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為道體,以禮樂為路徑,禮樂教化,這是中國人的精神歸宿?

2020-12-06 共享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於農村文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古代音樂也以自然為第一主題。

禮節是與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有關的儀式的通用術語,被用作人類行為的行為準則。周公呼籲在儀式和音樂的同時,通過紀律和自律來教化人們。音樂可以用來調節人的氣質,而儀式可以用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願意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行為得體。這樣,社會就會穩定下來,人民就能過上平靜的生活。

民俗源於民間

據說,孔子曾經聽過邵氏的音樂,聽完以後連吃肉都沒有味道。孔子非常喜歡音樂。他指出,「心靈是由頌歌喚起的,人物是由禮節確立的,是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思想已成為培養人性的重要方向,他認為音樂是培養高尚人格和提高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音樂在修身養性和維護國家穩定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在《論語》中,當一首歌好的時候,孔子會要求它再唱一遍,然後在一起唱。這反映出孔子熱愛音樂,尊重歌手。然而,他的音樂思想也與等級有關。孔子對他所在的地區有啞劇的吉氏首領說:「如果他能忍受這樣做,他還能忍受什麼呢?」在這個故事中,孔子認為吉氏家族的首領不應該享受音樂,因為音樂只有國王才能享受。如果這樣做是對國王的蔑視。

儒家思想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人性應有的美德,他與禮節有什麼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適合人類的美德,他與音樂有什麼關係?」他高度重視通過建立儀式來發展音樂,並以禮節和音樂來管理國家。

「論語」中也提到了音樂的作用,如:「第一個來看禮節、演奏音樂的是簡單的民間,後來來的是貴族,在放禮、放音樂的時候,我會跟著那些先來的人。」這反映出孔子認為音樂是選拔人才的重要基礎之一。

古代音樂演奏

孔子的音樂思想顯然帶有保守和回溯色彩。他堅持「快快樂樂,多愁善感。」音樂應該用來表達人類的溫和和社會情感,而不是過度和動物般的情緒。他說,音樂應該是一種和平與和諧的聲音,並在音樂內容上提倡「無邪思想」(無惡意思想,「五喜」儀式的意義)。也就是說,音樂應該與禮儀相一致,不違反社會禮儀,應該是美與善的高度和諧統一。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孟子認為音樂是人們表達對幸福的渴望的一種自然方式。熱愛優美的音樂是人類的天性。同時,孟子也注意到了音樂的教育作用,指出道德音樂比道德話語更具有感召力。在孟子看來,「與人分享幸福」是日子的關鍵。這與他的人民思想相吻合,他的核心信念是:「人民是一個國家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土地和糧食的神;最少的是統治者本人。」孔子、孟子對音樂的認識只是孤立的,不系統的。在此基礎上,後世儒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音樂思想體系。

與人分享幸福

荀子的《樂論 》和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完成的「樂經」,是對早期儒家音樂思想的總結和發展。「樂譜」認為,音樂是受客觀事物影響的主觀因素,「只有音樂是不能掩飾的,音樂是對真情的表露,是先秦經典之作」,認為音樂「是神鬼的紐帶,能激發一切野獸的舞蹈」。

荀子月倫說:「音樂能深深觸動人們的心靈,迅速發揮它的教育作用。」荀子繼承了孔子的許多思想,並將其進一步發展為法家的音樂理論。他認為人們需要音樂,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為了避免不道德和混亂,「雅歌要以音樂的發展為指導」,「要努力觸及人性的好一面,使音樂遠離邪靈」。荀子反對「淫穢音樂」、「邪惡音樂」、「鄭魏樂壇」,實際上是指民間音樂。他說,音樂「可以教育和深深打動人們」,並「改變過時的習慣和習俗」。音樂的社會功能由此被提升到政治教育的地位。

雅歌要以音樂的發展為指導

總之,先秦儒家認為「禮要控制人的行為,音樂要統一人的聲音」,禮樂應該提供給人們去提高自己,儒家的「修身養家、治國、安定世界」的觀念貫穿於禮樂思想的各個方面,從自我修養、社會和諧到政治文明、世界和平,都貫穿於禮樂思想之中,反映了儒家對音樂具有社會性的認識。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評論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共享民俗文化

