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2020年5月3日,一頭中華白海豚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烽火角附近一處海岸擱淺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當地民警與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迅速展開救援,頂著34℃高溫,在淤泥裡守護7小時,最終成功助其返回大海。
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駝海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目前認為,全球駝海豚屬動物共包含4個物種,分別為大西洋駝海豚、印度洋駝海豚、印太駝海豚以及澳大利亞駝海豚,它們廣泛分布於東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水域。其中,印太駝海豚因獨特的體色變化,以及模式標本首先發現於我國珠江口水域,由此得名「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非連續性地分布在從東印度洋、孟加拉灣及其他東南亞沿海一直到我國長江入海口的近岸淺水水域。由於缺乏研究,該物種在整個分布區域的確切種群數量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初步估計,其種群數量可能在13000頭左右,在我國水域大致為4000頭至6000頭。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中華白海豚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臺灣西海岸、廈門、珠江口、雷州灣和北部灣近岸海域,並認為受瓊州海峽天然深水屏障的潛在影響,海南島周邊海域可能沒有中華白海豚分布。2014年10月至12月,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在海南島西南海域執行了為期13天的海上考察,其間,有6天觀察到中華白海豚群體的身影,群體大小一般在10頭至40頭不等,包括幼體及其他不同年齡段的個體。這一發現將此前已知該物種在我國的地理分布範圍向南推進了近300公裡。
駝海豚屬動物作為近岸、淺水海域的旗艦物種,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價值。中華白海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整體被評估為易危,並沒有達到瀕危等級。如果對單個種群進行瀕危程度單獨評估,那麼有可能多數種群已經處於瀕危甚至是極度瀕危的等級。考慮到該物種在其分布範圍主要呈零星分布,種群與種群之間出現地理隔離,可能存在亞種甚至是種的分化。
近年來,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不斷增強和全球氣候變化日漸加劇的影響,我國南海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壞與退化,使得我國海域內包括中華白海豚在內的海洋哺乳動物處境岌岌可危。從影響因素來看,它們受到來自漁業誤捕、船隻碰撞、生境退化、環境汙染、食物短缺等多方面的生存威脅,大都面臨滅絕的風險。例如,隨著近海岸城市的發展,包括填海造地、採砂、海洋資源開採等大量沿海開發項目不斷上馬,沿海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威脅到中華白海豚等駝海豚的生存。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0年到20年間,我國海域內多個中華白海豚種群經歷了較大幅度的種群數量下降,個別種群的下降幅度近50%。
考慮到人們對於中華白海豚等駝海豚在西非、印度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分布缺乏了解,科學研究幾近空白,保護措施嚴重不足甚至沒有,因此,國際社會亟須群策群力,採取科學有效的行動阻止這類珍稀物種滅絕。其中,科學家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應儘快針對不同駝海豚物種、亞種及單個種群開展全面的研究和科學的評估,充分認識到各獨立種群的瀕危等級及致危因子;政府決策和管理部門應儘快採取行動,在中華白海豚等駝海豚的棲息地限制或減少漁業等人類活動,以保護其棲息地的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我國在南海等地區新發現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應當加強科學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儘快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行動計劃,包括規劃和建設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或海洋國家公園、減少相關海域人類活動等,切實加強我國南海北部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作者:李松海,系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