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對民眾的法律教育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法律乃「國家之大信」,具有普天之下,率土遵行的特點。因此,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民眾的法律教育,並將它作為化導民風、讓百姓知法守法及預防犯罪的制度性規範來執行。自周朝制訂成文法開始,就有「月吉讀法」的傳統。明朝進而將民眾不易通曉的法律條文,翻譯成白話,頒發到全國各郡縣,要求「戶戶有此一本」,目的是讓百姓周知而不易犯。

  清朝康雍乾時期,國家處於「盛世」,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對民眾的法律教育也提升到制度層面。具體做法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普法宣講成為定製,並納入官員考核系統。雍正七年,在全國各州縣城鎮,普遍設立公所,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即朔望之日,由州縣官率同教官,以及佐貳雜職各員,親至公所,齊集兵民,進行宣講。在大鄉大村,人口稠密的農村,普遍設立鄉約所,在舉人生員內,選老成有學行的一人作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的三四人為值月,每月朔望之日,齊集全鄉耆老、裡長及讀書之人與百姓宣講。講讀的內容有兩項,一是《聖諭廣訓》,二是國家法律。《聖諭廣訓》是依據康熙帝的《聖諭十六條》,由雍正帝親自闡釋的萬言訓諭。這十六條也是勸諭民眾承擔法定義務、遵守公序良俗的權威,簡約而又通俗易懂的行為規範。具體內容是: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從廣義來說,「聖諭十六條」中的每一條與法律緊密關聯,因而要求官員在宣講過程中,每一條都要直接與大清律例一一對應進行串講。如「和鄉黨以息爭訟」的宣講,直接把尊老愛幼納入社會規範,「你們若不和鄉黨,便犯了律上所載:鄉黨尚齒,違者笞五十的罪了」。再如「完錢糧以省催科」一條中宣講:「你們若不完錢糧,就犯了律上所載:人戶所納錢糧,以十分為率,一分不足者杖六十,每一分加一等。其勢豪大戶不納本戶秋糧,五十石以上問罪監追,完日發附近充軍的罪了。」其他各條也全部與「法律所載」一一對應,進行宣講。

  講讀的另一項內容是狹義的法律,即清律。雍正帝深知百姓往往因無知而犯法,特命刑部、禮部等相關機構,刊刻法律,使之家喻戶曉。

  清朝規定,宣講不得流於形式,更不能走過場。法定程序是:必須由州縣官將聖諭廣訓逐條講解,務求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還要用民間常發生的事例做比喻,使百姓真正理解、通曉。並將所刊刻的法律條文,明白宣示,使之凜然警惕,不敢觸犯。州縣官曆來有父母官的稱謂,要求他們如父之教子,師之誨弟,懇切往復,孜孜不倦,百姓圍繞一周,環聽之下,觸動內心,日遷善而不自知。

  乾隆五年,《大清律例》在全國頒布實施。乾隆帝採納雲南按察使張坦熊的奏請,進而把宣講法律納入官員考核系統。由州縣教官負專責,按季輪流,親自赴所轄鄉村市鎮,將聖諭廣訓及法制禁令,進行宣講。務必令全體百姓,乃至老幼,全部知曉。如果著有成效,由上司察實保題,從優議敘。反之,如有玩忽從事,以及在宣講過程中需索滋擾等弊端,分別參處,追究責任。上司如果徇隱,即以徇庇例處分。

