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簡史第三期——「兩彈一星」專家錢驥

2021-01-21 見微er

科學家簡史系列

第一期:走進柏拉圖:了解「柏拉圖式」

第二期:一座高聳在數學界的金字塔—-拉格朗日

事業就是生命,甘當鋪路石。沒有目標,生活便失去意義,努力達成目標後,人的精神也隨著飽滿充沛。 錢驥

你好,睡了嗎?沒睡的話,那跟著小編一起來聽聽故事吧!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一位為祖國衛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就是「三錢」之中的錢驥,大家是否知道他呢?不知道的話沒關係的哦,那請點擊上方的音頻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聽聽他的故事吧!

[人物簡介]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理化系。曾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五十年代首先把電子技術應用於我國的地震記錄測量儀上。後參加人造衛生星的研製和組織工作。參加組織研製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生星和回收型衛星。1983年逝世。

[成就榮譽]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臺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東方紅一號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國人經常熟知的「三錢」包括錢三強、錢學森和錢驥,他們三人均參與了「兩彈一星」工作,被譽為中國科學界的「三錢」。因錢驥逝世較早,後人誤以為三錢為「錢三強、錢學森和錢偉長」,其實,錢偉長沒有參與「兩彈一星」計劃。希望大家謹記這位為了祖國國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兩彈一星」專家,「三錢」中的錢驥。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人們習慣稱它為五零一部,在五零一部的樓道裡有一排紀念牆,牆上展示著那些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的開創者們,他們之中有不少人走進了課本,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人,而其中有這麼一個人,好像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網上關於他的文章與報導也屈指可數,這個人就是錢驥。

1917年12月27日,錢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的一個清貧家庭,由於家庭困難,錢驥的求學之路便是十分的艱難,1930年8月13歲的錢驥考入了江蘇省立中學,遠親近鄰紛紛前來賀喜,可是錢驥卻滿臉愁苦,家裡一貧如洗根本交不起一學年的學雜費,家中還有弟弟妹妹要養活,父親不忍心耽誤兒子的前程,思前想後終於賣了幾畝地,來維持他的求學費用,後來錢驥回憶這段往事曾寫道:「在我讀中學階段,家中就常常以典賣土地來維持我的求學費用,家裡的人苦熬著,而讓我讀書的情形,當時我對他們的目的,雖年幼而認識不清楚,但卻促使著我讀書時非常努力」。錢驥在校期間銘記父親的告誡,一切以學業為主,整天埋讀於書海之中,上課時十分的認真聽老師講解,手不停的記錄,生怕錯過一個知識點,周末也從不去外面放鬆娛樂,只要圖書館一開門,他就鑽進圖書館學些物理數學知識,並且仔細的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也正是在此段時期的學習,使得他對現代的科技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他日後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再次因為家貧,成熟懂事的錢驥放棄了繼續讀好高中、讀好大學的機會,而是去了食宿全免的師範院校,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又立刻著手考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順利的通過了入學考試,1943年從國立中央師範學院畢業後,他沒有按部就班的去做一名中學教師,而選擇做了四年多的助教,後來又被教授推薦去了趙九章那裡做助手,從事災害預報的研究工作,好像到了現在,他的人生與衛星,並沒有任何關係甚至跟科研工作的聯繫也不大。

1952年錢驥正式入黨,一直做一些像辦公室主任這樣的政務性工作,直到一年後,錢驥才正式開始科研工作,而這時的錢驥已經36歲了。相較於和他一起從事科研工作的其他同事,他的起步較晚。

1958年4月,毛主席在黨的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倡議,隨後中國科學院以58年一號任務命名,成立了「581小組」,負責衛星的研製工作,組長錢學森,副組長趙九章,此時的錢驥是趙九章的業務秘書,雖然研製衛星的任務已經下達,但當時在國內從各個方面的條件來說都不具備,那個時候的趙九章、錢驥也很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錢驥很執著,說可以先退一步,搞火箭探空,要知道探空火箭是發射衛星的基礎,不能把衛星送到預定的軌道的話,那一切都無從談起,於是趙九章、錢驥一行人便去蘇聯學習考察,本想討教衛星研製成功的他們,卻被對方打起了太極,有一天蘇聯實在應對不過去,就把錢驥拉到一個院子裡,院子裡有一輛卡車,外面罩著一塊布,然後透開讓他看一看,說「這就是衛星」,之後不管你再問什麼,他們一概不回答。這次蘇聯之旅,大家敗興而歸,信心也變得不足,但是錢驥依然堅決的相信,我們中國一定能造出屬於自己的人造衛星,走捷徑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在錢驥等人的努力之下,一些條件開始逐漸具備。

1964年,當看到東方紅四號紅箭發射成功後,錢驥預感到發射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著手東方紅一號和中國衛星發展的制定工作。第二年,時任581小組的技術負責人錢驥,在綜合了解運載火箭的技術,環境模擬的等領域的進展後,

正式向國務院作出了關於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的報告,並一同上報了之前編寫的《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設想》,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當天晚上要見周總理,他棉衣的棉花都露了出來,來不及回家換,只好找人借一件。總理見到他還打趣說「你叫錢驥啊,這個搞衛星的也缺不了姓錢的呀,搞火箭的是錢學森,搞飛彈的是錢三強,搞衛星又來了個錢驥啊」。正是這次匯報奠定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正式立項的基礎,而這背後與錢驥的執著息息相關。

