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是否裝自毀系統周總理不能拍板毛主席批示不裝

2020-08-11 曉敏姐姐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祝你們生活幸福,工作順利!

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展出的遺物中,有兩盤特殊的錄音膠帶。那是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后,毛澤東收到的衛星發出的一盤《東方紅》樂曲和遙測信號、一盤衛星飛經首都北京上空時直接收錄未加剪接的錄音膠帶。在紀念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上天50周年日子裡,梳理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回顧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我們分明感到:毛澤東的這份珍藏,是對東方紅衛星的情感寄託,更是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有力物證。正是毛澤東的直接決策和領導,才有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並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日後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毛澤東作出發展衛星的決策,開啟了中國人的飛天序幕

1957年10月4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由蘇聯發射升空,震撼了整個世界。對蘇聯人造衛星的上天這件大事,普通民眾感受到的是一種震撼,科學家們從科學技術角度評價它的價值,而戰略家思考的則是政治上和戰略的對策。毛澤東在蘇聯衛星上天的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內,便作出發展中國衛星事業的決策,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戰略家的膽識和胸懷。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參加十月革命勝利四十周年慶祝活動,抵達莫斯科機場後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盛讚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就。毛澤東認為:「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人類進一步徵服自然界的新紀元從此開始了。」 「新紀元」指能夠開闢人類歷史新時代的重大成果,人造衛星當之無愧!在人造衛星上天不久做出如此重要論斷,突出闡發人造衛星在人類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令人耳目一新。毛澤東到達莫斯科第二天的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一顆載有名叫萊依卡小狗的「衛星」2號,給蘇聯的慶祝活動無疑又增添了喜慶氣氛,也使毛澤東產生更多的聯想。在11月6日召開的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說:「全世界公認:蘇聯兩次發射人造衛星的成就,開闢了人類徵服自然界的新紀元。」11月18日,毛澤東在六十四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又進一步指出:「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以後,就在最重要的科學技術部門方面也佔了壓倒的優勢。」在莫斯科期間,在幾次重要會議上,在接見中國留學生時,在同外國領導人會面時,毛澤東大談特談蘇聯衛星成就,並把衛星上天作為重大事件之一,來論證他的著名論斷:現在是「東風壓倒西風」!毛澤東的高論,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

◆1957年11月6日,毛澤東在莫斯科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會上講話。

1958年5月15日,蘇聯第三顆人造衛星又上天,恰逢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進行之際。這對處在建設社會主義高潮中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也許是外界信息激勵,也許是心中醞釀多時,5月17日,毛澤東在大會上提出發展中國的人造衛星問題,說:「蘇聯第三顆衛星上天,這是好事。」 「蘇聯衛星上天,我們想不想搞個把兩個衛星,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毛澤東的指示,後來被概括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成為中國人向太空進軍的戰鬥號角,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奮鬥目標。毛澤東講話不久,在主管尖端事業的聶榮臻副總理的組織指揮下,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五院紛紛行動起來。中國科學院開始了「581」任務,意在1958年的頭號任務,成立了「581」設計小組,由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和衛一清任副組長,並成立了「581」設計院,規劃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計劃。中央政治局批准了研製計劃,並撥付2億元專款支持這一任務。由此,開始了中國航天的光榮與夢想之路。

◆1958年10月27日,毛澤東主席參觀在北京中關村舉辦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躍進成果展覽(前右左分別為時任院長郭沫若和黨組書記張勁夫)。

