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英國探險家彼得·曼迪途徑我國珠江口水域時,看見一群或深灰或白中帶粉的身軀躍出水面,輕盈地拱出曼妙的弧線,輕輕地帶起晶瑩的水花,後來他在遊記中寫到:海豚百餘,牛奶色或淡紅色。當地漁民稱這種海豚為「盧亭」、「烏忌白忌」。在廣東俗語中「烏忌白忌」表示壞的預兆。而當時的人們並不會想到,在今天它們成為了香港回歸的吉祥物,並被稱為「海上大熊貓」「海上國寶」,而且還是唯一以「中華」命名的海洋豚類——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英文: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中文學名:印太駝海豚,又稱太平洋駝海豚、中華駝海豚、粉紅海豚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背鰭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動物,胎生哺乳,妊娠期為10~11個月,每胎產一仔。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鹹淡水魚類,以中小型魚類為主。
中華白海豚為近岸定居性動物,除非遭受自然變故,一般都棲息在同一海域。中華白海豚不喜歡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河口內灣,鹹淡水交界水域,因為這個區域淡水的注入改變了水體的鹽度,增加了魚類的豐富度,提高了中華白海豚補食的機會。目前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我國的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近海,已知有福建廈門種群、臺灣西部種群、珠江口—香港種群、廣西北部灣4個種群。
雖然名為「中華白海豚」,但它們的體色並不一直都是白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其一生的體色是豐富而多彩。「烏忌白忌」就很好的反應白海豚顏色的變化:剛出生的幼仔全身深灰色,到了幼年期的白海豚體色由深到淺灰色,此時稱為「烏忌」;少年期體表則出現大量白色或者灰色斑點,青年期時斑點數量開始減少,膚色變淺,身體灰白各半,為「白忌」;壯年期則全身粉紅色而且斑點明顯減少;到了老年期,體色以粉紅或是白色為主,可能會有少許灰色或者白色斑點。白海豚的體色和身上的斑點變化較慢,一般兩到三年之內變化不大。科研工作者就是根據白海豚個體的斑點、背鱗等自然特徵信息,對不同的地方種群進行照相識別,建立識別個體資料庫,進而對白海豚的社群結構、活動範圍及家域等進行深入的研究。
通過對我國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調查跟蹤發現:數量最多的種群發現於珠江口,現在約有2000頭;北部灣的中華白海豚,目前數量穩定在140頭左右,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60頭左右,臺灣海域70頭。
中華白海豚數量較上個世紀60年代減少了很多,並且今後還有減少的趨勢。以珠江口東部水域(即伶仃洋水域)中華白海豚群體為例,其衰退率為2.5%。白海豚種群大小從1997年的1088-1699頭到2005年731-1611頭、2010年597-1472頭、2015年858-957頭、2017年668-809頭。此外,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結構存在步入老齡化問題。
白海豚是近岸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某種程度上反應了這個地方近岸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近幾十年中華白海豚數量不斷下降因素除了白海豚自身的生理弱點(種群繁殖慢)外,更主要的是人為海洋開發活動導致。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雌性中白海豚9-1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雄性一般12-13歲達到性成熟。白海豚妊娠期一般為10~11個月,每胎只產一仔。出生後的白海豚幼崽第一年存活率只有20%左右。除此外,雌性白海豚產仔後,要再經過3年繁殖間隔期才能再次產仔。
棲息地不斷減少
白海豚喜歡在5-20m水深處、離岸500m以內的近岸水域生活,而這個區域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最集中的水域。涉海工程破壞了中華白海豚棲息地,造成它們家園面積不斷地縮小甚至被迫頻繁「搬家」。以廈門為例,廈門海域中華白海豚分布的現狀與歷史上的差別較大, 目前白海豚主要分布在廈門西側水域如雞嶼、鼓浪嶼附近水域和大磐水域。因圍墾等海洋和海岸開發, 縮小了中華白海豚的分布範圍和改變了生境。如杏林灣耐、馬鑾灣、同安灣頂的丙洲附近, 這些灣澳歷史上都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目前已經絕跡。
水質汙染
上個世紀由於工藝落後、環保意識不強,許多工業汙水、生活汙水沒有進行有效處理措施,便直接排放入各大江河海洋,導致水質惡化。珠江口從2003年起至2014年,已經連續12年成為廣東省劣四類「極差水質」最集中、面積最大的海域。富集作用使得重金屬在白海豚體內堆積,影響它們的免疫神經和生殖系統。通過對8隻死亡在廈門海域擱淺死亡的中華白海豚解剖發現:成體白海豚的肌肉中Cu、鋅(Zn)、Pb、Cd等微量元素超過魚體的6.8倍以上,而Hg超過86倍。肝中的6種重金屬含量,這些汙染物含量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不斷增加。
噪聲汙染
白海豚雖然擁有一雙烏黑髮亮的眼睛,但是視力不大好,在水中它們通過回聲系統向外發射聲波,通過聲波反射進行覓食、溝通、導航。白海豚生活水域每日過往的貨運、客運、漁業生產、施工等船隻不計其數。噪聲對白海豚感知環境、溝通覓食造成幹擾。甚至導致會迷失方向,被船隻的螺旋漿打傷甚至直接打死。
食物短缺
水質的惡化和過去長期酷漁濫捕,以及電、炸、毒魚等違法作業方式,破壞了白海豚棲息地的漁業資源。漁業資源的減少使得白海豚的食物日益短缺,同時各種漁網也增加了誤捕和纏繞的風險。
2018年5月8日首個以中華白海豚命名的宣傳日活動在珠江舉行,號召全社會關注中華白海豚,共同推進中華白海豚的保護行動,並規定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此外,廣東、福建現有7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但與陸地上的保護區相比執法難度較大且保護體系不完善,白海豚的保護道路任重道遠。
2011年香港水域一隻編號為CH34的中華白海豚在海上馱著它死掉的幼崽飄浮了7天,7天裡它一次次地把孩子託上水面,希望它能夠再次呼吸,直至它筋疲力盡。看著小海豚屍體隨波漂走,卻無能為力。為避免更多這樣悲劇的發生需要更多「海科」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別讓幾十年後再也看不見那白中帶粉的身軀躍出海面。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中華白海豚」
2.知乎問題「中華白海豚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它們的現狀如何?」相關回答
3.廈門中華白海豚的重金屬含量
4.廈門中華白海豚的分布和數量
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