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飛天記

2021-01-12 人民網

圖②:甘肅金昌的火星模擬生存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攝

從首顆人造衛星到一箭三星,從無人試驗飛船到航天員太空出艙,從探測器繞月飛行到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航天事業正大步邁向國際最前沿。2020年,北鬥三號有望實現全球組網、火星探測提上日程,中國人認識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積蓄力量,向更高目標挺進。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搭載著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史迎來又一個裡程碑,而這也是中國航天日的由來。今天,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重溫東方紅一號研製升空的歷史,回顧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銘記和弘揚歷久彌新的航天精神。

——編者

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這一天,也正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整整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發出轟鳴,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向廣袤無垠的太空。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人自此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

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許多天文愛好者還會拍攝這顆衛星經過祖國上空的照片。這些照片所承載的,是一段刻骨銘心而歷久彌新的故事。

集中科研力量

登上航天舞臺

1958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

「這個號召宣告了中華民族有信心、有勇氣登上空間活動的舞臺。」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潘厚任回憶道。

1967年,我國將第一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將第一枚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屬於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外形為近似球體的72面體,直徑為1米,重150公斤,計劃在1970年左右發射。這顆衛星的任務,是為中國今後發展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預報等各類應用衛星奠定技術和實踐的基礎。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錢學森兼任院長,東方紅一號衛星便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研製、生產、發射、測控在內的眾多領域。「現在看簡單,但那個年代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受命領銜研製衛星的孫家棟這樣形容。

隨著設計方案的不斷修改,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從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遠超世界前4顆衛星的總和。要把這麼重的衛星送入太空,難度可想而知。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戚發軔說,衛星還必須達到國家提出的4項技術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

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科研人員開始了追逐夢想的艱難探索。

克服重重困難

完成四大目標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寥寥12字概括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目標,也概括了技術的難度。

首先考慮的,是能否「上得去」。按照計劃,東方紅一號衛星要在近地點400多千米、遠地點2300多千米的橢圓軌道上運行。想把衛星準確送入軌道,負責搭載衛星的運載火箭必須擁有強大的推進能力。

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兩結合」方案:用中遠程飛彈作為第一級和第二級,利用探空火箭技術研製第三級。通過這三級的連續傳遞,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時任火箭技術負責人任新民的帶領下,運載火箭正式進入研製階段,最終實現了飛彈技術和探空火箭技術的完美結合,解決了「上得去」的難題,也讓「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話廣為流傳。

想在地面上「抓得住」衛星,就要時刻掌握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這需要計算出衛星與地面的距離。對比幾種方案後,專家們決定利用都卜勒原理——根據無線電波頻率的變化測出速度,進而測出距離。而這個解決方案卻需要一個特殊的方程式,這對當時的中國科學家來說是一道難題。

對此,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人員轉變設計思路,重建衛星測軌方程式,破解了衛星測軌方程式的謎題,最終使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可以被隨時監測到。

接下來,人們將目光集中在了「聽得著」和「看得見」。

要讓衛星在太空奏響《東方紅》樂曲,這在當時具有很高難度。研製人員以高穩定度的6個音源振蕩器代替「音鍵」,用程控線路產生的節拍來控制發音,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確保東方紅一號奏出了《東方紅》。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組成員胡其正提及,要讓普通收音機接收到衛星傳來的樂曲,大家提出了「接力」的辦法。「我們在地面上直接聽不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的樂曲,需要通過衛星的天線發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電臺轉播。」戚發軔回憶。

最後一道難關就是「看得見」。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運行的衛星,它的亮度必須要從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不僅如此,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直徑僅有1米,也讓「看得見」更加困難。最終,研製人員從摺疊傘收縮打開的特點中找到靈感,決定在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安裝一個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製成的、可以在太空中撐開的「觀測體」。由於這個「觀測體」體積巨大,反光亮度極高,人們就可以直接觀察到。

解決世界難題

創造嶄新紀錄

登天之路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那就是衛星必須經受住太空極端溫度變化的考驗。

太空中,衛星向陽一面溫度可高達100多攝氏度,背陽一面的溫度則能降到零下100多攝氏度,如何讓衛星在太空中保持正常「體溫」,是世界公認的難題。

技術人員研製出了一套完整的溫控系統來平衡衛星內部的溫度,但系統正常運轉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而衛星攜帶的電量很有限。最後,科研人員想出了一個溫控系統零耗電方案:利用其他儀器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幫助衛星控制溫度,巧妙解決了耗電大的難題。

克服種種困難,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研製順利完成。

經過4天4夜的旅程,1970年2月,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徵一號運載火箭被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70年4月24日當天,發射進入負8小時倒計時,「測控信號不穩定」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又讓現場的技術人員緊張起來。

準確進入預定地球軌道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了24天,不僅順利通過了太空極端環境的考驗,也圓滿實現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要求。由於東方紅一號重量超過了此前4個國家首顆衛星的重量總和,也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上的新紀錄。 幹擾信號究竟來自哪裡?人們將問題源頭鎖定在衛星與火箭的連接處。為了溫控要求,火箭和衛星連接處有一個鍍鋁的薄膜包著儀器,由於沒有固定好而產生了晃動,導致信號不穩。經過固定,問題得以解決。此時,天空中的烏雲也消失不見,陽光照在運載火箭的身軀上,騰飛的一刻終於到來。

「通過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攻克了一個個不可能,終於將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戚發軔說。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20世紀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宣告著一個東方航天大國的崛起。東方紅一號衛星也與核彈、飛彈一起,被譽為「兩彈一星」,成為中華民族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標誌,載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人民日報記者 餘建斌)

