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起「東方紅」

2020-12-04 果殼網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來,這一天被設為「中國航天日」。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拉開了中國在宇航各領域築基的序幕。[1]

拋開173千克、72面體、20.009兆赫等乾巴巴的數據,這顆衛星背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人民日報1970年4月25日頭版,新華社圖

上得去 抓得住

聽得到 看得見

1965年10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即「651」會議)在北京召開,一連開了42天。用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潘厚任的話來說:「這是我開過的最長的一次會議。」

經反覆論證,會議將總要求概括為12個字: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上得去」用三級運載火箭實現了。「抓得住」指定位,採用了先進的都卜勒測軌技術。簡單來說,衛星靠近觀測點時,波長變短,頻率變高,反之相反。這樣,通過頻率變化就能確定其高度、速度和方位。

比較有意思的是後面兩個。對於「聽得到」,上級領導最初希望東方紅一號能直接播發能被全球普通收音機接收的音樂信號,於是潘厚任找來了各種類型的收音機並測試靈敏度,反推需要的發射功率有多大。經計算,如果要裝上這樣的發射機,衛星重量將超過1噸,以當時火箭運載力來看顯然不可能。

於是後來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東方紅一號的音樂先由自帶的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產生並發送到衛星地面站,衛星地面站採集信號後轉錄成磁帶,用專機運到北京,再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世界播發

方紅一號樂音裝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至於「看得見」,經計算,東方紅一號的亮度將相當於5-8等星,肉眼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除非另加一個「觀測裙」。據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回憶:

「後來就又想個辦法,衛星上天的時候,衛星在前面飛,三級火箭在後面飛,在三級火箭外面套個套子,是個球形的氣套。上天以後,衛星彈出去了,這個氣套一充氣變成個大氣球,這個大氣球直徑4米,外面再把它鍍亮了。請搞天文的同志再算一下,說肯定能看見了。前頭那個衛星不太容易看見,那它倆挨排飛,你會先看見後面氣球,你就接著再往前看,就看見前面的衛星了。

觀測裙試驗照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就是用這麼「土」的辦法,科技工作者們硬生生讓中國人在晚上看到了衛星。

1970年 4月 25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了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喜訊,並大幅刊載其飛經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時間。幾點幾分過天津,幾點幾分過廣州,幾點幾分過上海……

於是在那段時間,中國各地的群眾都按照時間表走上街頭,在春末夏初的夜晚伸長脖子,尋找那顆移動著、閃爍著的小星星。

中國各地的群眾都按照時間表走上街頭,在春末夏初的夜晚伸長脖子,尋找那顆移動著、閃爍著的小星星|新聞紀錄片《宇宙高歌東方紅》

《東方紅》

模擬鋁板琴的電子音樂

另外,關於這曲《東方紅》,網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即它是用編鐘演奏的。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不對。

網上所說的編鐘,大多是指1957年河南長臺關楚墓出土的13枚編鐘(也有說是用1978年才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的,就更扯了)。這套編鐘出土時狀態極佳,沒過多久,科技工作者即以此試奏了《東方紅》並通過廣播全國播放。又由於編鐘音色自帶恢弘大氣,後來北京站等許多車站或學校也用了這版音樂報時。於是,「編鐘版」成了《東方紅》一個深入人心的版本。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看這套編鐘|國家博物館

但是,這13枚編鐘是敲不出「7」音的,早在1959年即有學者質疑此版《東方紅》裡的「7」是否用了其他樂器。對於東方紅一號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來說,用這樣一套不符合現代音律的樂器演奏,顯然要冒著極大風險。據他回憶:

「北京火車站的鐘聲雄壯渾厚,我首先想到的是模仿它(即編鐘版《東方紅》),但是線路很複雜,結果沒有採用。後來在北京樂器研究所和上海國光口琴廠的協助下,選中了鋁板琴的琴聲。用線路來模擬鋁板琴奏出的《東方紅》樂曲,不僅聲音清晰悅耳,而且線路簡單,可靠性高。」

鋁板琴|Wikipedia

鋁板琴是一種和木琴構造類似的打擊樂器。也就是說,東方紅一號播送的其實是模擬鋁板琴音色的電子音樂,即循環播放的《東方紅》前8小節。這段音樂和編鐘音色很不一樣,具有濃濃的MIDI感。當時這樣是因為條件所限,但現在來聽的話,反而別有一種「跟宇宙對話」的侘寂之美。

