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音樂上衛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0-09-05 妙手物語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

太空中奏響《東方紅》樂曲的裝置長什麼樣?

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當國人聚集在收音機旁,聽到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樂曲時,內心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創舉。

在太空中奏響《東方紅》樂曲的裝置長什麼樣?近日,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中,觀眾可以在虛擬展廳中看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這是個金色的方形盒子,所以又可以稱它《東方紅》樂音盒。

中央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1965年,中央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對於「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央提出了十二個字的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更詳細說來,即要用運載火箭將衛星精準送入軌道,要讓地面測控系統實現對衛星的成功測控,要能在地面用肉眼看到衛星,要能在地面用收音機聽到衛星發出的信號聲音。這十二個字說起來簡單,但要一一實現,不知這其中有多少難題要攻克。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成功完成了「聽得到」的任務。

劉承熙:樂音盒背後的一個名字

搜尋史料,我們發現了這個樂音盒背後的一個名字——劉承熙。1966年8月的一天,32歲的劉承熙被領導叫去了辦公室。

劉承熙是江蘇無錫人,1956年從南京工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後來服務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502所)。領導讓他組織幾個人完成「東方紅一號」衛星在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的任務。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通過電子線路模擬樂器演奏《東方紅》樂曲,那麼選用什麼樣的樂器最合適呢?

劉承熙和同事們扎入了樂器的海洋,「若採用鋼琴聲,聲音雖渾厚深沉,但太複雜;若採用風琴,聲音雖優美,但不夠明亮;若採用長笛,聲音雖悠揚明快,但單調了些……」

在經過廣泛的調研,得到北京樂器研究所、上海國光口琴廠等單位的支持後,最終決定選用鋁板琴進行演奏,因為「鋁板琴的聲音,不僅清晰悅耳,而且實現起來線路簡單,可靠性強。」

劉承熙和同事們進行了上百次試驗,試驗中曾發生樂曲播放失真的情況,這是衛星上天后絕不允許發生的情況。

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他們進行了仔細檢查,終於查到了原因,原來是固封材料滲進了電阻。解決了這一問題後,才可以說是完成了任務。

手搖計算機大顯身手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研製成功的,工作條件用簡陋來形容並不為過。


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

研製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精密的計算,當時的科研人員使用的是手搖計算機,並不是電子計算機。展覽中展出了一件珍貴的藏品,是「兩彈一星」功勳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就是用這樣的手搖計算機進行計算和研製,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

鄧稼先

也正是用這樣的手搖計算機,計算出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

航天人的精神史詩

這件展品陳列在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航天人的精神史詩」。

在這場永不落幕的雲展覽推出之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公布——「天問一號」。

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七十年風雨兼程,中國航天事業逐步壯大,航天人在不同時代孕育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鬥精神、探月精神,這既是航天事業逐步壯大的動力,也是一份可以傳之久遠的精神遺產。