相關焦點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中國打開了太空之門。4月24日,成了「中國航天日」。從1958年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倡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上天,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飛天之路,走了整整12年。一顆小小的衛星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曾為了中國的「航天夢」執著努力,付出血汗,甚至生命。輝煌背後的那些奮鬥,歷史永遠不會忘記。
  • 人造衛星排行榜:美國593顆,俄羅斯135顆,中國位列第二
    中國力量在近幾十年裡得到了迅猛提升,中國製造早已不是廉價粗糙的代名詞。在以往許多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領域,如今早已後來居上,獨佔鰲頭,其中就包括太空工業。最新一份航天報告中顯示,當前美國共發射593顆人造衛星,起步很早的俄羅斯有135顆,卻位居第三。處於兩個老牌強國中間的,便是快速穩步發展的中國。在人造衛星的排行榜上,中國真能說上一句:你倆不行!
  • 中國航天日|守護、測試……陝西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音樂在太空響起。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從此,中國人叩開了太空的大門。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
  • 揭「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十大數字奧秘(圖)
    46年前,「東方紅太陽升……」的歌聲由衛星傳遍世界,這段歌聲是怎麼從太空傳回地球的?在東方紅一號發射前,法國、日本的首顆衛星升空不久突然意外無法正常運轉了,它們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國的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命運如何、又突破了哪些難題?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中國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 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啥樣?這個展覽有答案
    今天上午,「禮讚共和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正式開幕。從中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世界首顆連通地球與月背通訊的中繼衛星「鵲橋」;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到「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復興號」高鐵到中國芯「龍芯」……43件(套)展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史詩中,科技創新這一盪氣迴腸的篇章。
  • 從「東方紅」到「北鬥」,人造衛星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的第四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49周年紀念日。小小的衛星,為何能受到如此「禮遇」?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50年前,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起「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來,這一天被設為「中國航天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拉開了中國在宇航各領域築基的序幕。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意味著我們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飛天夢終於從「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的傳說變成了現實。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而且將長期運行下去。那麼為什麼早已沒有了燃料(電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還能一直繞著地球運行呢?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 圖憶|「東方紅一號」發射:為主席爭光,讓全球聽得見看得到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社會背景下,「東方紅一號」的設計、研製和成功發射極大鼓舞了中國的科學家和中國民眾。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1965年7月,由錢驥主持起草了《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兩個月後,中國科學院組建了人造衛星設計院成立,中國第1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代號「651」會議)召開,會議一致認為,雖然我國空間技術起步較晚,但起點要高,第1顆人造衛星在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1顆衛星先進。衛星入軌後,要「抓得住、測得準、預報及時」,使全球人民能「看得見、聽得到」。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北京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50周年「紀念東方紅一號升空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3月10日,「中星6C」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南的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提供高清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 我們肉眼觀察到「東方紅一號」,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這一天新中國的首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人終於叩開了通向太空的大門。「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同時,還帶給中國人民兩個驚喜,一個是人們通過收音機,收聽到了歌曲《東方紅》響徹太空的聲音,另一個就是人們在地面上通過肉眼就能看到,在天空中的「東方紅一號」,那麼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 一個明星的誕生|紀念「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並成功地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跨入航天時代。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還提出了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
  •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邁向深空新「長徵」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中國開啟太空時代的標誌——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指出,2020年,中國將實施探月三期、首次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時代,中國航天將不畏艱險挫折,繼續追天攬月徵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如果說「東方紅一號」開啟了中國太空時代、「嫦娥一號」探月讓中國航天站到了深空探測的門檻,「天問一號」訪火無疑將成為拉開中國深空時代的序幕。
  • 50年前,人造衛星"東方一號"成功起飛,如今被人遺忘卻永不隕落?
    已經過去了五十年,雖然《東方紅》音樂早已停止了播放,但是「東方紅一號」依舊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著。那「東方紅一號」失去動力已經高達五十年,它為什麼還能「永不落」呢?「581任務」的遺憾如果生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麼大家一定會知道「581任務」和「651任務」。
  • 20張老照片回顧東方紅一號研製歲月
    雄壯的《東方紅》樂曲通過廣播電臺的電波響徹神州大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通過20餘張經典老照片,回顧東方紅一號從設計到發射的難忘歲月。當時,中央給第一顆人造衛星提出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見、看得見」四大技術要求。如何測量衛星的距離、如何讓《東方紅》在全世界唱響、如何讓全世界看到衛星成為科研人員的三大難題。
  • 和50年前「東方紅一號」有淵源
    1957年,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為首,科學界開展了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毛主席也在1958年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可以說,中國的衛星事業,在60年前就已經開始打基礎了。中國衛星事業在探索中前進在1958年,中國科學院將發射人造衛星列為當年重點任務後,有人曾提出類似於「大躍進」一樣不切實際的目標,大幹快上,在1959年國慶節就把第一顆國產人造衛星送上天。
  • 人造衛星數量對比,美國600顆,俄羅斯130顆,中國多少?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帕特尼克1號」,從此,人類開始了通往宇宙的徵程。自從人造衛星出現,人們就知道它將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58年也發射了自己的人造衛星。在那之後,人造衛星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
  • 人造衛星數量對比,美國600顆,俄羅斯130顆,中國多少?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帕特尼克1號」,從此,人類開始了通往宇宙的徵程。自從人造衛星出現,人們就知道它將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58年也發射了自己的人造衛星。在那之後,人造衛星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