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被忽視的一項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2020-12-02 騰訊網

今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50周年紀念日。在半世紀前的這一天,中國正式宣告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回首過去,我們可以注意到很多歷史的細節之處——50年前,中國就已非常重視大眾的科普工作。關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種種專業知識,全面地向普通老百姓甚至少年兒童們傳播,利用衛星發射有效提升了國民的科學素養。

這裡我們談到的科普資料,就是著名的《十萬個為什麼》1970年版(第三版)。這套科普叢書的第六冊(航天類)在1971年出版時,「東方紅一號」發射上天已經一年了,書中記錄的很多資料都是珍貴的歷史回憶,體現了不少時代特徵。

關於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1971年版《十萬個為什麼》一口氣編寫了20多條「為什麼」的問題,從「東方紅一號」的運行原理、發射方式、研究目的乃至於如何在地面進行觀測,都進行了通俗而專業的解讀,知識量堪稱豐富全面。

在這裡,筆者將其中的一些知識點做個簡明的介紹,幾乎所有內容現在也不過時:

《為什麼說我國人造衛星上天,標誌著科學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次日,新華社發布新聞公報,公開衛星數據: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四百三十九公裡,最遠點二千三百八十四公裡,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六十八點五度,繞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鐘。衛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零.零零九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這篇是有關「東方紅一號」的第一個「為什麼」,向公眾講解了發射人造衛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要把人造衛星送上幾百公裡乃至幾萬公裡的高空,必須要有強大的火箭發動機,以及優良的高能燃料作為推進劑;由於火箭的噴氣速度很高,火箭的外殼及發動機的噴口都需要特殊材料製造;為了精確地設計衛星的軌道,必須由許多學科(如天體力學、數學、計算技術等)緊密配合;而要使衛星準確進入預定的軌道,就必須嚴格控制火箭的運行方向和速度,這需要高精度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及高精度的測速、定位系統等。……

因此,要做到這一切,就要有高度發達的冶金工業、電子工業、精密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儀表工業……,以及先進的天文學、氣象學、數學等。」(節選)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一篇哲學意義上的科普,放到今天也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它告訴我們,國家的富強進步,取決於完整的科學體系進步,而不能單純只靠某一項技術,用當前流行的詞彙形容就是「科技樹」。

這篇科普文章也有體現了很好的價值觀,它用最直接的證據表明:人類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顆衛星的上天,都不能只靠一兩個英雄人物,必須依賴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

《為什麼世界各地都能收聽到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

「東方紅,太陽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載著紅色電波,把這時代的最強音播送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都能很容易收聽到歌聲,例如英國的一個鄉村小學的小學生也收聽到了這支雄壯的樂曲。

這篇問題,是一篇非常貼近老百姓關注點的科普文章。至今很多人可能都想知道,50年前的一顆古老衛星為何有能力將歌曲播送到全世界?這篇文章就做了非常專業而通俗的解讀——

「一是我國衛星發射天線電波的功率相當大;二是由於用20.009兆周(兆赫)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的緣故。一般電臺的廣播採用的是都是中波,就是常遇到的自500千周(千赫)到1500千周這一段頻率。中波是靠地面傳播到,容易受到障礙而傳送不遠,同時因為發射天線的長度與頻率高低成反比,頻率越低天線就要越長,這樣電臺設備就很龐大,顯然在衛星上是不適合的。當無線電波頻率大於這個範圍,而漸漸升高到達短波段時(一般指3兆周-30兆周),無線電波損耗就很小,而能夠穿過稠密低空大氣層,到達電離層(距地約50公裡),由於電離層有反射或折射短波的作用,短波被反射或折射回地面,這樣電波就能在地球表面和電離層之間來回反射而傳送到遠處。……

人們發現,電離層有反射短波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頻率的短波,卻能穿過電離層。科學工作者用大量不同頻率的短波進行科學實驗,研究電離層的性質,發現有一些特殊頻率的短波,電離層對它網開一面,頗加照顧,衛星用它來傳播通訊所受反射極少,就像光線能穿過窗口照進屋子裡一樣。這幾個頻率也就稱之為「窗口」頻率。20.009兆周正是這種窗口頻率的一個。……

這顆科學實驗人造衛星,用了20.009兆周和19.995兆周兩個頻率來發回信號和進行聯絡,一個衛星使用兩個頻率,當然它的結構更要複雜和精密。」(節選)