1958年10月,中國科學院為向中央和各有關部門匯報工作,舉辦了自然科學躍進成果展覽會。在五個普通館外,還設置了一個有關國防尖端技術的保密館。10月27日,毛澤東由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副院長張勁夫、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陪同來到展會現場,先上三樓看尖端技術,包括運載火箭模型、人造衛星設計藍圖、高空探測儀器模型以及耐高溫合金、高能燃料、特殊化學材料、超純金屬、紅外技術等方面的十幾個項目,計一小時餘。據當時擔任接待講解任務的漆宗英回憶:「毛澤東到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展覽室參觀時,由錢學森同志講解,毛主席認真地傾聽著。在參觀過程中,毛主席對一些他關注的探測儀,如測高空大氣、溫度、風速的儀器和跟蹤系統(當時都是模型),不時提問。當聽說大部分儀器都是根據一些線索自己搞出來的時候,主席高興地點頭笑了。」參觀時,毛澤東對錢學森說:「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這次參觀活動,表達了中國高層對包括航天在內的尖端事業的關懷,給初創時期的航天人以巨大鼓舞。

毛澤東的戰略決策,開啟了中國人的空間時代,為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支持航天科研體制改革,加速衛星研製步伐

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形成發展起來的。1965年8月,中央批准衛星研製計劃,代號「651工程」。衛星事業剛剛重又上馬不久,嚴重的政治運動幹擾了事業進展,中央醞釀進行科研體制調整,將衛星研製由軍隊統一管起來。

毛澤東一直關心著國防科研體制調整任務,1967年6月,親自向聶榮臻詢問調整進展等情況。遵照毛澤東的指示,9月20日,聶榮臻向黨中央、毛澤東報送《關於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報告中提出了重大建議:「擬將中央批准接管的國防科研單位,調整組編為十八個研究院。」這樣做的好處是:「把武器裝備研究設計及其緊密配套的研究力量集中到軍內來」,「可以更好地貫徹執行兩彈為主、飛彈第一、努力發展電子技術的方針」。 10月25日,毛澤東批示:「聶榮臻同志,此件壓了很久,今天看過,很好,照辦。」毛澤東的這個批示,在業內被稱為「10·25」指示。1967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等聯名發出通知,轉發《關於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並要求各有關單位遵照執行。按照方案要成立18個研究院,將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院所統一納入國防工業系統,為尖端事業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

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這次國防軍工體制調整,有力地整合了科研力量,突出和加強了航天相關領域的機構設置和研究資源的配置。此次調整,受益最大的應該是航天事業,18個研究院中有近半數關涉航天領域。如地地、潛地彈道式飛彈研究院;飛航式飛彈研究院;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院;地空飛彈研究院;國防科研工程設計院;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研究院;反飛彈、反衛星研究院;國防光學(包括雷射)研究院;空氣動力研究院等。經過調整,飛彈及發動機任務,主要由當時七機部所屬一院、二院、三院、四院承擔。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即後來的空間技術研究院,簡稱新五院,以與國防部五院即老五院區別),全名為「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研究院」,隸屬軍隊系統,七機部副部長錢學森兼任院長。新的航天機構成立後,衛星研製進度加快。與此同時,航天一院在東風四號彈道飛彈的基礎上加快研製運載火箭;在西北綜合飛彈試驗基地建設衛星發射場,並由基地接手組建衛星測控網,發射測控系統的工程建設也進入程序。

毛澤東的重大決策,加快了中國進入空間的步伐,為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奠定了重要的制度體制基礎。

三、批准衛星發射計劃,天上傳來《東方紅》樂曲

中央專門委員會於1965年5月召開的第12次會議和8月召開的第13次會議,原則批准國防科委《關於研製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長徵」火箭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命名和播放《東方紅》樂曲的來歷,充分體現了中國火箭、衛星事業中的精神文化折射,打上了那個特殊年代的時代烙印,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內在魅力。參與長徵一號火箭總體方案設計工作的同志,有感於毛澤東《七律·長徵》詩中表現出來的紅軍為實現革命目標,藐視一切困難、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頑強鬥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建議將火箭命名為「長徵」,寓意我國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徵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到達勝利彼岸。1966年5月31日,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的負責人商定,發射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為東風四號加第三級固體發動機,並命名為「長徵一號」。 1965年10月20日-11月30日,在史稱「651」會議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上,當時擔任衛星總體組組長的何正華,提出了將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贊同。1965年7月,正在根據周恩來指示籌備向中央領導匯報人造衛星實物展出的王建業,向衛星研製總體負責人錢驥建議衛星播送《東方紅》樂曲,10月份的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上,同意了這一提議。1966年5月31日的會上,正式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雖然以後衛星的名字問題還發生過一些插曲,但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

