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2020-07-29 北船餘音音繞環


一些條件開始逐漸具備,1964年,當看到東風四號火箭發射成功後,錢驥預感到,發射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著手東方紅一號,和中國衛星發展的制定工作,第二年,時任581小組技術負責人的錢膜,在綜合了解運載火箭技術,環境模擬等領域的進展後,正式向國務院作出了,關於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的報告,並一同上報了之前編寫的,《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設想》,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當天晚上要見周總理,他棉衣的棉花都露出來了,來不及回家換。

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只好找別人借一件,總理見到他還打趣說,你叫錢驥啊,這個搞衛星的,也缺不了姓錢的了啊,搞火箭的是錢學森,搞飛彈是錢三強,搞衛星又來了個錢驥啊,正是這次匯報,奠定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正式立項的基礎,而這背後,與錢驥的執著息息相關,1968年,錢膜受到影響,從領導幹部一下子,變成了普通員工,而此時的他,並沒有感到失意彷徨,反而展現出了。

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更加閃耀的人格魅力,雖然這段時間,他從工作中被迫解脫,卻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思考,他不知疲倦的,從書中汲取營養,用蠅頭小字寫了,幾萬張文獻卡片,錢學森和常勇曾一起去看,已經「靠邊站』的他,見面時他說話聲音很低,話也不多,交談一番後從抽屜裡,拿出來了一份&39;,給他們看,而這份手稿,正是後來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衛星』三種方案的手稿。

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1970年4月24日,隨著一聲巨響,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了,被請上天安門的有功人員,並沒有錢驥,當時的他坐在家裡小小的陽臺上,那掩飾不住幸福的目光,透過樓前的樹梢,在天窩上搜索著,那再熟悉不過的軌道,1979年4月,錢驥被任命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並相繼擔任了中國宇航學會理事,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在此期間,他參與組織領導了,返回式衛星等,科學試驗衛星的研製工作,組織論證。

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實踐二號衛星的設計方案,確定該衛星是一顆空間物理探測,兼新技術試驗衛星,提出了加速發展,返回式遙感衛星的重要建議,併力促返回式衛星資料,為國民經濟服務,充分發揮科學,試驗衛星的經濟效益,1983年噩耗忽至,錢驥患膽囊癌住進了醫院,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他仍然掛念著,他那魂牽夢索的衛星事業,床頭堆滿了,各種技術資料和刊物,每當有人來看他時,他總是詢問衛星研製,和技術攻關進度之類的問題,他還是沒能熬過那一年。

守護中華的科學家錢驥


1983年8月18日,錢驥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66歲,回顧他的一生,低調與執著是,對他人格魅力的最好概括,從東方紅一號到後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從返回衛星到通信衛星,中國空間技術,沿著錢帆規劃的足跡穩步向前,他這一生,把衛星事業當作生命,甘做一顆默默無聞的鋪路石,為祖國的未來艱苦奮鬥,鐵馬冰河,他用全部的熱愛和心血,走出了他隱秘而偉大的一生,踐行了一位航天科研工作者,對祖國的承諾。


