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作為人類社會跨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華夏文明的初始進程血脈相連、同頻共振,並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浩瀚廣博的文化內涵。其為後世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書法史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佐證。從亞醜方國、紀氏王侯、太公營丘、望留九臺等眾多商周遺址,到臧家莊、西辛至、馬家冢等戰國兩漢墓葬,出土的殷商斧鉞、春秋鍾鎛、戰國劍戈、秦漢燻壺與鏡鑑錢幣等精美青銅器物,數量龐大,光彩奪目。
商 銅削 山東壽光市博物館藏
商 銅削1983年12月濰坊市壽光古城街道古城村前益都侯城故址出土。削柄長11.2、寬2、厚0.7釐米;刀身長19.6、寬4.4、背厚0.5釐米。其為不規則長條形,削、柄有明顯分界,鋒端由刃向背方上斜,柄中間厚,兩邊薄,末端作環狀,靠近背部鑄陽銘「己」。此削與「齊之刀」「齊之大刀」刀型相似,或可證明刀幣銘文及其形制皆源於土著,即源於「己」文化。
商 亞醜鉞 山東博物館藏
商 亞醜鉞1965年濰坊市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高32.5、寬34.5釐米。此鉞為方內雙穿,兩肩有稜,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起,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城牆垛口似的牙齒,極富威嚴。因其口部兩側對稱銘文「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
商 冊融扁足方鼎 山東省考古研究院藏
商 冊融扁足方鼎濰坊市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通高18.7、器高15.8釐米。銘文「冊融」是「作冊融」的省文。「作冊」是古代官職名,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冊融」可能是亞醜國的作冊官。
西周 鄩仲盤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鄩仲盤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高14.3、口直徑42、底徑28.2釐米。該盤折沿、附耳、淺盤、平底,圈足較高。兩耳外側飾重環紋,腹飾竊曲紋,圈足飾垂鱗紋。盤內底中心鑄有銘文3行20字:「撏(尋)中(仲)媵中(仲)女子寶般(盤),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西周 鄩仲匜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鄩仲匜通高23.5、流鋬長43、腹徑18.9釐米,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該匜前有長流,後有屈獸為鋬,鋬作獸首,背飾凸稜,獸尾捲起,口銜器沿,獸身飾重環紋。器身呈瓢形,下有四個獸形足,獸頭頂器底,卷尾觸地。口沿外壁飾竊曲紋,腹飾瓦紋。器內底中心鑄銘文3行20字:「撏(尋)中(仲)媵中(仲)女子寶也(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濰邑地域自寒浞代夏,寒國、斟鄩、斟灌、紀、亞醜、萊、齊、莒、杞、諸等古國先民,即繁衍棲息於濰、淄、丹、桂、白浪、汶河流域。各方國間既相互交融,又傳承有序,各國分鑄鼎、簋、甗、鬲、鍾鎛鐃鉦等各類青銅禮樂之器。出土的青銅禮樂器物,可窺當時鐘鳴鼎列、餘音繞梁之貌。
商 鄧共盉 山東昌邑市博物館藏
商 鄧共盉1992年濰坊市昌邑塔爾堡鄉上河頭村出土。通高25、口徑13.3、檔高6.9、最大腹經19.5、腹圍55、流長9.3釐米。此盉圓口侈沿,鼓腹,無蓋,束頸。腹、脛部飾饕餮雲雷紋。一側有鋬,上接脛部,下聯腹中,鋬作牛首狀,雙角歧出,兩耳翼分,兩目瞠圓,捲曲附在器壁上,牛首上有橋型鈕。前腹部有管狀流斜置上,三柱足。鋬部直書陰文篆字「鄧共尊彝」4個字。
商 融簋 山東省考古研究院藏
商 融簋1986年濰坊市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高21.7、口徑25.3釐米。器型簡單,表現出早期銅簋的原始性,器表邊飾乳釘,具有特殊的裝飾效果,腹底部正中有銘文「融」。
商 銅甗 山東壽光市博物館藏
商 銅甗1972年3月濰坊市壽光孫家集街道豐順王遺址出土。高43、口徑32.1、足高7.6釐米,方唇,翻沿,深腹。沿下腹部飾一紋帶,中間九組重環紋和圓渦紋,釜、鬲連體,鬲為分襠。鬲足中部兩側各飾一個鉚釘紋,獸蹄形實足。箅近三角圓形,上有長條形氣孔九道,一端用銅條固定於腹內,另一端裝銅鼻一個,作揭箅之用,腹內下沿設3個三角形銅鈕擱置箅子。
西周 齊趫父鬲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齊趫父鬲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通高11.9、口徑17.4、內口徑12.3釐米。該鬲寬平沿微向外折,束頸、平襠、足半實,其下端作闊蹄形,腹部與足對應處各飾一扉牙,腹飾象首紋。口沿面鑄有銘文16字:「齊父作孟姬寶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此鬲出土時為一對且銘文相同。
西周 上曾太子鼎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上曾太子鼎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通高26.9、口徑30.7釐米。該鼎平沿外折、附耳微向外撇,耳兩翼各有一銅柱連接口沿,半球形腹、圓底、蹄形三足,其一足下部殘缺。耳內外分別飾竊曲紋、重環紋,腹飾竊曲紋、凸弦紋。器壁內側鑄有銘文5行38字:「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擇吉金自乍(作)彝。心聖若,哀哀利錐。用考用享,既龢無測,父母嘉寺,多用旨食。」
春秋 編鐘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春秋 編鐘9件1973年濰坊市臨朐縣寺頭鎮寺頭村出土。從大到小通高18~8.05、下口長11.5~6.1、下口寬8.5~4.4、上頂長9.2~5.1、上頂寬7~4.1、下口內徑寬7.5~3.4釐米。該組編鐘形制完全相同,大小有序,依次遞小。編鐘鈕呈長方形,飾套索紋,鈕身較長,橫截面作橢圓形。正反兩面飾蟠虯紋,舞、篆、隧部素麵。枚如乳,鈕部四周以套索紋環繞,隧部弧度較高。
西漢 鈕鍾 山東昌樂縣博物館藏
西漢 鈕鍾1995年11月濰坊市昌樂縣朱劉東圈淄川王墓出土。通高15、最大寬度為9釐米。此鍾呈橢圓形,頂部有鈕,下部及中間飾雲紋,上部中間飾雲紋,左右兩側飾乳釘紋,通體鎏金有脫落。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4期《濰邑吉金——濰坊地區出土青銅器鑑賞》作者: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