曾有人提議,為了防止火箭發射中出現意外掉到國外,火箭上裝自毀系統;為了東方紅樂曲上天能夠正常播放,要裝一個過載開關,一旦發現衛星不能入軌,過載開關就自動斷開,衛星就不會播放東方紅樂曲。但有人提出,如果一切都正常,但自毀系統或過載開關出了問題,不該炸的炸了,不該斷的斷開,那不就出大問題了嗎?周恩來聽後指出:「關於衛星裝不裝安全自毀系統的問題,我要向政治局和偉大領袖毛主席報告,在你們返回發射基地前通知你們。」4月17日清晨,總理辦公室通知:經黨中央和偉大領袖毛主席批准,東方紅一號衛星上不裝安全自毀系統。又一件棘手的事情得到解決。那個特殊年代關涉重大政治影響的問題,只有最高領導人親自出面才能化解。15日凌晨1時後,周恩來指示:「從今天起,一直到衛星上天,發射場的情況,逐日向周恩來辦公室電話報告。」4月16日深夜,周恩來親自給國防科委打電話,中央同意發射衛星的安排,批准衛星、運載火箭轉往發射陣地。並指出:「到發射陣地後,一定要認真地、仔細地、一絲不苟、一個螺絲釘都不放過地進行測試檢查。」並要求把每天的測試情況及時地向他報告。

1970年4月24日晨7時,周恩來將《關於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請示報告》報送毛澤東主席。報告說:「我國以三級火箭試放第一顆衛星,早在一九六八年初得到主席、林副主席批准,直到今春才完成各項準備工作。三月底,運載火箭和衛星已運至基地,經檢查測試,認為可行。四月中旬在京開會,經各方論證,認為可以發射。目前火箭和衛星已在發射基地豎起,經檢查測試,對發現的問題,均已解決。現擬同意於今夜發射,請主席批示。」毛澤東批示:「照辦。」4月24日下午3點50分,周恩來電話告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毛澤東的批示,通過指揮調度電話迅速傳達到各個崗位。從發射場區到航區,從指揮員到操作人員,都受到極大鼓舞,人人都嚴陣以待,更加認真地做好每個動作。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第二天新華社發出的新聞公報向全世界宣告: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實現了!這次衛星發射成功,是我國發展空間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

◆成功發射後,《人民日報》聯合《解放軍報》發布的喜報。

毛澤東親自定下發射的決心,保證了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使新中國一躍成為世界航天俱樂部的成員。

四、接見研製發射衛星代表,鼓舞全國人民壯志

20世紀70年代的第一個國際勞動節夜晚,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研製和發射長徵火箭和東方紅衛星的代表,體現了對航天事業的關懷和對航天人的鼓舞。衛星發射成功後,周恩來安排研製發射有功人員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晚上的天安門城樓觀禮活動。

代表們的座位被精心安排在城樓西側電梯出口處,這是中央首長來回要經過的地方。當晚,毛澤東、周恩來等陪同西哈努克親王走上天安門城樓,中外嘉賓共度中國人民的勞動節。具體組織實施任務的領導同志,研製和發射試驗單位的代表,列隊站在天安門城樓右側的長廊上觀看慶典。周恩來引導著毛澤東來到隊伍前,並介紹說:「主席,他們是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工作人員代表,昨天剛到北京。」毛澤東微笑著,十分愉快地和代表們一一握手,表示親切慰問和祝賀。當年攝影師拍攝的電影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航天人激動的笑容、高呼口號的形象,永不磨滅地載入了新中國的發展史和航天人的奮鬥史中。

