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邑吉金 禮樂文明——濰坊地區浩瀚廣博的青銅器文化

2020-12-03 收藏家雜誌

青銅器作為人類社會跨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華夏文明的初始進程血脈相連、同頻共振,並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浩瀚廣博的文化內涵。其為後世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書法史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佐證。從亞醜方國、紀氏王侯、太公營丘、望留九臺等眾多商周遺址,到臧家莊、西辛至、馬家冢等戰國兩漢墓葬,出土的殷商斧鉞、春秋鍾鎛、戰國劍戈、秦漢燻壺與鏡鑑錢幣等精美青銅器物,數量龐大,光彩奪目。

商 銅削 山東壽光市博物館藏

商 銅削1983年12月濰坊市壽光古城街道古城村前益都侯城故址出土。削柄長11.2、寬2、厚0.7釐米;刀身長19.6、寬4.4、背厚0.5釐米。其為不規則長條形,削、柄有明顯分界,鋒端由刃向背方上斜,柄中間厚,兩邊薄,末端作環狀,靠近背部鑄陽銘「己」。此削與「齊之刀」「齊之大刀」刀型相似,或可證明刀幣銘文及其形制皆源於土著,即源於「己」文化。

商 亞醜鉞 山東博物館藏

商 亞醜鉞1965年濰坊市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高32.5、寬34.5釐米。此鉞為方內雙穿,兩肩有稜,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起,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城牆垛口似的牙齒,極富威嚴。因其口部兩側對稱銘文「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

商 冊融扁足方鼎 山東省考古研究院藏

商 冊融扁足方鼎濰坊市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通高18.7、器高15.8釐米。銘文「冊融」是「作冊融」的省文。「作冊」是古代官職名,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冊融」可能是亞醜國的作冊官。

西周 鄩仲盤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鄩仲盤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高14.3、口直徑42、底徑28.2釐米。該盤折沿、附耳、淺盤、平底,圈足較高。兩耳外側飾重環紋,腹飾竊曲紋,圈足飾垂鱗紋。盤內底中心鑄有銘文3行20字:「撏(尋)中(仲)媵中(仲)女子寶般(盤),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西周 鄩仲匜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鄩仲匜通高23.5、流鋬長43、腹徑18.9釐米,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該匜前有長流,後有屈獸為鋬,鋬作獸首,背飾凸稜,獸尾捲起,口銜器沿,獸身飾重環紋。器身呈瓢形,下有四個獸形足,獸頭頂器底,卷尾觸地。口沿外壁飾竊曲紋,腹飾瓦紋。器內底中心鑄銘文3行20字:「撏(尋)中(仲)媵中(仲)女子寶也(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濰邑地域自寒浞代夏,寒國、斟鄩、斟灌、紀、亞醜、萊、齊、莒、杞、諸等古國先民,即繁衍棲息於濰、淄、丹、桂、白浪、汶河流域。各方國間既相互交融,又傳承有序,各國分鑄鼎、簋、甗、鬲、鍾鎛鐃鉦等各類青銅禮樂之器。出土的青銅禮樂器物,可窺當時鐘鳴鼎列、餘音繞梁之貌。

商 鄧共盉 山東昌邑市博物館藏

商 鄧共盉1992年濰坊市昌邑塔爾堡鄉上河頭村出土。通高25、口徑13.3、檔高6.9、最大腹經19.5、腹圍55、流長9.3釐米。此盉圓口侈沿,鼓腹,無蓋,束頸。腹、脛部飾饕餮雲雷紋。一側有鋬,上接脛部,下聯腹中,鋬作牛首狀,雙角歧出,兩耳翼分,兩目瞠圓,捲曲附在器壁上,牛首上有橋型鈕。前腹部有管狀流斜置上,三柱足。鋬部直書陰文篆字「鄧共尊彝」4個字。

商 融簋 山東省考古研究院藏

商 融簋1986年濰坊市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高21.7、口徑25.3釐米。器型簡單,表現出早期銅簋的原始性,器表邊飾乳釘,具有特殊的裝飾效果,腹底部正中有銘文「融」。