  整體上看,雍乾時期的普法宣傳,頗有成效。很多士家大族,都將「十六條」及易犯法律條文,納入家法族規中。

  二是對民眾容易觸犯的專項法律,進行警示教育。雍乾以來,伴隨人口急劇增長所帶來的社會矛盾越發突出,而因田宅錢債所謂民間細故而引發的刑案大有高發之勢。為此,雍正二年特頒諭旨,將《大清律例》內所載《鬥毆律》等,逐條摘出,進行通俗解釋後,經審查通過,頒發各省,令地方官刊刻出來,在大小鄉村,處處張掛,如因風雨損壞,重新翻刻、張掛。乾隆元年,又採納廣東按察使白映棠的奏請,把百姓最容易觸犯的條文,如盜賊、窩家、人命、鬥毆、私鹽、私宰、賭博、犯奸等類,從清律內摘出,詳晰註解,匯成一編,於每月朔望,逐條講解,務使農夫稚子,皆可通曉。並令地方官刊刷成帙,廣為傳布。第二年,乾隆帝在批閱司法機構呈報的案件時,發現各省命案,大多是因鬥毆而起,甚至挾持兇器,互相殺傷的案件,時有發生。乾隆帝認為,這都是因為百姓平日不知法律,而地方官又不能時時化導,使無辜百姓日蹈法網而不能止。本著儒家不得「不教而誅」的法律理念,為此他諭令各省封疆大吏,以後必須督率有司,多方宣諭,實力勸勉,務使閭閻鹹知法紀,顧惜身家,遠離罪戾。河南按察使隋人鵬據此進而奏請,將雍正皇帝頒發的有關《鬥毆律》的上諭,及刑部遵照諭旨所開列的《鬥毆律》各項條款,通行刊刻,在講約所設立專門刊刻法律的石坊,使百姓觸目驚心,並令約正每次宣講上諭之後,再唱讀法律條文。在僻遠鄉村,不能遍豎碑坊,仍照例刻示張掛。如此一來,萬民共得觀覽法律,互相講論,時存提撕警戒之心,其好勇鬥狠之習,得以化解,命案也可以逐漸減少。清廷予以採納。

  鑑於江南等地因災害頻生而致「民變」多發的情況,乾隆帝在動用國帑賑濟斯民的同時,考慮到百姓「罔知禮法」,特設「宣諭化導使」,派四員前往地方,專門就國家法律、政策進行宣傳教育。此舉受到署理兩江總督尹繼善的質疑,他奏請停止,乾隆帝批評他說:多一番宣諭化導,小民自然加一番提撕警省。況且教化者,乃是國家之大務。卿是讀書人,不可看輕此事。堅持實行近二年之久。

  清朝不但在全國城鄉普遍刊刻、講解民眾易犯法律條款,而且,根據各省不同的民風習俗,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律警示教育。乾隆十二年,江西按察使黃嶽牧上奏說:刊刻的律例告示,易遭風雨,且愚民目不識丁,難以通曉。為此他提出,將《大清律例》中與江西省百姓所常犯的條文,摘出刊刻成帙,按州縣大小分發,散給各鄉約保人等,令其宣講誡諭。仍聽各縣刷印遍給,廣為傳播,隨處曉諭,使百姓常存懷刑之念,不敢輕犯。乾隆帝對江西的做法予以肯定。

  三是公布犯罪情由,警誡民眾守法。清朝對命盜重案形成一套嚴密的審轉覆核程序,秋審制度更體現了中國古代司法文明的重要成就;而對社會危害大的極端犯罪行為,多採用不經秋審的簡易處理程序。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要公布犯罪情由,目的是警誡民眾守法。乾隆二十五年,由都統覺羅勒爾森奏請,經刑部議準:凡決不待時的犯人,地方官將正法人犯姓名、犯罪事由張掛告示,使百姓知悉。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乾隆帝以國家慎重刑罰,而秋審招冊內情實應勾決的人犯,每年總不見少,難道是朝廷的教化沒有效果,抑且是百姓不知犯法之由,而輕蹈重闢乎?為此確定:秋後處決時,將犯人必應正法情節,摘出簡明數語,揭示通衢,俾百姓觸目警心,不致輕罹法網。

  兩年後,陝西巡撫畢沅上奏說,他巡歷陝西各地,所至之處,無論城鄉村鎮,每見張貼謄黃諭旨處所,黎民接踵摩肩,群觀聚誦。為此他奏請將各省立決人犯,由刑部摘敘簡明情節,按月匯查進呈,頒發該省督撫,刊刷謄黃,分發通省恭貼,則隨時逐事,百姓得以共見共聞。使得百姓鹹知律法森嚴,互相儆惕,不輕罹法網。乾隆帝對畢沅的奏請非常重視,發交刑部討論通過後,令各省督撫於奉旨後,將該犯應處決、應末減之處,就案情摘示。