本文由北船餘音音繞環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簡史第三期——「兩彈一星」專家錢驥
    科學家簡史系列第一期:走進柏拉圖:了解「柏拉圖式」第二期:一座高聳在數學界的金字塔—-拉格朗日事業就是生命,甘當鋪路石。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一位為祖國衛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就是「三錢」之中的錢驥,大家是否知道他呢?不知道的話沒關係的哦,那請點擊上方的音頻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聽聽他的故事吧![人物簡介]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理化系。曾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
  • 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我們不能忘了錢驥這個名字
    錢驥,江蘇金壇縣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賣掉了農民耐以生存的幾畝土地。求學期間,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刻苦學習,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功夫不負有心人,錢驥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理化系。1943年,26歲的錢驥大學畢業,留校當助教,進修物理。
  •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老師讚賞道:「錢驥成績好,思想覺悟高,還可以組織學生運動,前途無量。」 趙九章和錢驥拒絕南遷,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研究所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資料,留在了大陸。新中國成立後,研究所併入中國科學院,錢驥保護儀器有功,受到表彰。 1952年(35歲),錢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錢驥加入空間科學衛星設計院,繼續協助趙九章研究空間科學。
  • 走近中華白海豚,齊心守護海精靈
    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不斷縮小,中華白海豚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多年來,廣東高度重視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工作,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9年10月,自建立以來,圍繞中華白海豚救護、資源監測、巡航監管、科研合作、科普宣教等開展了大量工作,有效地保護了白海豚物種和棲息地環境,在白海豚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社會公眾對中華白海豚保護的意識。
  • 7小時溫柔守護,中華白海豚重回大海,一起來了解它吧!
    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擱淺人們為什麼這麼溫柔地對待中華白海豚,不僅僅是因為中華白海豚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因為中華白海豚可愛,美麗的樣子。在我國近幾十年的調查資料顯示,中華白海豚主要集中生活在廣東珠江口、廈門九龍口還有廣西三娘灣,不過福建臺灣等地也都有分布。中華白海豚是屬於鯨類海豚科,是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的懷孕期比人類還長差不多要11個月才能生下海豚寶寶,生完之後還有1年的哺乳期,這時候海豚媽媽會寸步不離地守護著小海豚,生怕它們出現一點差錯,所以海豚寶寶的存活率相比較其他種類的水生動物要高很多。
  • 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
    其實,這是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的,巴斯德原話是:「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現在還是有很多隻知道上一句,不知道下一句。斷章取義,為自己的行為目的辯護。當初老一輩科學家不顧美國反對,毅然決然回到祖國效力,參與祖國的建設。
  • 一部棋魂日本動漫,卻守護著一塊起源於中華的文化瑰寶
    想想當年,小編我第一次接觸《棋魂》這部動漫還是在初二的時候,那時只是被它接近《中華小當家》的畫風所吸引的(當初一開始聽到棋魂這個名字時,還以為是部國產漫畫)。言歸正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一部關於圍棋的冷番動漫《棋魂》。
  • 保護「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
    當地民警與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迅速展開救援,頂著34℃高溫,在淤泥裡守護7小時,最終成功助其返回大海。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駝海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目前認為,全球駝海豚屬動物共包含4個物種,分別為大西洋駝海豚、印度洋駝海豚、印太駝海豚以及澳大利亞駝海豚,它們廣泛分布於東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水域。
  • 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北師大這個教學團隊不一般!
    每個漢字都是先賢智慧的結晶他們以敬畏之心挖掘古漢語的文化之美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近日,《中國教育報》報導了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學團隊的故事如今,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成了傳統文化當代社會的積極傳播者,他們利用多種傳播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廣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團隊承擔了文化部重點工程「中國文字博物館知識內容文本策劃」,創建了漢字字形信息資源共享與開發平臺,參與了中央文史研究館主持編纂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工作,並主持編寫了大型傳統文化叢書《學生國學叢書新編》。
  • 中華穿山甲在臨安出沒
    近日,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新一輪紅外相機數據採集過程中發現,保護區首次拍攝到野生中華穿山甲影像資料。這也是杭州市境內首次由紅外相機記錄到野生中華穿山甲的足跡。據悉,浙江省的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居國家公園和衢州開化也在近年發現過中華穿山甲的活動蹤跡。這次意外發現,也算是對杭州地區的自然環境是一種肯定。本次保護區內穿山甲的發現對於該物種的地理分布、棲息環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劉文嘉: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原標題: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編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習近平主席曾和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先生促膝長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在教師節前夕看望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時,他又強調,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在新中國建設的初期,那些為國防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一生的偉人都是中國最著名最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郭永懷、姚桐斌、錢驥,他們都是兩彈一星元勳,是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奮鬥了一生的人,都應該被我們永遠銘記,他們是最閃亮的星。
  • #穿山甲保護# 近期,「中華穿山甲保護地·湖南」組織……
    #穿山甲保護# 近期,「中華穿山甲保護地·湖南」組織…… 2017-11-09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中華白海豚你知道多少?
    中華白海豚在閩粵一帶被漁民尊稱為「媽祖魚」,1997年還被遴選為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在我國被記載的歷史雖然可以上溯很久,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和了解它們。不信?!那來挑戰一下我們的「 豚豚知識競賽 」,看看你能答對幾道題。中華白海豚的體長,是比你的身高長還是比你的身高短,還是差不多?
  • 誤入東江惠州段中華白海豚死亡
    記者昨晚獲悉,誤入東江惠州段的中華白海豚不幸死亡,已打撈上岸的中華白海豚屍體被運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接下來計劃製作成標本。昨日18時許,記者趕到東江潼湖段看到,該中華白海豚已經擱淺,據現場漁業專家檢查,證實其已死亡。
  • 北鬥星-守護中華大地導航之星
    2020年對中國航天來說,不平凡的一年,嫦娥奔月和北鬥全球組網成功,北鬥系統從1994年第一顆星,到今天的50顆星,走過風雨不斷的20年,完成了立國根本的大事,有了北鬥系統,我們國防有安全保障、我們航船、飛機有了永不熄滅的燈塔,太空中有了守護華夏復興的一雙明亮的眼睛,它是偉大的國之重器
  • 廣西北部灣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上升
    廣西欽州市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研究保護與生命教育中心18日披露,在北部灣海域生活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正在上升,截至2016年北部灣白海豚種群現有數量已增至約
  •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身許國的科學家們,歷史會記得
    這群隱姓埋名的科學家,才終於可以自豪的說一句,「我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我最愛的祖國」。九所的科學家胡思得給出了答案。「這些老科學家從舊社會走過來請記住「兩彈一星」,請銘記只寫名字: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