1968年,錢驥受到影響,從領導幹部一下子變成了普通員工,而此時的他,並沒有感到失意彷徨,反而展現出了更加閃耀的人格魅力,雖然這段時間他從工作中被迫解脫,卻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思考,他不知疲倦地從書中去汲取營養,用蠅頭小字寫了幾萬張文獻卡片,錢學森和常勇曾一起去看已經「靠邊站」的他,見面時他說話聲音很低,話也不多,交談一番後從抽屜裡拿出了一份「1966年衛星規劃手稿」給他們看,而這份手稿正是後來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衛星」三種方案的手稿。

1970年4月24日,隨著一聲巨響「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了,被請上天安門的有功人員,並沒有錢驥,當時的他坐在家裡小小的陽臺上,那掩飾不住幸福的目光,透過樓頂的樹梢,在天穹上搜索著那再熟悉不過的軌道。

1979年4月,錢驥被任命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並相繼擔任了中國宇航學會理事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在此期間他參與領導了返回式衛星等科學試驗衛星的研製工作,組織論證提出了「實踐二號」衛星的設計方案,確定該衛星是一顆空間物理探測,兼新技術試驗衛星,論證提出了加速發展返回式遙感衛星的重要建議,並力促返回式衛星資料,為國民經濟服務充分發揮科學試驗衛星的經濟效益。

1983年,噩耗忽至,錢驥患膽囊癌住進了醫院,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他任然掛念著他那魂牽夢縈的衛星事業,床頭堆滿了各種技術資料和刊物,每當有人來看他時,他總是詢問衛星研製和技術攻關進度之類的問題,但是他還是沒能熬過那一年,1983年8月18日,錢驥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66歲,回顧他的一生,低調與執著是對他人格魅力的最好概括,從東方紅一號,到後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從返回衛星到通信衛星中國空間技術沿著錢驥規劃的足跡穩步向前,他這一生把衛星事業當作生命,甘做一顆默默無聞的鋪路石,為祖國的未來艱苦奮鬥,鐵馬冰河,他用全部的熱愛和心血貢獻出了他隱秘而偉大的一生,踐行了一位航天工作者對祖國的承諾。

好啦!今天的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啦!那你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呢?那有沒有被他的經歷所折服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帶著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吧!

如果對您有幫忙

還請您轉發給身邊的朋友

一起高效率的學習、工作

相關焦點

  • 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我們不能忘了錢驥這個名字
    周總理在聽有關中國第一顆衛星初步方案的匯報時,得知匯報人姓錢後,風趣地說道:「原來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姓錢啊!我們的原子彈、飛彈、衛星都離不開『錢』啊!」沒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方案負責人也姓錢,或許是因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几人的名氣太大,讓人們逐漸遺忘了他這個姓錢的「兩彈一星元勳」。錢驥,江蘇金壇縣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賣掉了農民耐以生存的幾畝土地。求學期間,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刻苦學習,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中央書記處召集有關部門認真討論後,確定了受獎人員名單,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做出了《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 當天下午,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全部到會,出席大會的有科技人員的代表和各大單位的代表,共1萬餘人。
  •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辰星)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錢驥手寫的科研資料) 1957年10月4日(40歲),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一些條件開始逐漸具備,1964年,當看到東風四號火箭發射成功後,錢驥預感到,發射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著手東方紅一號,和中國衛星發展的制定工作,第二年,時任581小組技術負責人的錢膜,在綜合了解運載火箭技術,環境模擬等領域的進展後,正式向國務院作出了,關於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的報告,並一同上報了之前編寫的,《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設想》,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當天晚上要見周總理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兩彈一星值得銘記的時間:中國第一枚飛彈成功時間為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間為1970年4月24日。「兩彈一星」的歷史背景是處於我國一窮二白的時候,國內無論經濟還是技術的基礎都極為薄弱,並且國際形式嚴峻。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第一個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科學家發了言。由於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周光召,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貢獻。,知名飛彈專家,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周光召將勳章捐贈寧鄉一中
    」工程作出傑出貢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技界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攜帶代表他一生功績和榮譽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回到了家鄉寧鄉,並將其捐贈給寧鄉一中。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對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也十分關心,去年還為寧鄉一中九十華誕題詞。  周光召說,「兩彈一星」勳章是幾十萬人為了一個共同目標長期奮鬥而獲得的榮譽。獲得勳章的23個人只是這幾十萬人的代表,當年參加這一工作的同志現在都已過了退休年齡,有很多已去世。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人造衛星,1999年我國對23位在研製「兩彈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進行了表彰。「兩彈一星」這23位大牛也奠定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科技水平,可以說這23個大家為我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共和國和中國民族能夠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今天上午,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法晚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4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被授予或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記物理科學學院306-308聯合黨支部召開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報告以「兩彈一星」精神開始,分別從歷史進程、科技攻關、功勳科學家、中科院學科建設等角度全面講解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歷史經驗和地位。宣講員劉智穎講解「兩彈一星」精神  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同志在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表彰時,將「兩彈一星」精神總結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
  • 今天|9月18日,20年前,23位科技專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科技功臣授勳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右四23位「兩彈一星」功勳包括: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錢驥,姚桐斌,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于敏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2020年第34期內蒙古科普大講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活動時間10月19日下午15:30-17:00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活動主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
  • 是他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1999年9月18日,我國在人民大會堂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在23位獲獎人中,有一位叫史麗君的女士。 她是替自己的丈夫來領獎的,她滿臉熱淚感慨萬千。 因為她的丈夫去世整整十六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