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發展的三階段:石器、青銅器與鐵器。舊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徵是利用敲打的方式製造石器,而且已知用火;新石器時代則是以磨製石器為代表,並且開始製作陶器。

每一個地區因為地質、地理、氣候等條件的不同,發展有早有晚,有一些區域還沒進入青銅時代就進入鐵器時代了,像是臺灣的十三行文化可能就是從石器時代跳級到鐵器時代的。目前可知最早開始發展青銅器的是埃及地區,約在公元前 3150 年;兩河流域的青銅時代則大約開始於公元前 2900 年。
現代中國境內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甘肅地區,約在公元前 3000 年;中原地區雖然發現了公元前 2000 年左右的青銅器,不過學者們多半都是以二里頭文化做為進入青銅時代的裡程碑,那是公元前 1600 年左右。中原地區的青銅時代約在戰國中期結束,那時的工具、兵器大多數已經改成用鐵製造。

不過,青銅時代結束並不代表青銅器完全消失。人們依然使用青銅製造其它器物,如大家在故宮可以看到的秦廿六年詔橢量,上面還刻著詔令,就是秦帝國統一度量衡時做的量器。為什麼青銅時代一定是接在石器時代之後呢?製作陶器是一個關鍵。陶器在捏塑完成後需要經過焙燒,才能堅硬並防水。在沒有超過負荷的情況下,燒成的溫度越高,器皿的硬度與防滲水的能力也就越高。
以我國為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約公元前 5000 - 3000 年),陶器的燒制溫度已經達到一千度左右。一千度有什麼意義呢?莫忘 1083°C 啊!陶器的燒制溫度達到一千度這句話裡要標示兩個重點:陶器和溫度。人們透過窯爐或其它設備,讓柴火也可以燒出高溫,因而能夠熔煉銅礦,或是將銅礦熔化成為銅液進行鑄造;並且,他們找到了可以耐一千度高溫的陶土。陶土為什麼重要先讓筆者賣個關子,請待下集分曉。

總之,這兩個重點使得中國青銅器的製作成為可能。銅和青銅的製作成本是很高的:要經過開採、冶煉,才能製造,為什麼古代的人們會開始使用銅或是青銅?石器和陶器不是很好嗎?這裡面的原因大概非常多,首先,金屬器導熱快,拿來燒水很快水就開了,旁邊陶器的水溫五十度了沒。
小編記得背化學的時候有一個口訣:黃銅=銅鋅合金:黃鋅→黃興;青銅=銅錫合金:青錫→清洗

青銅的基本成份是銅與錫,其中以銅為主,錫含量超過 2%,其它元素含量在 2% 以下的,就會被稱為青銅或是錫青銅。有些青銅是鉛與銅的合金,稱為鉛青銅,這類青銅也是以銅為主,鉛含量超過 2%,其它元素含量則在 2% 以下;也有一些青銅同時含有鉛與錫,稱為鉛錫青銅,鉛和錫都在 2% 以上,其它元素一樣在 2% 以下。這種合金生鏽以後常常是綠色或藍色的。
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有什麼好處呢?主要有兩個重點:熔點下降、強度增加。純銅的熔點是 1083 °C,加入錫以後熔點就會降低。如果錫含量達25%的話,合金熔點就會降到 800 °C。純銅的質地比較柔軟(像是電線),但是青銅卻相對地非常堅固,因此適合用來製作雕像、武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