商 銅甗 山東壽光市博物館藏

商 銅甗1972年3月濰坊市壽光孫家集街道豐順王遺址出土。高43、口徑32.1、足高7.6釐米,方唇,翻沿,深腹。沿下腹部飾一紋帶,中間九組重環紋和圓渦紋,釜、鬲連體,鬲為分襠。鬲足中部兩側各飾一個鉚釘紋,獸蹄形實足。箅近三角圓形,上有長條形氣孔九道,一端用銅條固定於腹內,另一端裝銅鼻一個,作揭箅之用,腹內下沿設3個三角形銅鈕擱置箅子。

西周 齊趫父鬲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齊趫父鬲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通高11.9、口徑17.4、內口徑12.3釐米。該鬲寬平沿微向外折,束頸、平襠、足半實,其下端作闊蹄形,腹部與足對應處各飾一扉牙,腹飾象首紋。口沿面鑄有銘文16字:「齊父作孟姬寶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此鬲出土時為一對且銘文相同。

西周 上曾太子鼎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西周 上曾太子鼎1981年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泉頭村出土。通高26.9、口徑30.7釐米。該鼎平沿外折、附耳微向外撇,耳兩翼各有一銅柱連接口沿,半球形腹、圓底、蹄形三足,其一足下部殘缺。耳內外分別飾竊曲紋、重環紋,腹飾竊曲紋、凸弦紋。器壁內側鑄有銘文5行38字:「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擇吉金自乍(作)彝。心聖若,哀哀利錐。用考用享,既龢無測,父母嘉寺,多用旨食。」

春秋 編鐘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春秋 編鐘9件1973年濰坊市臨朐縣寺頭鎮寺頭村出土。從大到小通高18~8.05、下口長11.5~6.1、下口寬8.5~4.4、上頂長9.2~5.1、上頂寬7~4.1、下口內徑寬7.5~3.4釐米。該組編鐘形制完全相同,大小有序,依次遞小。編鐘鈕呈長方形,飾套索紋,鈕身較長,橫截面作橢圓形。正反兩面飾蟠虯紋,舞、篆、隧部素麵。枚如乳,鈕部四周以套索紋環繞,隧部弧度較高。

西漢 鈕鍾 山東昌樂縣博物館藏

西漢 鈕鍾1995年11月濰坊市昌樂縣朱劉東圈淄川王墓出土。通高15、最大寬度為9釐米。此鍾呈橢圓形,頂部有鈕,下部及中間飾雲紋,上部中間飾雲紋,左右兩側飾乳釘紋,通體鎏金有脫落。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4期《濰邑吉金——濰坊地區出土青銅器鑑賞》作者:郭偉

