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資料照片)。新華/TAKEFOTO
4月24日將迎來第一個「中國航天日」。這一天正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日子。
1970年4月24日,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從天際傳來,由此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而這高精尖的航天技術是如何在動蕩的歲月中萌芽、誕生?它的背後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航天日來臨之際,北京晚報記者採訪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發者,他們講述了「東方紅一號」誕生的傳奇故事。
鑽進紙箱觀察衛星實驗
【講述人】
戚發軔,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技術顧問、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曾任東方紅一號的行政負責人。
追憶「東方紅一號」往事,戚發軔稱自己「很榮幸,因為歲數大而趕上了。」
高票當選試驗隊隊長
戚發軔1957年大學畢業後就投身航天事業。當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為表中國的決心和信心,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1964年,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彈與原子彈實驗成功,很快衛星工程也獲準上馬。1967年,戚發軔被調到組建中的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工作。
參與過東風二號飛彈的研製工作,親身經歷了首次試射的失敗,戚發軔把教訓總結為「技術上還沒有經驗,地面該做的實驗做得不充分,把問題帶到了天上。」為了避免急於求成的問題發生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身上,東方紅一號的研製人員在發射前做了18項地面實驗,「保證衛星能上天,上天《東方紅》會響起來,對國家有交代。」
戚發軔還記得,當時為了研發東方紅一號衛星,試驗隊「按巴黎公社的原則」票選隊長,結果他「稀裡糊塗」地高票當選,成了東方紅一號的行政負責人。「那時候還沒有總設計師的概念,我是試驗隊的隊長、行政負責人。」
躲進包裝箱觀察實驗
為了播放《東方紅》樂曲,衛星裝配了4根天線,每根長達3米,發射的時候要合併起來,到了太空再伸展開。
上世紀60年代,科研條件十分簡陋,甚至連塊寬敞、合適的實驗場地都難找。「當時中科院力學所有個倉庫,地方挺大的,我們就決定在那兒做地面實驗。」戚發軔坦言,當時做實驗還是有比較高的危險性的,「天線一甩起來,萬一斷了會掄出去傷人。」怎麼辦呢?倉庫裡有許多質地粗糙的包裝箱,戚發軔和同事們就躲進箱子裡,「從箱蓋的縫隙中觀察實驗,更年輕的同事甚至騎到房梁上。」就這樣,實驗在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情況下全部都完成了。
衛星功臣登上天安門城樓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搭載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夜幕中發射升空。當時儘管基地司令向戚發軔祝賀「小夥子,成了!」但他心裡仍很緊張,「火箭發射是成了,但衛星則要完成工作壽命才能見分曉!」東方紅一號不負眾望,設計的工作壽命只有20天,但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才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聯繫。至今,東方紅一號還在天上飛。
當年五一勞動節,3位五院參與衛星發射的技術人員在天安門城樓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周總理向毛主席介紹,『這都是發射衛星的功臣』。主席親切地與我們握手,一瞬間,過程中的一切艱辛都煙消雲散。」
「中國航天60年,我趕上了59年,飛彈、運載火箭、衛星、飛船,我全趕上了。」回首往事,戚發軔感慨萬千。
歷時半年算出衛星軌道
【講述人】
宋慶元,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專家,東方紅一號發射軌道的計算者。
提起「東方紅一號」,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專家宋慶元驕傲地亮出了一件「寶貝」——46年前,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五一勞動節晚會的通知,「通知」已經泛黃,但記憶依然清晰。
1970年5月1日,夜幕剛剛降臨,天安門廣場燈火輝煌。19點05分,播放《東方紅》樂曲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再次經過首都上空,人們瞪起眼睛向無際的夜空掃視,突然人群中有人喊道:「快看,衛星在那兒!過來了!」頓時,整個廣場一片沸騰。更令宋慶元心潮澎湃的是,因參與衛星研製工作她有幸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計算軌道廢寢忘食
1969年,在航天二院706所計算室工作的宋慶元接到了東方紅衛星發射軌道的計算任務,「我那時工作在航天二院706所計算室,這個室承擔著衛星軌道計算和運載火箭彈道計算的艱巨任務。」為按時保質完成任務,宋慶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一改再改半年完成任務
航天工作要求特別嚴謹的作風,不能出半點差錯,哪怕是小數點後的三四位也需要特別精確,絲毫不得馬虎。當時,站裡使用的計算機容量小、速度慢、穩定性差,機器算過之後,宋慶元還會細緻地人工校對,「一條軌道要計算3次,需要兩三個小時。」
「有的同志見我們天天日以繼夜的工作,便關心地勸我們要注意身體。」現在的宋慶元回想起那時關切的提醒還是會感到溫暖,但當時卻絲毫沒有動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決心。經過半年多努力,終於完成了任務。
終生難忘的五一節
在熱烈祝賀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歡慶聲中,上世紀70年代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到來了。4月30日,單位領導突然對宋慶元說:「你去開個會,穿得整齊一點。」下午,宋慶元乘車趕到總參某部招待所,到晚飯後,國防科委一位同志才告訴他們,科委系統組織了一個17人的代表團去天安門參加「五一」慶祝活動,這17人來自參加研製和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各條戰線。當得知席位安排在天安門城樓上,大家頓時活躍起來,每個人都無法按捺心中的激動。「牆壁上的時鐘一分一秒地走著,但我總覺得它走得太慢,盼望那一刻早些到來。」
宋慶元還清楚地記得,當年五一節晚上8點她登上了天安門城樓。9點整,在《東方紅》的樂曲中,毛澤東主席在周恩來總理的陪伴下,向他們走來。「激動得心都快跳出來了,淚水奪眶而出。」與主席握過手,這成了宋慶元一生難忘的回憶。「此後,每當看到咱們的航天事業有了新成就,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個難忘的『五一』之夜。」
(原標題:「東方紅一號」 還在天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