禮儀。如果長得難看,就沒有辦法服眾,治理百姓。

當然,這個標準問題很大。而且,選拔的過程中,全憑王公大臣的個人意見。所以,這裡就存在很大的受賄空間。對於其他舉人的選拔來說,容易造成不公平現象。

而舉人被挑選後,就會被分為不同級別。一等的被授予知縣職位,屬正七品。二等的授予教諭職位,屬正八品。有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授予一些其他官職。如嘉慶年間的舉人高隨,他曾參加平定叛亂的工作,有一定功績。所以,朝廷他在「大挑」中獲得二等評價後,依然被授予正六品通判職位。

通過吏部選拔後,並非能獲得實際官職。需要地方出現空缺,舉人們又通過地方總督、巡撫考核,才可正式獲得官職。

不過,清朝的時候,大挑並非一直都有。按照嘉慶時《大清會典事例》中《禮部.貢舉.大挑》的記載,大挑制度是在乾隆十七年才逐漸確立的,到嘉慶年間定型。

而在乾隆以前,舉人也有別的出路。他們可以考內閣中書的職位。內閣中書是從七品官階,主要從事翻譯、文案書寫的工作,名額固定。舉人想要獲得這個職位,就要等到內閣中書的職位出現空額。並且,書法功底必須足夠優秀,才能擔任這個職位。

除了內閣中書,舉人也可以花錢買官。在過去,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朝廷會根據某些特殊情況,如治理河工、籌集軍費等,賣出一部分官職。如果遇到國庫實在缺錢,賣出的官職,可能會達到上萬個。舉人買官的時候,會比其他普通人容易很多。

當然,前提是舉人有足夠的銀子。雖然朝廷對舉人有一定的待遇,但是想靠這筆待遇來買官,還是遠遠不夠的。即便買到官職後,也要遇到現有官職出現空缺,舉人才能上任。

最後一種辦法,就是到國子監讀書,重新深造,將來通過考試後,獲得官職。這種辦法的問題在於,國子監作為過去最高學府,想要進去的人,一直是擠破腦袋。這些人裡,有一部分人是靠真才實學被選進的,包括舉人、秀才。

