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簡史系列
第一期:走進柏拉圖:了解「柏拉圖式」
第二期:一座高聳在數學界的金字塔—-拉格朗日
事業就是生命,甘當鋪路石。沒有目標,生活便失去意義,努力達成目標後,人的精神也隨著飽滿充沛。 錢驥
你好,睡了嗎?沒睡的話,那跟著小編一起來聽聽故事吧!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一位為祖國衛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就是「三錢」之中的錢驥,大家是否知道他呢?不知道的話沒關係的哦,那請點擊上方的音頻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聽聽他的故事吧!
[人物簡介]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理化系。曾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五十年代首先把電子技術應用於我國的地震記錄測量儀上。後參加人造衛生星的研製和組織工作。參加組織研製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生星和回收型衛星。1983年逝世。
[成就榮譽]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臺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東方紅一號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國人經常熟知的「三錢」包括錢三強、錢學森和錢驥,他們三人均參與了「兩彈一星」工作,被譽為中國科學界的「三錢」。因錢驥逝世較早,後人誤以為三錢為「錢三強、錢學森和錢偉長」,其實,錢偉長沒有參與「兩彈一星」計劃。希望大家謹記這位為了祖國國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兩彈一星」專家,「三錢」中的錢驥。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人們習慣稱它為五零一部,在五零一部的樓道裡有一排紀念牆,牆上展示著那些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的開創者們,他們之中有不少人走進了課本,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人,而其中有這麼一個人,好像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網上關於他的文章與報導也屈指可數,這個人就是錢驥。
1917年12月27日,錢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的一個清貧家庭,由於家庭困難,錢驥的求學之路便是十分的艱難,1930年8月13歲的錢驥考入了江蘇省立中學,遠親近鄰紛紛前來賀喜,可是錢驥卻滿臉愁苦,家裡一貧如洗根本交不起一學年的學雜費,家中還有弟弟妹妹要養活,父親不忍心耽誤兒子的前程,思前想後終於賣了幾畝地,來維持他的求學費用,後來錢驥回憶這段往事曾寫道:「在我讀中學階段,家中就常常以典賣土地來維持我的求學費用,家裡的人苦熬著,而讓我讀書的情形,當時我對他們的目的,雖年幼而認識不清楚,但卻促使著我讀書時非常努力」。錢驥在校期間銘記父親的告誡,一切以學業為主,整天埋讀於書海之中,上課時十分的認真聽老師講解,手不停的記錄,生怕錯過一個知識點,周末也從不去外面放鬆娛樂,只要圖書館一開門,他就鑽進圖書館學些物理數學知識,並且仔細的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也正是在此段時期的學習,使得他對現代的科技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他日後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再次因為家貧,成熟懂事的錢驥放棄了繼續讀好高中、讀好大學的機會,而是去了食宿全免的師範院校,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又立刻著手考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順利的通過了入學考試,1943年從國立中央師範學院畢業後,他沒有按部就班的去做一名中學教師,而選擇做了四年多的助教,後來又被教授推薦去了趙九章那裡做助手,從事災害預報的研究工作,好像到了現在,他的人生與衛星,並沒有任何關係甚至跟科研工作的聯繫也不大。
1952年錢驥正式入黨,一直做一些像辦公室主任這樣的政務性工作,直到一年後,錢驥才正式開始科研工作,而這時的錢驥已經36歲了。相較於和他一起從事科研工作的其他同事,他的起步較晚。
1958年4月,毛主席在黨的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倡議,隨後中國科學院以58年一號任務命名,成立了「581小組」,負責衛星的研製工作,組長錢學森,副組長趙九章,此時的錢驥是趙九章的業務秘書,雖然研製衛星的任務已經下達,但當時在國內從各個方面的條件來說都不具備,那個時候的趙九章、錢驥也很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錢驥很執著,說可以先退一步,搞火箭探空,要知道探空火箭是發射衛星的基礎,不能把衛星送到預定的軌道的話,那一切都無從談起,於是趙九章、錢驥一行人便去蘇聯學習考察,本想討教衛星研製成功的他們,卻被對方打起了太極,有一天蘇聯實在應對不過去,就把錢驥拉到一個院子裡,院子裡有一輛卡車,外面罩著一塊布,然後透開讓他看一看,說「這就是衛星」,之後不管你再問什麼,他們一概不回答。這次蘇聯之旅,大家敗興而歸,信心也變得不足,但是錢驥依然堅決的相信,我們中國一定能造出屬於自己的人造衛星,走捷徑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在錢驥等人的努力之下,一些條件開始逐漸具備。
1964年,當看到東方紅四號紅箭發射成功後,錢驥預感到發射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著手東方紅一號和中國衛星發展的制定工作。第二年,時任581小組的技術負責人錢驥,在綜合了解運載火箭的技術,環境模擬的等領域的進展後,
正式向國務院作出了關於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的報告,並一同上報了之前編寫的《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設想》,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當天晚上要見周總理,他棉衣的棉花都露了出來,來不及回家換,只好找人借一件。總理見到他還打趣說「你叫錢驥啊,這個搞衛星的也缺不了姓錢的呀,搞火箭的是錢學森,搞飛彈的是錢三強,搞衛星又來了個錢驥啊」。正是這次匯報奠定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正式立項的基礎,而這背後與錢驥的執著息息相關。
1968年,錢驥受到影響,從領導幹部一下子變成了普通員工,而此時的他,並沒有感到失意彷徨,反而展現出了更加閃耀的人格魅力,雖然這段時間他從工作中被迫解脫,卻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思考,他不知疲倦地從書中去汲取營養,用蠅頭小字寫了幾萬張文獻卡片,錢學森和常勇曾一起去看已經「靠邊站」的他,見面時他說話聲音很低,話也不多,交談一番後從抽屜裡拿出了一份「1966年衛星規劃手稿」給他們看,而這份手稿正是後來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衛星」三種方案的手稿。
1970年4月24日,隨著一聲巨響「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了,被請上天安門的有功人員,並沒有錢驥,當時的他坐在家裡小小的陽臺上,那掩飾不住幸福的目光,透過樓頂的樹梢,在天穹上搜索著那再熟悉不過的軌道。
1979年4月,錢驥被任命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並相繼擔任了中國宇航學會理事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在此期間他參與領導了返回式衛星等科學試驗衛星的研製工作,組織論證提出了「實踐二號」衛星的設計方案,確定該衛星是一顆空間物理探測,兼新技術試驗衛星,論證提出了加速發展返回式遙感衛星的重要建議,並力促返回式衛星資料,為國民經濟服務充分發揮科學試驗衛星的經濟效益。
1983年,噩耗忽至,錢驥患膽囊癌住進了醫院,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他任然掛念著他那魂牽夢縈的衛星事業,床頭堆滿了各種技術資料和刊物,每當有人來看他時,他總是詢問衛星研製和技術攻關進度之類的問題,但是他還是沒能熬過那一年,1983年8月18日,錢驥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66歲,回顧他的一生,低調與執著是對他人格魅力的最好概括,從東方紅一號,到後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從返回衛星到通信衛星中國空間技術沿著錢驥規劃的足跡穩步向前,他這一生把衛星事業當作生命,甘做一顆默默無聞的鋪路石,為祖國的未來艱苦奮鬥,鐵馬冰河,他用全部的熱愛和心血貢獻出了他隱秘而偉大的一生,踐行了一位航天工作者對祖國的承諾。
好啦!今天的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啦!那你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呢?那有沒有被他的經歷所折服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帶著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吧!
如果對您有幫忙
還請您轉發給身邊的朋友
一起高效率的學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