這篇文章相當專業,在50年前就用這種淺顯的文字,將「窗口頻率」這個概念教會了幾億中國人。在1970年代初期,幾乎每個識字的中國人,都會對「宇宙速度」、「火箭燃料」、「窗口頻率」等專業詞彙說上幾句。可以說,「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不僅是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同時也藉機提升了中國人的整體科學素養。

類似的文章,還有《人造衛星為什麼要發遙測訊號》》、《為什麼我國第二顆人造衛星的遠、近地點同第一顆相比,差得比較多,而運行周期只差8分鐘?》、《為什麼天文臺要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跡拍攝出斷口?》、《為什麼第二三級火箭不需要定向舵》等等問題。這些解讀文章的專業度,放在今天都是不可小視的,然而這些都是給1970年代廣大老百姓看的!50年前的中國這種科普工作的廣度、力度和精神,至今都非常令人神往。

《為什麼在不同時間裡,人造衛星是從不同方向飛來的?》

「東方紅一號」升空後,在全中國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觀星熱」,而且官方報紙還會提前做出預報,方便大家觀測。

在1970年4月29日傍晚,「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首次飛經北京、上海等地上空。當天夜幕剛剛降臨,人們就紛紛聚集在廣場、田野、街道上,仰望等待著……突然,有人喊道「來了」,大家不約而同地朝預報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個亮點飛快地穿越夜空。「萬歲」的歡呼聲迅速響遍了大地。

針對觀測衛星的問題,《十萬個為什麼》也編寫了好幾條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包括《為什麼有時候看到人造衛星後面有一個亮點跟著?》、《為什麼人造衛星在空中的飛行速度有快有慢?》、《為什麼一般只能在黎明和黃昏看到人造衛星?》等,還有《為什麼在不同時間裡,人造衛星是從不同方向飛來的?》——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后,我們有時看到它從西北向東南飛過,而有時它又從西南向東北飛過。報紙上刊登人造衛星觀察的預報時,各地看到衛星的飛經方向也不同。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衛星在圍繞地球運行時,由南半球穿過赤道飛往北半球,這一段軌道,我們稱為「升段」;然後又從北半球穿過赤道飛往南半球,這一段軌道,我們稱為「降段」……衛星就是這樣連續不斷地繞地球運行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繞地球一周需要114分鐘(也就是說衛星運行周期是114分鐘)。由於地球每天自傳一周,因此我國每天總有兩次最接近衛星軌道,一次在升段,一次在降段。我國第一顆衛星處在升段時,飛行方向由西南向東北,例如,先經過昆明、重慶上空,再經過西安、北京,最後從東北上空飛離我國;當衛星處在降段時,它從西北向東南飛行,例如,經過北京、天津、青島,飛過上海而離開我國。自然,各地每次觀測到的衛星飛行方向是不同的。」(引用)

《十萬個為什麼》是最早在1960年代編寫的少兒科普讀物,至今已經發行了六版以上,累計發行一億冊。其中,1970年版是第三版,這套書是各版本裡最有特色的。由於時代的特殊原因,1970年版將少兒讀物重新定位為「工農兵讀物」,覆蓋面一下擴大到了幾乎全年齡段。此舉恰恰符合當時中國科普工作的需要——學習科學知識的願望,並不僅限於少年兒童。不少中國青年甚至成年人,也是靠《十萬個為什麼》激發了對動植物、微生物、航天、航空、電子、機械、數學、化學、物理等等細分學科的愛好。

在各版本《十萬個為什麼》裡,1970年版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大的,因為讀者用戶覆蓋面是最廣泛的。據估計,1970年版在歷史上發行了近四千萬冊,考慮到圖書館和借閱的因素,幾乎半數中國人都閱讀過部分內容。