回顧歷史,是為了看見未來。偉大的事業在前方,新的精神在醞釀。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獨家揭秘「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始末
    1970年4月24日,中國酒泉,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代表中國人飛向太空,實現了泱泱中華對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擊,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功開啟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時間會淡漠許多記憶,時間卻也會更加清晰某些歷史。
  • 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的前鋒故事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時 35 分,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騰空而起,現場所有的科研人員心潮澎湃,為我國首次探索宇宙奧秘成功而感到無比自豪。當收音機裡傳來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大夥都沸騰了,激動的心情無異於現場觀摩衛星發射一般,歡呼聲和著收音機裡傳出來的《東方紅》電子音樂響徹整個廠區的上空。他們歡呼, 不僅僅是因為見證「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更是因為他們作為前鋒人親身參與了「東方紅一號」發射項目的相關工作。
  • 揭「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十大數字奧秘(圖)
    根據紀錄片《堅守航天夢》,千龍網記者從10個鮮為人知的數字中,揭開中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背後艱辛的研製過程。  某種程度上說,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衛星越重,功能越多,所蘊含的技術要求相應更高。  不過,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東方紅一號一度被要求設計得更胖更重。
  • 「東方紅一號」衛星研發者:科研人員躲進紙箱觀察實驗
    這一天正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日子。  1970年4月24日,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從天際傳來,由此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而這高精尖的航天技術是如何在動蕩的歲月中萌芽、誕生?它的背後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 中國航天日|守護、測試……陝西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音樂在太空響起。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從此,中國人叩開了太空的大門。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
  • 袁隆平、二月河、莫言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中國大家》出版發行
    該書將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聆聽大家》欄目歷時數年採訪的幾十位文史、科學大家的精彩訪談編輯出版,以口述實錄的方式,首次披露了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3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二月河、莫言、葉嘉瑩、樊錦詩、歐陽自遠等大家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背後,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做出了怎樣的取捨?
  •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辰星)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錢驥非常緊張,額頭上都是汗珠。周總理一邊看報告一邊說:「姓錢很好嘛。我們高尖端科技,核彈飛彈衛星,那一樣都需要錢。」 錢驥頓時輕鬆下來::「是,是,我們國家需要錢的地方太多了,但願我能在航天設計上省些錢。」 這次匯報很成功,錢驥準備的方案得到許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稱就叫「東方紅一號」!
  • 50年前,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起「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來,這一天被設為「中國航天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拉開了中國在宇航各領域築基的序幕。
  • |東方紅一號衛星|人造地球衛星|航天|東方紅|火星
    大家關注火星上有沙塵暴,火星上的溫度變化到底怎麼樣,這次我們在火星車上配置了一個叫火星氣象測量儀,我們能測風、能測溫、能測氣壓,還能聽聽火星上的聲音到底什麼樣。今天,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整整50周年5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當「東方紅」的音樂在太空響起中國人便開啟了邁向深空探索的徵程
  •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
    國外無線電愛好者錄下的《東方紅》音樂 據人民日報報導,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在「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被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 《東方紅》誕生與傳唱背後的撲朔迷離
    「佳縣二李」在詞作者署名上的變遷共和國成立以來,《東方紅》在詞作者的署名上出現過傳奇性的變化:1949年至1950年只註明「陝北民歌」。1951年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陝北民歌選》中,收錄《東方紅》的前身《移民歌》的作者是李增正。
  • 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 獻禮建黨百年
    新華社電(記者史競男) 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12月26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奏響,並拉開巡演序幕。著名指揮家鄭健將執棒保利天歌交響樂團與北京音協合唱團,以交響樂、合唱、獨唱、重唱、詩歌朗誦等形式,為觀眾重現紅色經典。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歷史上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得圓滿成功,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興奮地說道。
  • 東方紅不只「一號」,「二號」也是顆有故事的星
    衛星界的「超級明星」東方紅一號大家都很熟了,家族「老二」東方紅二號你們又了解多少呢?今天邱小姐就給研究員們講講它的故事。家族的老大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一曲《東方紅》響徹宇宙。,卻因為三級火箭在發動機二次點火加速的時候推力消失,導致速度不足,而未能將衛星送上預定軌道。
  • 我們肉眼觀察到「東方紅一號」,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同時,還帶給中國人民兩個驚喜,一個是人們通過收音機,收聽到了歌曲《東方紅》響徹太空的聲音,另一個就是人們在地面上通過肉眼就能看到,在天空中的「東方紅一號」,那麼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 紀念中國航天日,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故事,發射50年依舊在飛行
    遍布全國的測控網開始陸續接收到火箭上的遙測信號,地面觀測站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監聽著衛星。通信線路中「跟蹤正常」「信號正常」的報告不斷,運載火箭運行的很順利……終於,監聽系統中傳來了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東方紅。星箭分離,我國衛星成功入軌。就此,中國正式達成「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
  • 一文讀懂「東方紅一號」的秘密:意義不僅是放歌 還能飛行數百年
    科技日報消息,1970年4月24日,中國把自己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了天,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身上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本報蠢萌蠢萌的小編圍繞「東方紅一號」提出了幾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探尋答案。「東方紅一號」是怎麼發射上去的?當然是用火箭發射的。不過,「東方紅一號」重173公斤,比蘇、美、法、日四國首發星質量的總重還多30公斤,這對運載火箭提出了很高要求。
  • 「東方紅」拖拉機的故事
    原標題:「東方紅」拖拉機的故事    >1958年7月20日,第一輛東方紅拖拉機開出廠房 一拖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上了1962年版第三套1元面值的人民幣。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 網易雲音樂上線「宇宙廣播臺」 活動 讓衛星帶著你的故事上太空
    在遙遠的太空中,有一顆衛星正在播出你深埋心底的柔軟故事,而周圍閃爍的星星,正是故事的最佳聆聽者。  這個聽起來非常硬核科幻的夢想,如今已經變成現實。  日前,網易雲音樂與馮侖旗下風馬牛傳媒達成合作,並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航天十二院」),共同發起「宇宙廣播臺」項目,邀請用戶通過網易雲音樂Mlog功能上傳語音,向宇宙說出自己的故事。據悉,這些語音將被傳送至「風馬牛二號·音樂衛星」,在距離地球500千米的太空中播出。這是網易雲音樂首度參與重量級航天跨界合作,也是中國航天十二院首度與網際網路品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