◆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和衛星研製人員握手。

晚會結束後,周恩來引導毛澤東退席時,又特地從發射衛星代表的面前走過,代表們爭相和毛澤東第二次握手。當時第一次握手沒有趕上的衛星總裝車間電測組組長劉福餘,幾十年後回憶這件事時說:待趕到天安門城樓時,晚會已經開始。錢學森惋惜地說,毛主席已經接見過咱們代表團了,你沒趕上。想不到毛澤東又第二次接見代表團,自己終於幸福地和毛澤東握上了手。還有一個細節,也使參加晚會的航天人記憶深刻。那天晚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待的時間是比較長的。據當時受到毛澤東接見的主管衛星測量的王盛元回憶說:「我記得韋統泰(七機部負責人)當時說,他參加過3次這樣的慶祝活動,前兩次都焰火還沒放完,毛主席便走了。這次毛主席特別高興,焰火全部放完才走。」

毛澤東親切接見研製發射衛星的有功人員,鼓舞了廣大航天人的鬥志,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氣鼓勁。

五、囑咐航天人不要驕傲,要發射更多中國星

在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后,在近兩年多的時間裡,毛澤東在與外賓談話中,多次提到衛星話題。我們從中讀出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國只發射了一顆衛星,算不得什麼。毛澤東當年這些論述,頗耐人尋味。參加「五一」天安門觀禮的發射衛星的代表王佔華回憶說:「毛主席對外國人說,天上有兩千多顆衛星,我們才兩千分之一嘛!就是有兩千顆也不能驕傲,否則會走向反面,這是一個教訓。我們大家深受鼓舞,及時組織各單位認真學習毛主席的指示。」2013年出版的《毛澤東年譜》中披露了後來毛澤東類似的話,而且不止一處。毛澤東的用辭略有不同,意思稍有差別。

1970年7月13日,毛澤東會見法國政府代表團。在客人說到蓬皮杜總統很欽佩中國在科學方面所作的努力時,毛澤東說:才開始,試驗性的。中國不算什麼大國,報紙上吹,我就不信。在貝當古說很欽佩中國自己放出了衛星時,毛澤東說:「我是不那麼欽佩,不算啥事。因為天上有那麼多衛星在轉,都是那兩個國家的,我們這些國家放個把兩個衛星算啥。」這裡用的詞是「不那麼欽佩」,是對客人「很欽佩中國」思路的一個反用,所以說「不算啥事」。認為發射個把衛星,那「可憐得很」。說外國人「總是吹我們」。1970年9月23日,在會見越南領導人時說:中國不算大國,算一個中等國家,我跟法國貝當古辯論過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連法國都不如,怎麼能算一個大國呢?「他總是吹我們,說你們放了一顆衛星上天。我說天上每天有那麼多衛星,我們只有一個,算什麼。」這裡用的詞是「算什麼」!西方人總是誇大其辭。這次談話也可以為我們理解7月13日談話中關於「欽佩」「不欽佩」的辯論提供註腳。

1970年7月20日,毛澤東在會見剛果客人時說:「中國人太多了,同經濟發展不相稱。你們現在愁你們的經濟,我們也愁怎樣把經濟搞上去一點。搞上去不是造幾個原子彈,發射個把衛星,那可憐得很。這個天空上有好多人造衛星在那裡轉,都是美國和蘇聯的,後頭才有法國的、日本的跑上去,最近中國才跑上去一個。」這裡用的詞是「可憐得很」,是歷數了發射衛星前幾名國家後才說的,而且提出「怎樣把經濟搞上去」才是重要問題。謙遜地說 「只放了兩個」。1972年7月10日晚上,在中南海遊泳池住處會見法國外交部部長舒曼,談到中國和蘇聯的緊張關係時,毛澤東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們用從前打蔣介石那個辦法,打日本人的辦法。「原子彈沒有蘇聯多啊,而天上放衛星,我們也只放了兩個啊。」這裡用的詞是「只放了兩個」,而此時,中國的航天計劃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晚年的毛澤東,身體和精力越來越差,但他的目光仍然沒有離開中國航天進展。在東方紅衛星如火如荼地展開的時候,1968年6月17日,毛澤東批准研製遠洋測量船工程計劃,代號「718工程」。這就是後來以毛澤東手書葉劍英元帥詩《遠望》命名的中國遠望遠洋測量船隊,他們參加了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代號「580工程」)後幾乎所有重大航天活動的測控任務。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劃報告,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代號「714工程」,這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預演。1975年3月31日,毛澤東圈閱了《關於發展我國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代號「331工程」,這就有了後來躍上遠離地球36000千米的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1975年11月26日,病中的毛澤東審閱了我國發射遙感衛星的報告,後又審讀了衛星發回的相關資料,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從此頻頻飛向太空。