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科學素養的持續提高,與國家半個多世紀的科學普及工作是分不開的。《十萬個為什麼》以及其他大量科普讀物,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講,科普的巨大意義甚至不亞於衛星上天。(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今年的4月24日,是「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50年前,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起「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來,這一天被設為「中國航天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拉開了中國在宇航各領域築基的序幕。
  • 《東方紅》音樂上衛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當國人聚集在收音機旁,聽到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樂曲時,內心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創舉。近日,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中,觀眾可以在虛擬展廳中看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這是個金色的方形盒子,所以又可以稱它《東方紅》樂音盒。中央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1965年,中央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 我國又一衛星發射成功!和50年前「東方紅一號」有淵源
    可以說,中國的衛星事業,在60年前就已經開始打基礎了。中國衛星事業在探索中前進在1958年,中國科學院將發射人造衛星列為當年重點任務後,有人曾提出類似於「大躍進」一樣不切實際的目標,大幹快上,在1959年國慶節就把第一顆國產人造衛星送上天。
  • 一個明星的誕生|紀念「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是世界第三個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運載火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譜系,最大運載能力躋身世界前三位;各類衛星已經形成完整的系列,研製出各類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實驗衛星;航天發射數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截止2019年12月,太空飛行器發射數量540餘顆,居世界第三位;截止2019年10月,軌衛星數量319顆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 【中國衛星飛太空,普天響徹東方紅;祝祖國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上世紀1970年4月24日,即50年前的今天,我們偉大祖國航空航天科學家和科研團隊,靠自主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創新,科研攻關,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啟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空間的關鍵一步。衛星發射成功那時刻,在全中國的每一塊土地上,人們喜笑顏開,互相祝福慶賀。
  • 探星河奧秘 中國航天2020科普互動展開幕
    9月12日,由龍湖商業和中國航天·神舟傳媒聯合舉辦的「星河遊記——中國航天2020科普互動展」在龍湖北京長楹天街開幕。展覽將眾多與航天有關的「內容」融於一爐,意在普及航天知識,弘揚航天精神。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與創新的生動縮影。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
  •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2020中國航天日主題 旨在紀念東方紅一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航天時代。探索浩瀚的宇宙,不懈追求航天夢想,至今,中國航天事業已取得多項成就。為了紀念中國的航天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 東方紅1號在太空飛了50年,它會在什麼時候掉下來?答案讓人難以置信
    東方紅1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也是中國人民聰明勤勞的集中體現,因為東方紅1號衛星完全是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建造和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我國航天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也正是從那一時刻開始,中國吹響了進軍太空的號角,此後的40多年裡面,我國相繼實現了載人航天、太空行走、月球探索、建設空間站、火星探測等工程,讓中國一躍成為繼美國
  • 紀念中國航天日,揭秘東方紅一號背後故事,發射50年依舊在飛行
    半個世紀前,1970年4月24日的晚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口令下達。遍布全國的測控網開始陸續接收到火箭上的遙測信號,地面觀測站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監聽著衛星。通信線路中「跟蹤正常」「信號正常」的報告不斷,運載火箭運行的很順利……終於,監聽系統中傳來了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東方紅。星箭分離,我國衛星成功入軌。
  • 與中國航天「零距離」——走進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
    ,科技感十足的展覽,讓人與中國航天「零距離」接觸。18日,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上,參觀者在飛船返回艙展示區觀看、拍攝。記者 王毅 攝科普,了解中國航天成就走進展館大門,迎面的是成就展區,大屏幕上播放著中國航天載入歷史的光榮瞬間,展廳正中間擺放著「東方紅一號」衛星1∶1模型。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徵程。
  • 設計壽命20天,「東方紅一號」衛星還能運行幾百年?西瓜視頻解析
    中國發射的首顆衛星,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方紅1號」。這顆衛星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升空到現在2020年,依然還在地球軌道上運行,期間已經超過50年時間了,而且據專家介紹,「東方紅1號」還將在軌道上至少運行100年。
  • |東方紅一號衛星|人造地球衛星|航天|東方紅|火星
    今天,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整整50周年5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當「東方紅」的音樂在太空響起中國人便開啟了邁向深空探索的徵程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我國用「長徵一號」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近地點439公裡,遠地點2384公裡軌道上,比美蘇發射衛星的軌道都要高,並且一直到今天還在軌道上飛行。歷史永遠記住了這一天!50年過去了還有人認識它嗎?來聽聽路人對「東方紅一號」的看法吧!
  •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走進知乎與網友互動
    首次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實名與網友互動,王亞平代表中國航天員,在知乎發出了首個提問——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5個中國航天日,一說起東方紅,你們會想到什麼呢?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 與中國航天「零距離」——走進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
    ,科技感十足的展覽,讓人與中國航天「零距離」接觸。記者 王毅 攝科普,了解中國航天成就走進展館大門,迎面的是成就展區,大屏幕上播放著中國航天載入歷史的光榮瞬間,展廳正中間擺放著「東方紅一號」衛星1∶1模型。
  • 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與錢學森等一起搞研究,無名卻偉大
    祖國不會忘記在1970年,他帶領團隊研究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升空,那是4月24日,那也是開創了中國航天史新紀元的一天。很多人可能不認識他,但歷史會銘記!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他被追封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就是被譽為「中國動力氣象學創始人」和「中國衛星之父」的趙九章,他的成就影響了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