  清朝對民眾的法律教育,貫通有清一代,而以雍乾時期最為突出,這一時期的效果也堪稱最好。這項制度的推廣,對保障國家政策的實施,特別是法律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構成了「盛世」圖景的重要一環。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科舉制有諸多優點,其一,對所有參加科舉的考生一視同仁;其二,營造了全民學習的風潮,推動了教育、科技、文學等全方位發展;其三,一批批學富五車的人才嶄露頭角,為國家效力,為民請命。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發展作用。
  • 清朝為什麼滅亡?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2015-08-24 10:19:46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秦漢幹活打仗,清朝隨時死,唐宋最「幸福」
    後來有了法律,也就有了各種刑法,除了各種死刑、肉刑、充軍、流放,除此以外就是坐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那麼古代的囚犯都過得怎麼樣呢?宋江刺配 元朝時候,大赦的頻率開始下降,好幾年才能大赦一次,到了明朝,大赦的頻率下降到五六年一次,清朝時平均十幾年才能大赦一次
  • 法律和教育兩招
    可謂是法律和教育雙手都要抓,國內和國外兩頭兒都不能跑。1月31日,一則韓國方面消息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韓國國會通過了「禁止外國抄襲文化產品及音樂」的法案。就職於韓國教育文化體育觀光委員會的李東夑議員表示,近幾年在外國反覆出現抄襲並製作播出韓國人氣電視節目的事件,但事先預防和救濟的法律體系卻不夠完善,希望能通過此次法案更加積極保護韓國的文化產品和音樂智慧財產權。該法案的設立是韓國從政府層面應對文化產品侵權現象的措施,但此次法案並不是韓國政府首次進行進行版權保護。作為一個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國家,其在不斷完善自己的版權保護政策。
  • 教育法律責任-歸責原則與歸責要件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法律基礎知識》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教育法律責任與制裁一直是教師招聘中比較難的考點,尤其涉及到學校責任認定中,責任到底歸屬於哪個主體容易混淆,在考試中題型多以選擇題、判斷題和案例分析為主。在本文中會對教育法律責任與制裁結合往年考題進行分析,希望給廣大考生以幫助。首先對法律責任的四個歸責原則作理解和區分。
  • 「四維」是法家的道德學說,通過對民眾的教育,達到教化的目的
    治理民眾的主要目的就是期望他們保持行為端正,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微邪不可不禁」開始,因為,「大邪」都是從微小處開始的;如果對「微邪」無動於衷,那要使邪惡對國家不產生傷害,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道德的視野裡,具體內容就是「禮」、「義」、「廉」、「恥」,對這「四維」,自然也應該從細小處著手。
  • 電視劇中的殭屍,為什麼都是清朝官員打扮?答案讓人心驚!
    電視劇中的殭屍,為什麼都是清朝官員打扮?答案讓人心驚! 殭屍作為一種已經死去的事物,所以把他跟死亡聯繫起來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時期的民眾大多都有著當官的夢想,但是很多人由於能力有限基本跟官場沒什麼關係。
  • 昆蟲標本愛好者倡「自然教育」 引民眾「一物觀世界」
    蘭州籍昆蟲標本愛好者魏華說,隨著對昆蟲自然美的認知越來越強烈,他覺得活體比標本的狀態更好,更適合進行「自然教育」。圖為不同種類的蝴蝶標本。 高展 攝自幼生活在蘭州的魏華一直喜歡蟲子,從二年級起開始自己「鼓搗」做昆蟲標本。後來他定居西安,接觸到許多「蟲友」,了解到更多種類的昆蟲標本。
  • 山東大學與濟南中院共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中國山東網1月16日訊(記者 姜瑞麗)15日上午,山東大學、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共建「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協議籤訂及掛牌儀式在濟南中院舉行,儀式上,雙方籤訂了關於建設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訓基地的以及關於加強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合作的協議。
  • 劉志勤:吏治,難在讓官員敬畏法律
    原來他們擔心住房費用超標,回國受法律懲罰,故而提出搬家要求。我方隨即提出解決方案,既尊重了對方相關規定,又不失中國好客之美意。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法律和規則在這些國家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其實,許多歐美國家對公務員的社會交際活動也有明確的規定:不允許公務員接受企業及活動舉辦方提供的任何形式的差旅食宿便利,並把這類行為歸為受賄犯罪。
  • 解剖學與法律史