◆裝載《東方紅》樂音裝置和遙測裝置的盒子。

毛澤東的殷殷囑託和航天布局,讓廣大航天人謙虛謹慎,再接再厲,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大踏步進入宇宙空間。

如今,兩盤來自太空的《東方紅》樂曲錄音膠帶,靜靜地躺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的展櫃裡,向後人訴說著那段動人的故事。一曲《東方紅》樂音,唱出的是中國航天人胸中的歌,伴隨著建設航天強國的韻腳,成為歌詠中國航天,歌詠中國夢想的恆久的歌。《東方紅》抒發出的中國人民的情感和憧憬,與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交相輝映,譜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美樂章!

相關焦點

  • 東方紅一號衛星 發射成功的幕後故事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四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舉國歡騰,毛主席卻曾囑咐航天人:不要驕傲
    我國航天事業起步是異常艱難的,大家可能聽說過毛主席7個月不吃肉全身浮腫的故事,1959年到1962年, 是共和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困難」的時期,我國航天事業正是在這最困難的時期誕生的,那年代研究火箭衛星,投進去的可是全國人民的口糧,當時也有專家對航天事業發出質疑,毛主席對航天人始終只有一個要求,把中國的衛星放上天。「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王希季後來撰文回憶,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報到前,他根本不知道要去做什麼事。領導的談話,只告訴他是一項開創性的、十分艱巨又要嚴格保密的工作,既不能對家人說,更不能對外介紹。雖然不知道具體工作內容,但王希季已經很明確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中國日報4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50年後,2020年4月2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 49年前的那次發射,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立新 奉青玲49年前,4月24日,中南海,周恩來總理一直守在電話旁,他親自給國防科工委打電話:「23日已向毛主席報告,主席批准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國爭光。」
  • 在這裡,中國人首次發射屬於自己的通信衛星
    1974年,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收到了一封群眾來信,3位來自郵電系統的年輕人向周總理建言看完來信,周恩來總理沉思良久,做出批示:先將衛星通信的製造、協作和使用方針定下,然後再按計劃分工做出規劃,督促進行。
  • 盤點領導人的英語水平:周總理最警覺,毛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詞
    例如周總理年輕時分別到過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學習;朱德36歲赴德國留學;鄧小平曾在法國勤工儉學長達5年之久。所以,他們都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在今天看來,他們身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勳,身上一定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外語綜合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周總理幹了幾十年的外交工作,除了英語說的很好外,也懂一些法文、德文、日文,後來他還學了俄文。
  • 「東方紅一號」衛星研發者:科研人員躲進紙箱觀察實驗
    為了避免急於求成的問題發生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身上,東方紅一號的研製人員在發射前做了18項地面實驗,「保證衛星能上天,上天《東方紅》會響起來,對國家有交代。」  戚發軔還記得,當時為了研發東方紅一號衛星,試驗隊「按巴黎公社的原則」票選隊長,結果他「稀裡糊塗」地高票當選,成了東方紅一號的行政負責人。「那時候還沒有總設計師的概念,我是試驗隊的隊長、行政負責人。」
  • 50年過去了,當年東方紅一號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因為,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彼時,無數中國人守候在收音機旁,和樂曲一起放聲歌唱.....鑲有毛主席像章的《東方紅》樂音裝置孫家棟還說,細心的人可能會聽到,當時的《東方紅》樂曲前八節之後,後邊中間有一段嘰裡嘎就的聲音,這其實是在傳輸一段工程數據。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意義是什麼?