整整50年過去,東方紅一號仍在原來的軌道上遙望當年創造出它的中國人。目前中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它並不孤單。

老一輩航天人逐漸交出接力棒,但他們的浪漫永不坍縮。那些「聽得到」的浪漫,「看得見」的浪漫,伴隨著五十年前從衛星上擴散出的《東方紅》聲波,在茫茫宇宙中微小,而又磅礴。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東方紅一號」衛星(新中國的「第一」)[N].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10/03/nw.D110000renmrb_20191003_3-06.htm

作者:吳二棒

編輯:Luna、Judy

一個AI

東方紅,太陽升......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相關焦點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中國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將《東方紅》的樂曲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我們今天給讀者帶來的中國郵政官方珍藏版郵冊,內含完整大版、首日封 1 枚、極限片 1 枚,收藏價值極佳!點擊文章末尾的「閱讀原文」,即可訂購!
  • 星光耀紅東方——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瀋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飛天記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搭載著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史迎來又一個裡程碑,而這也是中國航天日的由來。今天,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重溫東方紅一號研製升空的歷史,回顧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銘記和弘揚歷久彌新的航天精神。——編者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 50年前被忽視的一項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今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50在半世紀前的這一天,中國正式宣告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回首過去,我們可以注意到很多歷史的細節之處——50年前,中國就已非常重視大眾的科普工作。關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種種專業知識,全面地向普通老百姓甚至少年兒童們傳播,利用衛星發射有效提升了國民的科學素養。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繼《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後,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再次撰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向世人展示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零起步到最終飛天的感人歷史畫卷。    張勁夫回憶,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只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還在運行
    現目前,人類探索太空最常規的手段就是發射人造衛星。在上世紀的美蘇冷戰期間,蘇聯因為太空競賽向太空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是極為龐大的,就連我國也開始了探索太空的步伐。而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眾所周知的東方紅一號。
  • 新中國成就檔案: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上圖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下圖,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資料照片)。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
  • 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只有20天壽命,如今在運行中?
    經過無數的科學家們的辛苦付出,中國的科技有了起色,並且發展十分迅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科學研究範圍越來越大,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先後對太空進行試探性、摸索性的研究。而想要對太空進行探索,一個關鍵的設備就是衛星。為此,中國對人造衛星進行了漫長而又艱苦的挑戰,終于于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意味著我們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飛天夢終於從「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的傳說變成了現實。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而且將長期運行下去。那麼為什麼早已沒有了燃料(電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還能一直繞著地球運行呢?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 還記得祖國的第一顆衛星嗎?將中國拉回聯合國,在太空播放東方紅
    01-太空競賽 1957年10月4日,在距離莫斯科2000公裡之外的哈薩克丘拉坦荒漠,蘇聯拜科努爾基地發射場上,一顆人造衛星悄然升上了太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出現宣告了人類航天時代的來臨。
  • 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啥樣?這個展覽有答案
    今天上午,「禮讚共和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正式開幕。從中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世界首顆連通地球與月背通訊的中繼衛星「鵲橋」;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到「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復興號」高鐵到中國芯「龍芯」……43件(套)展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史詩中,科技創新這一盪氣迴腸的篇章。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
    但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已經實現了自己夢想,而且還有幾位太空人真正到過太空,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開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1957年蘇聯製造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順利進入太空,這是人類在航天技術上的裡程碑。十三年之後,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近進入太空。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長徵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感慨地說,這使中國一舉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出生便站到了一個高起點上,衛星總重173公斤,超過了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重量之和。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只有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運行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說起來,東方紅一號的設計壽命只有20天。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何失去動力50年卻依然在軌運行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了太空競賽,打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篇章,從那時起到現在無數個人造衛星被發射到太空中去。而如今,人造衛星已經不再是是國家之間秀肌肉的工具,而是有了更加實用的多種用途,在地球軌道上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 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行
    當人類研製出第一顆人造衛星,並成功發射以後,我們終於知道了地球原本的模樣,也知道了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只是一顆非常渺小的星球。 在其他國家紛紛研製出人造衛星以後,我國也在不斷建設自己的航天事業,最終在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成功研製出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而這顆人造衛星的設計壽命明明僅只有20天,可為何
  • 一個明星的誕生|紀念「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並成功地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跨入航天時代。,在北京召開了歷時42天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代號651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