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
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當國人聚集在收音機旁,聽到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樂曲時,內心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創舉。
在太空中奏響《東方紅》樂曲的裝置長什麼樣?近日,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中,觀眾可以在虛擬展廳中看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這是個金色的方形盒子,所以又可以稱它《東方紅》樂音盒。
1965年,中央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對於「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央提出了十二個字的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更詳細說來,即要用運載火箭將衛星精準送入軌道,要讓地面測控系統實現對衛星的成功測控,要能在地面用肉眼看到衛星,要能在地面用收音機聽到衛星發出的信號聲音。這十二個字說起來簡單,但要一一實現,不知這其中有多少難題要攻克。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成功完成了「聽得到」的任務。
搜尋史料,我們發現了這個樂音盒背後的一個名字——劉承熙。1966年8月的一天,32歲的劉承熙被領導叫去了辦公室。
劉承熙是江蘇無錫人,1956年從南京工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後來服務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502所)。領導讓他組織幾個人完成「東方紅一號」衛星在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的任務。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通過電子線路模擬樂器演奏《東方紅》樂曲,那麼選用什麼樣的樂器最合適呢?
劉承熙和同事們扎入了樂器的海洋,「若採用鋼琴聲,聲音雖渾厚深沉,但太複雜;若採用風琴,聲音雖優美,但不夠明亮;若採用長笛,聲音雖悠揚明快,但單調了些……」
在經過廣泛的調研,得到北京樂器研究所、上海國光口琴廠等單位的支持後,最終決定選用鋁板琴進行演奏,因為「鋁板琴的聲音,不僅清晰悅耳,而且實現起來線路簡單,可靠性強。」
劉承熙和同事們進行了上百次試驗,試驗中曾發生樂曲播放失真的情況,這是衛星上天后絕不允許發生的情況。
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他們進行了仔細檢查,終於查到了原因,原來是固封材料滲進了電阻。解決了這一問題後,才可以說是完成了任務。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研製成功的,工作條件用簡陋來形容並不為過。
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
研製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精密的計算,當時的科研人員使用的是手搖計算機,並不是電子計算機。展覽中展出了一件珍貴的藏品,是「兩彈一星」功勳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就是用這樣的手搖計算機進行計算和研製,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
鄧稼先
也正是用這樣的手搖計算機,計算出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
這件展品陳列在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航天人的精神史詩」。
在這場永不落幕的雲展覽推出之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公布——「天問一號」。
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七十年風雨兼程,中國航天事業逐步壯大,航天人在不同時代孕育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鬥精神、探月精神,這既是航天事業逐步壯大的動力,也是一份可以傳之久遠的精神遺產。
回顧歷史,是為了看見未來。偉大的事業在前方,新的精神在醞釀。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