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源於農村文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古代音樂也以自然為第一主題。
禮節是與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有關的儀式的通用術語,被用作人類行為的行為準則。周公呼籲在儀式和音樂的同時,通過紀律和自律來教化人們。音樂可以用來調節人的氣質,而儀式可以用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願意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行為得體。這樣,社會就會穩定下來,人民就能過上平靜的生活。

據說,孔子曾經聽過邵氏的音樂,聽完以後連吃肉都沒有味道。孔子非常喜歡音樂。他指出,「心靈是由頌歌喚起的,人物是由禮節確立的,是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思想已成為培養人性的重要方向,他認為音樂是培養高尚人格和提高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音樂在修身養性和維護國家穩定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在《論語》中,當一首歌好的時候,孔子會要求它再唱一遍,然後在一起唱。這反映出孔子熱愛音樂,尊重歌手。然而,他的音樂思想也與等級有關。孔子對他所在的地區有啞劇的吉氏首領說:「如果他能忍受這樣做,他還能忍受什麼呢?」在這個故事中,孔子認為吉氏家族的首領不應該享受音樂,因為音樂只有國王才能享受。如果這樣做是對國王的蔑視。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人性應有的美德,他與禮節有什麼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適合人類的美德,他與音樂有什麼關係?」他高度重視通過建立儀式來發展音樂,並以禮節和音樂來管理國家。
「論語」中也提到了音樂的作用,如:「第一個來看禮節、演奏音樂的是簡單的民間,後來來的是貴族,在放禮、放音樂的時候,我會跟著那些先來的人。」這反映出孔子認為音樂是選拔人才的重要基礎之一。

孔子的音樂思想顯然帶有保守和回溯色彩。他堅持「快快樂樂,多愁善感。」音樂應該用來表達人類的溫和和社會情感,而不是過度和動物般的情緒。他說,音樂應該是一種和平與和諧的聲音,並在音樂內容上提倡「無邪思想」(無惡意思想,「五喜」儀式的意義)。也就是說,音樂應該與禮儀相一致,不違反社會禮儀,應該是美與善的高度和諧統一。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孟子認為音樂是人們表達對幸福的渴望的一種自然方式。熱愛優美的音樂是人類的天性。同時,孟子也注意到了音樂的教育作用,指出道德音樂比道德話語更具有感召力。在孟子看來,「與人分享幸福」是日子的關鍵。這與他的人民思想相吻合,他的核心信念是:「人民是一個國家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土地和糧食的神;最少的是統治者本人。」孔子、孟子對音樂的認識只是孤立的,不系統的。在此基礎上,後世儒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音樂思想體系。

荀子的《樂論 》和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完成的「樂經」,是對早期儒家音樂思想的總結和發展。「樂譜」認為,音樂是受客觀事物影響的主觀因素,「只有音樂是不能掩飾的,音樂是對真情的表露,是先秦經典之作」,認為音樂「是神鬼的紐帶,能激發一切野獸的舞蹈」。
荀子月倫說:「音樂能深深觸動人們的心靈,迅速發揮它的教育作用。」荀子繼承了孔子的許多思想,並將其進一步發展為法家的音樂理論。他認為人們需要音樂,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為了避免不道德和混亂,「雅歌要以音樂的發展為指導」,「要努力觸及人性的好一面,使音樂遠離邪靈」。荀子反對「淫穢音樂」、「邪惡音樂」、「鄭魏樂壇」,實際上是指民間音樂。他說,音樂「可以教育和深深打動人們」,並「改變過時的習慣和習俗」。音樂的社會功能由此被提升到政治教育的地位。

總之,先秦儒家認為「禮要控制人的行為,音樂要統一人的聲音」,禮樂應該提供給人們去提高自己,儒家的「修身養家、治國、安定世界」的觀念貫穿於禮樂思想的各個方面,從自我修養、社會和諧到政治文明、世界和平,都貫穿於禮樂思想之中,反映了儒家對音樂具有社會性的認識。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評論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共享民俗文化
注/本文由共享民俗文化作者刪除,歡迎關注,大家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