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是法家的道德學說,通過對民眾的教育,達到教化的目的

2021-01-15 雪姐小屁海

提到法家思想,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法家的道德學說。在道德方面,管子給人留下深刻影響的是「四維」。自然,這就是教化的內容。治理民眾的主要目的就是期望他們保持行為端正,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微邪不可不禁」開始,因為,「大邪」都是從微小處開始的;如果對「微邪」無動於衷,那要使邪惡對國家不產生傷害,無異於緣木求魚。

在道德的視野裡,具體內容就是「禮」、「義」、「廉」、「恥」,對這「四維」,自然也應該從細小處著手。因此,修治民眾,就應該在「小禮」、「小義」、「小廉」、「小恥」上下工夫,這是「厲民之道」,是社會治理的根本。「厲民」的「厲」通「礪」,是砥礪、磨鍊的意思。總之,注意細微處的積累,才有可能期望「大禮」、「大義」、「大廉」、「大恥」在社會上的暢行。

在「四維」以外,管子還對「九惠之教」和「五教」表示了重視。「九惠之教」。「老老」是以老人該有的待遇來對待老人,「慈幼」即慈愛幼童,「恤孤」即體恤孤兒,「養疾」是疾有所養的意思,「合獨」是合和無配偶之人的意思,「問病」是詢問病的有無的意思,「通窮」是經濟上互通有無的意思,「振困」是通過輕刑罰等手段在荒年救濟勞力者的意思,「接絕」是在制度上保證因戰事死而無後的人由「祠之」實現有後的意思。

顯然,「老老」、「慈幼」、恤孤」、「合獨」、「接絕」是從家庭問題切入,來追求社會穩定的嘗試;「養疾」、「問病」、「通窮」、「振困」是從社會方面切入,來解決民生問題的努力,從而使社會趨於和諧;兩者的核心是民生,努力營建一切有利於民生的條件,使民眾老有所安,幼有所養,疾有所治,窮有所濟,困有所救,始終處於寧靜的境遇之中。

這九個方面,不僅具有具體的內容,而且設有專門的官吏來落實執行,使教化不流於空洞化的表面,與制度建設相兼而行。「五教」,一是「形色之旗」的教育,不同顏色的旗代表不同的季節,眼睛必須敏捷辨別;二是「號令之數」的教育,身之進退左右都有定數,身體必須服習;三是「進退之度」的教育,步子的進退都有規則,腳步必須熟練;四是「長短之利」的教育,長短兵器各有其特點,手必須據時使用自如。

五是「賞罰之誠」的教育,賞罰給人帶來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但在賞罰面前,必須誠信以待。毋庸置疑,「五教」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戰爭的,這與當時的現實情況分不開,這裡雖然包括一般打仗知識的教育,但也含有道德教化的內容即「教其心以賞罰之誠」,熟習「五教」以後,土兵就勇敢無比。這裡,不僅「五教」是一個互相聯繫的系統。

而且「五教」必須與「三官」、「九章」配合,才能收到「無端」無窮」的效果,呈現系統論的特性。這也充分表明,管子的道德教化,絕對不是就道德教化而道德教化的,而是在宏觀的視野裡來定位和驅動道德教化這個因子的,這在上面討論的「九惠之教」中的道德教化與制度共作互存的情況,是吻合一致的;可以說,這些都是「四維」的具體規定。

