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藍橋 搜狐城市
近日,一種叫做「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引起了全網強勢圍觀。
這種形式起源並流行於江浙農村一帶,男女雙方婚前無需彩禮與嫁妝,雙方都準備婚房,兩邊輪流居住或自由居住。婚後生育兩個孩子,一胎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二胎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未來的家庭養老問題,由男女雙方共同承擔。
且不論這種婚姻形式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其率先興起並流行於江浙一帶,確實令人毫不意外。
歷史:「兩頭婚」由來已久
實際上,這種婚姻形式並非近些年的新現象,早在明清時期的江南農村,它就已經出現過了。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發表於1938年的《江村經濟》中就有過這樣的描述,當一對父母僅有女無子,他們就可能「要求女兒的未婚夫的父母允許他們的女兒為他們傳嗣。換句話說,他們有權利將其女兒的一個男孩作為他們自己的孫子。這類婚姻稱作『兩頭掛花幡』,意思是在兩個家的祖宗牌位上插兩面花旗。」
這種婚姻介於嫁娶和入贅之間,既保留了男方的面子,又省下了一比彩禮,還解決了女方家裡傳宗接代的問題。不過由於當時有女無子的情況較少,這種婚姻只是個例。
19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後,獨生家庭開始變多。最早一批獨生子女到了適婚年紀時,正好是新世紀之初,也就是「兩頭婚」開始流行之時。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莫豔清在接受採訪時講到,當時的「兩頭婚」主要是解決獨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女方家庭的情感撫慰和養老問題。女方家庭不要彩禮,將來女兒兩邊住,生的小孩絕大多數跟父姓,母姓佔據中間字位置,孩子管母親的父輩也叫爺爺奶奶。
2012年起雙獨、單獨、全面二孩政策陸續實施,「兩頭婚」家庭可以生育第二個小孩,又增加了第一胎隨父姓、第二胎隨母姓的約定,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火遍全網的「兩頭婚」。
莫豔清在接受採訪時總結了如今「兩頭婚」的五大特徵,除了以上提到的約定外,雙方都為農村或農村拆遷轉社區的家庭也是一個普遍要素。他們的原生家庭相隔距離並不太遠,便於夫妻兩邊輪流居住或自由居住,有效解決雙方家庭的情感撫慰和養老問題,這也是「兩頭婚」能夠實現的一個前提。
莫豔清總結的「兩頭婚」基本特徵/中國婦女報
這種婚姻形式起源並流行於江浙一帶,尤其是蘇南浙北農村一帶,可以說與當地發達的經濟息息相關。
經濟:居民相對較為富裕
締結婚姻從來都包含著經濟上的算計和考量。「兩頭婚」這種形式在經濟上既包含了「不在乎彩禮嫁妝,自家也能置辦婚房、養育後代」的意思,也包含了「自家財產不會隨婚姻關係而落入外姓人之手」的意思。總的來說就是有錢,且彼此都不佔便宜。
而若論有錢,幾乎沒有能跟蘇南浙北相比的區域了。此前搜狐城市提到,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10座城市中,江浙城市獨佔6席,其餘4席是北上廣深。百強城市中,江浙兩省獨佔21席,浙江11個地市全部上榜。蘇南浙北的城市,更是幾乎全部位居前40。
更恐怖的是,蘇南浙北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比城鎮居民收入的排名還要高。除了城鎮化率100%的深圳和近兩年已不公布此項數據的北京之外,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5的全是浙江城市,除了浙南的麗水之外,其他城市更是全部位居前30。蘇南的全部城市,也都位居前35名之內。
當然,可支配收入只是當地居民所擁有的一部分,其祖輩傳下來的財富以及近年來因企業建廠、城市建設需要徵地拆遷得到的補償,更是讓部分居民積累了不菲的財富。在當地實行「兩頭婚」的家庭中,這樣的拆遷戶或準拆遷戶佔據了不小的比例。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範麗珠和浙江外語學院教師趙春蘭在幾年前的研究中就曾提到,在比較富裕的浙江農村,無男性子嗣的家庭如何解決財產的繼承與分配問題較為重要。因為一旦女兒嫁出去,財產很可能被男方家庭控制:「如果(孫輩)不姓自己的(姓),就等於(土地)徵用之後補償的多套住宅白白地給了外(姓)人。」招上門女婿是一個選擇,但村民也擔心「招贅、倒插門等,最後很可能會竹籃子打水,人財兩空」。
有錢、有需要,「兩頭婚」就成了當地獨生家庭順其自然的選擇。但光從財富上來看,廣東其實也具備這樣的條件。廣珠佛莞中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排進前20,且因拆遷等原因誕生的富戶聞名全國。但它與江浙相比,在生育、宗族等方面的觀念大不相同。
觀念:重男輕女思想淡薄
首先,江浙地區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較為嚴格,獨生子女的比例更高。1980年前後,全國開始正式實施計劃生育,彼時江浙兩省的生育率就已經降至15‰左右。到了2000年之後,更是穩定維持在10‰左右,始終在全國排名倒數。而廣東的出生率,一直以來都高於江浙,尤其在計劃生育政策剛開始實行的幾年裡。
在2008年統計的各省獨生子女率(已結束生育期並終身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婦女人數與已結束生育期的婦女總人數之比)中,江蘇高達47.2%,浙江37.4%,均位列全國前10,而廣東僅有13.7%。
獨生子女率高,除了讓江浙地區的家庭有更多的情感撫慰、養老繼承需求外,也讓這一地區重男輕女的觀念更為淡薄。獨生女在家中也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很多父母不願意她嫁得太遠受夫家牽制,再加上自身的需求,便更能接受這樣的婚姻形式。
莫豔清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其實蘇南浙北地區,重男輕女思想和宗族傳統文化,就全國而言相對來說比較淡薄,父輩也好,子輩也好,對上述觀念較為淡化,才會推動這種婚姻的產生。如果是很傳統、很濃厚的宗族地區,很難產生這種婚姻。」
畢竟,「兩頭婚」的女方既拿不到彩禮,還要準備婚房,婚後還會跟原生家庭有較深的牽絆,都是重男輕女觀念較重的家庭所不能理解的。男方則要分出一個孩子給女方家庭,也是宗族觀念較深的地區較難接受的。
也正是因為種種原因的疊加,「兩頭婚」這種形式只是特定時期出現在江浙特定區域的產物,不會大範圍內流行。浙江順博律師事務所律師杜鵬認為,今後這種形式會跟招上門女婿一樣,依然存在,但不會成為普遍現象。「由於生育政策的調整,越來越多的二孩家庭出現後,很多家庭對此方面的需求會下降。需求下降,兩頭婚現象自然會減少。」
參考資料:
[1] 「兩頭婚」 上熱搜!它從何而來,往哪裡去?這回一次說清楚了.中國婦女報
[2] 「兩頭婚」悄然出現,你怎麼看?中國婦女報
[3] 論婚姻與生育的社會屬性——少子化背景下浙北鄉村婚育模式嬗變的田野觀察.趙春蘭 範麗珠
[4] 水村的兩頭婚:傳統與現代在一個浙北村莊走向和解.澎湃新聞
[5] 兩位專家三年前就在浙江研究了「兩頭婚」,到底咋回事?.瞭望東方周刊
原標題:《火遍全網的「兩頭婚」,為何興起在江浙一帶?》
閱讀原文(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