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軼君 龔唯
2020-04-24 19:09 來源:澎湃新聞
國外無線電愛好者錄下的《東方紅》音樂
據人民日報報導,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在「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被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今年的4月24日,是「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50年過去,「東方紅1號」仍在空間軌道上飛行目前「東方紅1號」的空間軌道,圖片來源:Heavens-Above.com
50年前的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東方紅一號」除了裝有試驗儀器外,還可以以20.009兆赫的頻率發射《東方紅》音樂;這段音樂,可能是所有國人對「東方紅1號」最為深刻的記憶。
在運行28天後(設計壽命為20天),「東方紅1號」的電池耗盡,於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東方紅》樂曲停止播放,衛星結束了其工作壽命。
50年過去,目前「東方紅1號」仍然在空間軌道上「久飛不墜」。
據Heaven-Above.com數據,目前「東方紅一號」的軌道,是一個近地點為431公裡,遠地點為2032公裡的橢圓軌道。
雖然許多繞地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在降落到一個高度後,在各種阻力和太陽活動作用下,機械能逐漸減少,飛行軌道高度逐漸降低。進入稠密大氣層後,在氣動熱、力、減速過載等綜合作用下,太空飛行器會劇烈破壞解體。但由於「東方紅1號」所在的軌道高度很高,地球大氣非常稀薄,「東方紅一號」在此運行幾乎不受阻力作用,軌道衰減很慢。
據微博名為「中國科普博覽」的微博所述,「東方紅一號」如果不發生撞擊,再飛幾百年也沒問題,但它也不會飛離地球,因為沒有動力,它的軌道只會在大氣微小的阻力下慢慢下降。
50年以來,中國共發射400多顆人造衛星從「東方紅1號」發射至今的五十年來,中國把多少顆衛星發射上了天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通過國際衛星標識符(COSPAR ID)查找公開數據源後逐一統計,除去載人太空飛行器、載人太空試驗平臺、繞月探測器等其他太空飛行器不計;截至4月24日,包括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發射的衛星,50年來中國共發射過480顆衛星。
根據Space-Track的數據來看,近十年來,我國每年發射升空的衛星數量都超過10顆,2018年我國衛星發射數量到達歷年最高峰;2019年,該數量有顯著下降。
而據UCS Satellite Database統計,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國一共有323顆衛星仍然正常地在太空上運作;這個數量目前僅少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多於俄羅斯、日本、英國、印度等國。
就這些正常運作衛星發射時間上來看,即使每年我國衛星升空數量有增加趨勢,但該數量仍遠少於美國。
目前,中國在軌衛星都有怎樣用途?按照UCS Satellites Database對衛星用途的分類,現今,我國仍然在運作的323顆衛星,可被分為
地球觀測衛星、科學探測/技術試驗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空間試驗衛星等幾個種類。其中地球觀測衛星的數量,佔到正在運作衛星數量的近半。
這些地球觀測衛星中,又有不同細分種類的衛星,如對地觀測、遙感的「高分」系列衛星、觀測氣象的「風雲」系列衛星等。據新華社報導,目前,中國已獨立自主發展了多種應用衛星,並在多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北鬥」導航衛星已具備在亞太地區提供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務能力,「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從百公裡級提高到千公裡級,從技術上驗證了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如今,中國不乏讓全世界關注的「明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東方紅1號、中國航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