還有一部分是靠著父輩蔭封,直接擁有到國子監讀書的機構。這群人的數量還不小。不管是在乾隆以前,還是乾隆以後,舉人想要獲得官職,實際難度還是很高的。

相關焦點

  •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他和貢士、進士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考中鄉試、成為舉人之後,便擁有了進入官場的「入場券」,同時也獲得了進一步參加會試和殿試的資格。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官吏實行推薦制度,推薦「優秀的人才」到朝廷做官,即「舉秀才」。這時候的「舉秀才」雖然是推薦制,但也要經過一定的考核。這樣,隋唐科舉制產生後,秀才就成了科舉考試中的一科。元明以後,秀才逐漸成了讀書人的通稱。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學和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經過童試,即最低級的縣級考試,考上的稱童生。
  • 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設立了科舉考試,讓那些宗室貴族可以通過科舉入仕。宗室、八旗的科舉與漢人的不同,主要分鄉、會試及翻譯鄉、會試。康熙三十六(1697)規定宗室弟子與滿洲諸生,一體應試編號,康熙三十九年停止。乾隆間仍考試,十七年復停當時考試取一、二等者,準作進士,即殿試、引見、授官,不由鄉舉。鄉試自嘉慶六年(1801)恢復。
  • 八字告訴你:哪些人適合做官?哪些人不適合做官?
    ,有的人不適合做官,那麼,什麼樣的八字適合做官?什麼樣的八字不適合做官? 適合做官的八字命理特徵: 一、除專旺類之外,八字天幹或地支主氣中必須有官殺,如果只有地支餘氣中有官殺,必須天幹中也有官殺。
  • 清朝有一種「鐵石相通」木牌,究竟是什麼意思,至今也沒有揭秘
    在清朝時期,書生參加科舉考試,是一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可是在考試的時候,考生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塊寫有「鐵石相通」的木牌,就是考生們出恭時,所用的寶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張九齡做官作詩均臻極致 《望月懷遠》堪稱不朽
    唐朝以詩賦取士,所以唐朝的官員,上自正一品的太師,下至從九品的縣尉,幾乎人人能詩。一邊做官,一邊吟詩,詩而優則得官,官而優則多詩,唐朝的詩人大都官運亨通,唐朝的官員大都儒雅多文。清朝編的所謂《全唐詩》,幾乎就是唐朝官員詩作之全集。但是能把官做得既大且好,詩也寫得很棒的,卻似乎不多。唐朝名相輩出,其間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姚崇、宋璟、張九齡、陸贄、裴度、李德裕最受稱道。
  • 德才兼備才能做官!
    本義:做官。如《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又如《論語》:「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仕還有學習政事,見習試用的意思,如《說文》:「仕,學也」。仕還有檢查、審查的意思,如《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 清朝科舉制: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卻阻礙了文人正常發展
    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僅僅就是想要通過考試來獲取一個空官做,科舉制可不就是選出來了一批庸才嗎,所以說清朝的科舉制度的建設初衷已經完全改變了,也給文人帶來了極大的不好的影響,使得文人從可塑的人才變為迂腐的庸才。
  • 清朝為什麼滅亡?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聽說過:「一代做官九代絕」,沒想到下一句才是經典!道盡了人性
    比如說這句「一代做官九代絕」,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這句話的意思也很好理解,畢竟當時在古代的時候,在皇帝底下做官,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情,如果讓皇帝看不順眼了,都是能夠「株連九族」的。「一代做官九代絕」中的「九代絕」並不是說九代人都滅絕,而是泛指為官者身邊的族人!做官雖然能夠給家族帶來富貴和榮耀,但是一人犯了罪,周圍的族人都會受到牽連。
  • 清朝對民眾的法律教育
    在大鄉大村,人口稠密的農村,普遍設立鄉約所,在舉人生員內,選老成有學行的一人作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的三四人為值月,每月朔望之日,齊集全鄉耆老、裡長及讀書之人與百姓宣講。講讀的內容有兩項,一是《聖諭廣訓》,二是國家法律。《聖諭廣訓》是依據康熙帝的《聖諭十六條》,由雍正帝親自闡釋的萬言訓諭。這十六條也是勸諭民眾承擔法定義務、遵守公序良俗的權威,簡約而又通俗易懂的行為規範。
  • 清朝最後一個武狀元,為何年僅22歲就暴斃而亡?其實原因很簡單
    當時的張榮甲最喜歡舞刀弄槍,頗有遊俠的氣質,他的父親看到張榮甲年僅10歲,便長得虎背熊腰,是一個練武的好材料,於是便讓他師從名師安萬傑,主要學習洪拳。張榮甲因為喜歡武術,深得安萬傑的指點,進步很快,然而不久之後安萬傑年事已高,於是推薦他拜訪武林名師楊國昌,楊國昌可是當時武林中的頭號人物,不僅武藝高強,並且人品極好。
  • 買二手房有哪些付款環節?注意資金安全問題
    購買房屋涉及到很大一筆資金交易,所以不管是購買新房還是二手房,大家都要注意交易資金安全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以二手房交易為例,講解一下買二手房有哪些付款環節?二手房交易還應注意資金安全問題!買二手房有哪些付款環節?
  • 為什麼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說到底,在古代,大家來為你賣命,無非就是想要升官發財,財寶美女,所以太平天國後期所謂的腐化墮落,其實只不過是歷史上正常現象而已,不能將太平天國的失敗強行歸究於此。那麼,太平天國的失敗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尷尬衝突的君權與神權我們知道,太平天國的起義是源於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高考史上數學「最難」的一年,學霸都只能幹瞪眼,題目比奧數還難
    高考史上數學「最難」的一年,學霸都只能幹瞪眼,題目比奧數還難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了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科舉制。那個時候的科舉制是平民百姓想要做官的途徑之一。然後在今天的中國,高考已經成為科舉制的化身。
  •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清朝是從後金過渡而來,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一共經歷了12位皇帝,其中10位皇帝是大統皇帝,坐朝北京,統治全國。在這12位皇帝中,誰是最開明的皇帝呢?是康熙還是雍正?
  • 中小學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及要求有哪些?
    「學得小課堂」 ——中小學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及要求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包括備課、上課、課後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等五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