注/本文由共享民俗文化作者刪除,歡迎關注,大家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黃帝只是創建了「禮樂」?
    5000年前至4000年前,月球中的聖星人領袖化身為三皇五帝引導盤古大陸的內陸文明向前發展,第五次人類文明正式開始。聖星人扶持內陸文明中的上埃及統一了盤古大陸的其他地區(包括下埃及),「埃及」這個名稱的意思是「遼闊的國家」。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
  • 「邯鄲學步」老莊思想中對西周禮樂制度神往的暗示!
    其主要原因是:一、邯鄲學步,所講述的內容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走路,所以人們就很好奇這個人們與世俱來的走路的本領還有什麼好學的;二、就是這則故事廣泛的收錄於各種文學書籍中,用來教育人們!所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成語便婦孺皆知!
  • 藍山發現嘉慶年間一金粉牌匾 刻有「禮樂衣冠」四個大字
    金粉牌匾刻有「禮樂衣冠」四個大字   紅網藍山站9月20日訊(分站記者 何明貴 通訊員 雷統六)湖南省藍山縣現200多年前的一塊金粉牌匾,這一消息迅間傳遍了全縣上下。
  • 民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海納百川,禮樂安邦」
    本周民歌音樂榜冠軍由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老師的《夢回漢唐》摘下桂冠,這首歌展示了中華民族對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的決心和信念。氣勢如虹,大氣磅礴的旋律,工整而古韻十足的歌詞,配上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老師的演繹,展現了巍巍漢唐千年的輝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和生生不息之勢!
  • 西方公認「東方三大聖人」,全是中國人,第一個很多人可能不認識
    西方公認「東方三大聖人」,全是中國人,第一個很多人可能不認識。聖人,提到這個名號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非常神聖的一類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其實六祖惠能大師是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而且他也是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他的人生也是比較傳奇的,因為他在24歲因為金剛經開悟,因此辭別母親去了湖北黃梅。而六祖惠能大師也是比較有慧根的人,順利得到五祖的認可,成為第六代祖。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那麼,中國人如此強烈的大一統思想究竟來源於何處?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們因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會和夏、商兩個時代,生活在後來長城以南這塊地區的人們,並沒有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當時,在這片區域內,遍布著成千上萬個大小不一的方國和部落。大家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首領,彼此之間互不統屬。
  • 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董仲舒的策對開篇即云:「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繼則云:「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以禮樂為致治之道,仁義為政治之本,這是孔子以後儒家的一貫主張,故董子之言略無新意。然而,重新確立天的至上地位,將王道安置在天道的基礎之上,這在子產講出「天道遠,人道邇」,荀子喊出「制天命而用之」之後的西漢,卻不僅是對早期傳統的復歸,也是一種基於傳統的創新。
  • 防寒潮,護安全——槐蔭區禮樂幼教集團禮樂園開展雨雪寒潮天氣防範...
    舜網訊 為切實做好惡劣天氣情況下的安全工作,提高幼兒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防範惡劣天氣安全事故的發生。近日,槐蔭區禮樂幼教集團禮樂園全體教職工認真學習《關於做好雨雪寒潮天氣防範應對工作的緊急通知》,為快速、及時、妥善的處理突發事件,切實有效降低雨雪及其它惡劣天氣安全事故的發生,結合幼兒園實際,特制定預案和防寒相關工作。
  • 《中庸》的理性主義精神
    (《中庸章句》,《四書章句集注》)把性解釋為理,其內涵為五常:「仁義禮智信」,引入理的概念,雖不免有後來王陽明所批評的理、氣二分之嫌,但這也是從天命到人性的實際生成過程和對這一過程的表述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不得不然。從實際的生成過程來說,人物必然是稟性與氣而生的,有性必有氣,有氣必有性,正如程伊川論性則主張性與氣「不離不雜」。《二程遺書》卷六:「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
  • 濰邑吉金 禮樂文明——濰坊地區浩瀚廣博的青銅器文化
    青銅器作為人類社會跨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華夏文明的初始進程血脈相連、同頻共振,並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浩瀚廣博的文化內涵。其為後世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書法史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佐證。
  • 專題討論:中國精神世界的當代展開 || 楊立華 | 道體、性命、獨體:當代中國思想展開中的相為與相與
    誠體「統乾坤、一天人、貫始終、合內外」,為道體之充足朗現。在丁耘的這一判釋中,始終蘊含著安放目的因的關切。其最終指向應該還是道德原則的哲學根基。道體之誠既顯,中國哲學之大統就確立起來。虛靜、活動、存有,皆道體之誠的殊相。丁耘以對道體的基源性領會為判攝的標準,乃有道體學之一統三宗;而圓說難成,諸家各取一義以為主,故有諸宗的派分。或以虛靜為宗,則為心學;或以活動為宗,則為氣學;或以存有為宗,則為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