相關焦點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湖北隨州博物館館長、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黃建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曾國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其先進的古代文化,在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已為世人所矚目。這些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不但體現了兩三千年前漢水流域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更是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縮影。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過去的窗口,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可思議。
  • 青銅器經典館藏鑑賞
    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青銅器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
  • 文化的瑰寶,文明的象徵,最鼎盛的青銅器時代
    中國的青銅器,是人類文明史上比較輝煌的存在,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對人類物質文明也有具有很大的貢獻。劃時代意義的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你知道是在什麼時候嗎?自此進入了古代文明社會。經考古學家研究,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就在夏朝時期。有看過一些史書上記載,夏朝的時候,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屬於青銅器的時代也從此開始,直到商朝時期一直都處於非常鼎盛的時期。
  • 青銅器原來是什麼顏色?為何會變色?
    然而,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原色並非現在我們見到的出土器物的青綠色,這樣的外表是因時間和埋藏環境形成的。另外,青銅器是現代人的叫法,古人對它沒有這樣的稱呼。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墨子》一書在提到大禹鑄九鼎時寫道:「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這裡所說的「採金」就是指開採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因此,甘肅遠古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文字、城市、青銅器和大型禮儀祭祀中心的出現,被認為是文明形成的主要標誌。仰韶文化時代,甘肅境內的大地灣二至四期、師趙村二三期文化與我國東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同期。大地灣四期文化不僅出現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地畫,而且面積達420平方米的F901大房子為代表的三座大房子,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
  • 濰坊濱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濰坊濱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2021-01-07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西周鎬京遺址考古發現青銅器工具
    新華網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馮國)盛世吉金是青銅時代的美談,對其製造工具的嚮往更是考古人的宿願。如今,經持續性考古,專家在西周都城之一的鎬京遺址首次考古發現了青銅器製造的工具。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區域——西安市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
  • 閻崇年:北京歷史資料浩瀚繁雜廣博,本書突出這三個特色
    2000年,我撰寫的《古代北京》一書,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被列為「中華文化寶庫」叢書之一。2010年,我寫了《北京文化史舉要》一書,作為「領導幹部半日讀」叢書之一。這本書我不僅更加簡明地梳理了北京歷史的文脈,而且以更加宏觀的視野,提出中華文明由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島嶼海洋文化組成,並以三個千年變局為線索,對北京三千多年文化史進行重新梳理、分析與整合,強調自元大都以來,北京是中華文明農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五種文化的中心,以此作為重點論述。
  • 中國青銅器文化,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朽的中華文化瑰寶
    1977年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林家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中國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銅製品—青銅刀(3000B.C.)。1972年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又發掘出大批的工具、兵器、裝飾品和四件青銅爵。這幾件青銅爵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使用合範鑄造的一批完整的青銅容器。青銅器中的禮器、樂器主要是在各種祭祀和宴饗的禮儀場合下使用的。
  • 韓天雍講座回顧|吉金為尚——甲骨文、金文書法賞鑑與研習
    西周牆盤拓片金文,是殷周時代鑄造在各種青銅器上的銘文的統稱,亦稱鐘鼎文。內容上涉及到統治階級的政治謀劃、徵戰殺伐、祭辭誥命、冊賜宴享、以及貴族間的土地轉讓、刑事訴訟、盟誓契約、婚嫁禮俗等。上古青銅器一般可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尊,樂器以鍾為多。此外還有食器、酒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銘文。
  • 嶺南地區又有青銅禮器考古發現?青銅禮器到底有什麼講究?
    漢代鎏金銅燻爐嶺南地區的青銅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其成型年代也因此較晚。和中原地區追溯至商周的青銅器歷史不同,嶺南地區的青銅器鑄造始於戰國末年,晚了至少將近千年。不過,這並不代表戰國之前嶺南地區沒有青銅器流傳。
  • 青銅器,你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我相信,當許多朋友參觀博物館時,他們會遇到這樣一種奇異的情況:紅、綠、黑、灰,都可以稱為青銅器。那麼,青銅器是什麼顏色的呢?.事實上,重要的問題是你看到的青銅器不是同一個青銅器。青銅是一種銅錫合金,通常含有少量的鉛.在青銅修復過程中的實驗中,我們發現銅和鉛作為常數,錫作為變量。
  • 青銅器的發展起源,人類文明的進步,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
    人類文明發展的三階段:石器、青銅器與鐵器。舊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徵是利用敲打的方式製造石器,而且已知用火;新石器時代則是以磨製石器為代表,並且開始製作陶器。青銅器每一個地區因為地質、地理、氣候等條件的不同,發展有早有晚,有一些區域還沒進入青銅時代就進入鐵器時代了,像是臺灣的十三行文化可能就是從石器時代跳級到鐵器時代的
  • 青銅器與青銅文化
    青銅器就是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製成的器皿、用器等。二、青銅器發展史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天熱紅銅製成的銅器是在土耳其南部恰約尼遺址發現的公元前七八千年的銅針和銅錐。中國最早的銅器出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中。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導言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中華早期文明的瑰麗結晶,是華夏先民偉大的創造,它既是古代的王權之物,又是最高品格的古代藝術品。青銅時代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世界各地都經歷了青銅時代,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西亞兩河流域,距今約6000年。中國的青銅時代始於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晚期,在商周時期達到巔峰,戰國以後逐漸沒落,延續了1500多年的歷史。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2014-06-12 09:13:18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
  • 李學勤:追尋遠古文明的源頭(圖)
    (資料圖片)記者 袁春乾 齊樹華 陳穎    人物介紹  李學勤先生是我國研究遠古文明的著名科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相關歷史文化等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
  • 學習金文不可不知的青銅器知識之一
    在青銅器上的字,就叫「金文」,古代青銅器被稱為「金」或「吉金」,所以又叫「吉金文字」,又因這類文字多刻鑄在「鍾」或「鼎」上,因而又叫「鐘鼎文」。金文既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優秀的書法典範。中國古代青銅器,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