管子這種宏觀視野裡來審視和施行道德教化的特點,在中國道德教化思想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在制度的方面來加以保證的運思,以及在具體教育的實踐中貫徹道德教化的內容,就是在今天,仍然存在積極的價值意義。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可以說,對於商鞅而言,最初的治國理念並不是純正之法家,但是秦孝公聽不進去。很多人說商鞅是為了拋磚引玉,引出自己的真正目的,用法家變法強國,而儒家只不過是他論說的工具,甚至是一個反面典型。但是,拜託諸位,你們忽略了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商鞅在用法家理論最後一次與秦孝公論爭以後受到重用,商鞅曾感嘆道,難以比德於殷周!商鞅為什麼會說這一句話?
  • 道德教化之德慧智教育在大同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新綱要》),把中華美德、道德體系、道德水準、道德觀念、道德規律、道德教化、道德力量、道德實踐、道德養成……和「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產主義道德……」更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進入新領域、開啟了新航程。
  • 道德有多重要?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形成於漢代的德主刑輔:禮、法相融儒、法既然皆「務為治者」,其學說自然都具有實踐色彩。惟春秋末期以降,傳統社會組織逐漸解體,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破碎化日甚,物慾橫流,世人以詐力相尚。在此種背景之下,注重理性、講求效率、長於計算、最重功利的法家學說,便很容易成為各國變法的政策基礎。
  • 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於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孔子主張仁政,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他也管不過來。可是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魯國國君仁慈,這才用了儒家治國。
  •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學說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儒道法無為,墨家有為
    那麼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麼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我們可以依據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將這四個學派大致分為兩類,儒、道、法三家都提倡「無為」,可以算作一類,而墨家提倡有為,單獨算作一類。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無為的。首先我們來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直至今日仍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儒學並不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形上學,而是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一身的系統思想體系。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當時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
  • 清朝對民眾的法律教育
    因此,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民眾的法律教育,並將它作為化導民風、讓百姓知法守法及預防犯罪的制度性規範來執行。自周朝制訂成文法開始,就有「月吉讀法」的傳統。明朝進而將民眾不易通曉的法律條文,翻譯成白話,頒發到全國各郡縣,要求「戶戶有此一本」,目的是讓百姓周知而不易犯。  清朝康雍乾時期,國家處於「盛世」,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對民眾的法律教育也提升到制度層面。
  • 仁義為道體,以禮樂為路徑,禮樂教化,這是中國人的精神歸宿?
    周公呼籲在儀式和音樂的同時,通過紀律和自律來教化人們。音樂可以用來調節人的氣質,而儀式可以用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願意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行為得體。這樣,社會就會穩定下來,人民就能過上平靜的生活。他高度重視通過建立儀式來發展音樂,並以禮節和音樂來管理國家。「論語」中也提到了音樂的作用,如:「第一個來看禮節、演奏音樂的是簡單的民間,後來來的是貴族,在放禮、放音樂的時候,我會跟著那些先來的人。」這反映出孔子認為音樂是選拔人才的重要基礎之一。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教師資格證筆試每年必考: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層次結構【選擇題】教育目的的層次性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學科的課程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四、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徵)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實現素質教育,其基本精神如下:(1)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 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在教育。僅就現行的道德教育體制、方法、原則而言,還存在著諸多不能適應當前實際的問題,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那麼,對現有道德教育體制、方法和原則特別是道德教育實踐觀進行變革,必然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當時社會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社會文化體系,人們面臨更豐富的信息以及更多的價值觀選擇。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是什麼
    問:試述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倫理學是康德政治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是道德法則、法律法則和自由法則,特別是道德法則。他把道德法則概括為一個公式:你應該這樣做,以便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能夠成為普遍立法原則。
  • 韓非子批判老師荀子,引得法家和儒家不相容,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法家不臭,很多的法家人物都出則將,入則相,好不風光,如吳起、商鞅、李斯。法家能在諸子百家中異軍突起,可是損傷了一大片腦細胞,也費盡了一大片心機。看看,法家學說的成長之路。先是歪曲老子。老子在先秦諸子裡是大哥大,地位如定海神針;孔子尊他為師,曾對弟子說,他是龍一樣的人物。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從本質而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禮」與「天人合一」思想,始終將關注點指向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屬於「德性」的關注,但更是「以追求個人完善為目標,以研究個人的德性為重點,訴諸個人的修養和社會的教化,力圖通過告訴人們如何成為有德性的人而使人們達到完善」。  發展至近現代,由於內憂外患,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形成了戰爭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
  • 此人本是儒家學說創始人,注重仁義禮智信,為爭奪生源卻殺了對手
    這是孔子從道德、法律的制高點來說的,把少正卯給說成了一個圓滑的小人。他當時的學說就已經在漸漸地形成儒學了,吸引了很多學生。 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當時各國熱衷戰爭,也熱衷強國的政策,所以像法家這類學說更實用,更容易得到諸國國君的認同。很不巧,當時同在魯國的少正卯就是法家裡一個很優秀的人才,他也開辦學校,天天給學生們公開講解。
  • 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
    就是這樣的教育目的,讓我們一直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每個社會時期都有每個社會的要求,封建社會的教育讓普通的人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可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古漢語中,《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樂記》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話語中的「教」總結來看有5層意思,分別是: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指示,指點、教授,傳授知識技能、使,令,讓等可以說,「教」其實已經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