  • 科學巨匠郭永懷:因故去世周總理失聲落淚,錢學森評價其頂十個師
    他的妻子李佩非常不解說到:「為什麼非要燒掉」?而郭永懷是這樣回答:「燒掉省得再找我麻煩,這些知識,可都在我腦子裡」。因為他知道,如果不這樣,他是回不了國的。就這樣,1956年,郭永懷也毅然回到祖國,並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熱情接待。
  • 天宮一號已然墜落,東方紅一號衛星48年後卻仍在飛行
    圖片:與天宮一號擦肩而過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位置。為什麼近年發射的天宮一號飛行器已經墜落,而48年前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仍然在預定軌道上運行,還有不少航天愛好者拍攝到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划過天際的照片!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我為東方紅一號衛星做電池
    電池1968年3月,梅嶺廠接到了為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徵一號火箭研製生產配套電源的任務書。根據總體控制系統的要求,袁凱山和所裡的同志們使命光榮地接過了這項任務。這是梅嶺廠第一次為運載火箭研製電源。任務書要求,在4月提供產品技術條件、技術說明書和使用維護說明書,同時提供一套初樣,4月底要完成3套正式產品的交付。
  • 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我們不能忘了錢驥這個名字
    周總理在聽有關中國第一顆衛星初步方案的匯報時,得知匯報人姓錢後,風趣地說道:「原來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姓錢啊!我們的原子彈、飛彈、衛星都離不開『錢』啊!」沒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方案負責人也姓錢,或許是因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几人的名氣太大,讓人們逐漸遺忘了他這個姓錢的「兩彈一星元勳」。錢驥,江蘇金壇縣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賣掉了農民耐以生存的幾畝土地。求學期間,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刻苦學習,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 都關注天宮一號墜落,你知道48歲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還在天上飛嗎?
    天宮一號是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的,這樣算下來,這個空間站在軌運行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預定了2年壽命,可以說是中國航天的又一個創舉。不過,在天宮一號今天再入大氣層墜毀的時候,我們看到其軌跡與另一個中國著名的太空飛行器擦肩而過。這就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 漫遊篇 | 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比如,在設計東方紅一號上的4根3米長的短波拉杆天線時,科研人員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這4根天線在發射時是收起來的,衛星上天后,需要靠衛星自旋將這四根天線展開,聽起來這個過程似乎不難,但在當時沒有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的條件下,科研人員無法很快確定這個旋轉的力究竟多大合適?輕了天線會無法展開,力量過大就有可能對天線結構造成損傷。
  • 失去動力50年,我國東方紅一號在軌運行,是一顆永不落衛星?
    從最開始人們覺得宇宙是浩瀚無垠,不可接近的神聖存在,到現在科技在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斷地向宇宙發射衛星來探索宇宙的神秘,從而更加貼近自然,人類所能探索到的也就越來越多。我國從最開始到現在已經發射了很多衛星,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旅行者號、洞察者號。
  • 中國航天系列:東方紅一號
    中國在此之前所發射的火箭,都是單級火箭,雖然能飛出大氣層,但還是無法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不能成為運載衛星的工具。因此,要保證衛星「上得去」,必須要研製全新的多級火箭。 錢學森提出了彈箭結合方案——用液體燃料的飛彈作為第一級和第二級,由固體燃料的發動機作為第三級的動力裝置,兩者的結合組成全新的衛星運載火箭。該型三級運載火箭最初起名為「衛運一號」,後正式命名為「長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