    解剖學也有一部法律發達史。  解剖學對法律實踐的意義  解剖的醫學意義與屍體的社會禁忌,構成了身體解剖與民眾觀念的衝突。如果加上法律實踐的參數,解剖學在法律上的關係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法律實踐也是需要醫學解剖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當受害人在死因不明確的情況下,屍體解剖能夠找到死亡的醫學原因,可以為法官的判決提供參考,以此判定法律上的因果關係。
  • 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僅僅是因為閉環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閉關鎖國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延長了清朝的存在時間。接下來筆者將具體分析清朝滅亡的原因。清朝無法逃脫傳統王朝的更迭周期清朝從本質上講是跟中國傳統王朝是一樣性質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治全國,代表封建大地主階級的利益。而事實上所有類似清朝的王朝從秦漢到唐宋元明,沒有一個逃得了滅亡的命運,清朝又怎麼能逃得了。
  • 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比如清朝時期,中國的科舉狀元一半以上出自江浙,內蒙、吉林、黑龍江等不少省份一個都沒出。那麼為何清代的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第一,江浙地區是清朝時期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素有「蘇湖熟、天下足」、「衣被天下」的說法,清朝的半數賦稅都指著江浙地區。古代生產力落後、經濟條件差,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大部分人連養家餬口都是問題,更不要說十年不事生產的寒窗苦讀。
  • 這個小國兩百年從不設軍隊,願永為中國屬國,滅國時清朝卻袖手旁觀
    而琉球國則派國人到北京及南京的官方教育機構學習,新王繼位必請明廷冊封,而且還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在明清與琉球王國五百多年的交往之中,兩國就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前面說過琉球王國所在的位置是「萬國津梁」,並通過發展貿易獲得大量財富,而這一點也被東北方向的日本看重。在明朝冊封后的兩百多時間裡,琉球一直沒有正規軍隊,只有少量的數百人的衛隊。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其實清朝是有好幾次機會學習外面的技術和制度的,歷史給過清王朝機會,可是清王朝都完美地避開了而已。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就曾經出使清朝,見過乾隆皇帝。但是乾隆皇帝太自大了,一點都不想要了解新式的東西。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煙之前就曾經和英國人打過交道,對英國也有所了解,虎門銷煙之後甚至在廣州加固了炮臺。但是也就是僅此而已。
  • 法觀 不僅是法律人的閱讀
    目前,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日臻完善,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法律知識的渴求日益強烈。在當今信息化、智能化、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單一的紙質化閱讀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並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智能化、多元化的電子閱讀形式正在悄悄改變人們的生活。
  • 清朝珍貴老照片:第二張是杭州大運河,最後是洋辦學校的女學生!
    清朝珍貴老照片:第二張是杭州大運河,最後是洋辦學校的女學生!圖為清朝蘭州城裡的闊太太,那時候是火柴風靡的時期,很多闊太太都用上了「洋火」。圖為清末杭州大運河,裝載木材的船隻擠滿了河道,可以看出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忙碌與辛苦。
  • 非洲一國家曾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也就是現在的剛果(金),很多人都會納悶,剛果(金)為什麼會跟清政府籤訂條約,都是因為剛果(金)後面有一個宗主國。 這個條約,看似是對清朝有利,實則不是,條約總計兩條,第一條規定剛果自由邦民眾與列強一樣享受在清朝領土的「特殊」待遇;第二條感覺是國人可以去剛果經商等活動,實際背後卻暗藏比利時陰謀
  • 學生黨別再抱怨學習苦了,看看清朝皇帝作息時間表,頓覺渾身輕鬆
    相比於明朝皇帝來說,清朝皇帝就比較勤政了,清朝的歷代君主都非常注重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不僅不準太監和女人幹政,而且對皇子的教育非常上心,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教育制度,所以清朝的皇子很少有昏庸無能之輩,要麼飽讀詩書,要麼能力超群,例如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就能說明清朝皇室教育制度的優越性。正是因為兒子們太優秀了,所以才導致了這場激烈的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