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紅」到「北鬥」,人造衛星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20-11-23 騰訊網

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的第四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49周年紀念日。小小的衛星,為何能受到如此「禮遇」?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作為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太空飛行器,各國航天事業都是以人造衛星為突破口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首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無疑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奠基性事件。

40多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巨大發展,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相繼升空,還即將在2022年迎來中國空間站。但人造衛星依然是航天科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6年3月8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全國各地將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航天、了解航天。

今天,我們就從人造衛星入手,來了解一下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吧。

人造衛星:航天領域的超級軍團

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是指環繞地球飛行並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太空飛行器。

如何理解這個概念?這裡先要區分航空和航天。因為很多人會將二者相混淆。

簡單而言,航空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如熱氣球旅行、飛機飛行等。航天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大氣層外空間的航行活動,如衛星拍照、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等。

與之對應的,在地球大氣層內飛行的就是航空器,比如氣球、飛機;在地球大氣層外飛行(基本按天體力學規律運動)的就是太空飛行器,比如衛星、飛船。

人造地球衛星可以說是最基礎的太空飛行器。就像其他太空飛行器一樣,人造衛星需要在運載火箭的推動下獲得必要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外空間,然後在引力作用下完成類似於天體的軌道運動。

因為飛得高,飛得快,人造衛星可以突破地面地域的限制,獲得非常開闊的視野。沒有大氣層的阻礙,亦能更好地觀測地外空間(太空)。

在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我國於1958年啟動了衛星的預研工作,並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該衛星用無線電波發送「東方紅」樂曲,是一顆聽得到和看得見的人造地球衛星。

至2019年,我國已經有將近200顆衛星在軌飛行並提供服務,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四大應用衛星系列:全方位改變生活

早在本世紀初,我國的人造地球衛星就已形成四大應用衛星系列,即:近地軌道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導航定位衛星。

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它們的名字。

1、「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

作為衛星通信系統的空間部分,「東方紅」系列衛星無線電通信的重要中繼站,主要為通信、廣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門提供各種服務。自1970年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後,我國在1984年4月8日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二號,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這也實現了覆蓋全國的衛星信號傳輸,解決了當時的軍用通信和遠洋船隻的通信問題,改變了國內邊遠地區通信落後的狀況。

目前,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超大容量寬帶通信衛星也計劃於2019年發射。該衛星採用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據悉,該平臺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且,上面的絕大部分產品都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化。

同時,在通信衛星應用方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全力推進「鴻雁星座」(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系統)計劃,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提供移動終端通信、寬帶網際網路接入、物聯網、熱點信息推送、導航增強、航空航海監視等應用服務。通俗而言,鴻雁星座就是「把衛星作為網際網路的節點,把網際網路搬到天上去」,向全球用戶提供「無死角」的高速上網服務。該系統最終將包含300顆低軌道小衛星。

2、「風雲」氣象衛星系列

氣象衛星是一類可以從外層空間(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衛星,能夠向地面提供各種氣象資料。它的觀測範圍非常廣、次數多、時效快,且數據質量高,不受自然條件和地域條件限制,被廣泛應用於日常氣象業務(天氣預報)、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大氣科學、海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

我國目前已發射17顆氣象衛星,包括風雲一號、三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風雲二號、四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兩大類。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飛行軌跡會經過地球南北兩極,能夠獲取全球觀測數據,每天掃描全球兩次。而靜止軌道衛星只能觀測地球表面1/3的固定區域,但可做到高頻次觀測(小區域觀測可達分鐘級)。

隨著觀測時間、空間解析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氣象衛星已經從圖像觀測逐步升級到三維探測和全天候觀測。可以想見,未來氣象衛星還將繼續在天氣預報預警和氣象研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圖註:風雲二號E星拍攝印度洋兩個氣旋(2013,來自維基百科)

3、「北鬥」導航定位衛星系列

「北鬥」系列衛星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該系統包括在中國境內服務的北鬥一號、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的北鬥二號、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為全球提供服務的北鬥三號。2018年12月27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宣布,北鬥三號正式提供全球服務

除了為公路、鐵路交通及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北鬥系統還加入了短報文傳送(通信)功能。該功能允許用戶通過衛星傳送文字信息,讓用戶不僅知道自己的位置,還能將這個位置發送出去。這在遠洋航行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該功能在汶川地震救援和各種災害救援中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挽救了無數生命。

根據系統建設總體規劃,我國將於2020年前後完成5顆靜止軌道衛星(同步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網,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該系統使用北鬥系統獨有的、由三種不同類型的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組網設計,將有效增加亞太地區衛星可見數,為亞太地區提供更好的服務。

4、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

中國的返回式衛星系列稱為FSW (Fanhui Shi Weixing)。該系列沒有響亮的名字,卻是航天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員。其特點是在軌道上完成任務後,部分結構會返回地我國自1966年開始研製,目前已經發射了25次,其中24顆衛星順利入軌,23顆成功回收。

這類衛星最基本的用途是照相偵察。比起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視野更廣闊、效率更高。早期由於技術所限,必需利用底片才能拍攝高清晰度的照片,因此必需讓衛星帶同底片或用回收筒將底片送回地面進行衝灑和分析。各個航天大國都曾利用返回式衛星作軍事偵察及國土普查用途。現在由於可從衛星上直接傳送影像數據到地面,返回式衛星的功能又演變為進行需要回收實驗品的空間試驗室。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參數就大部分來自此種類型衛星的實驗。

可以說,返回式衛星是中國最成功的航天計劃之一。中國是繼美國、前蘇聯後,第三個有能力自行研發及發射返回式衛星的國家。

更多衛星 更多可能

除了這四大應用衛星系列,我國還有「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等。

其中,資源衛星是用於勘測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的衛星,可分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憑藉其上裝載的多光譜遙感設備,它能「看透」地層,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礦藏、歷史古蹟、地層結構,並能普查農作物、森林、海洋、空氣等資源,預報各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如火山噴發、河水泛濫、海岸變遷、森林大火等。我國已陸續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和資源三號衛星。

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主要目的是探測地球空間物理參數性質、深空物理參數、宇宙射線、新材料性能驗證試驗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空間物理研究。

海洋衛星則主要用於為海岸帶資源開發、海洋生物和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水色色素的探測、海洋汙染監測與防治、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服務。

還有更多人造衛星系列,比如嫦娥系列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高分系列對地觀測衛星等,在此無法一一列舉。

實際上,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需求的增加,現在的人造衛星功能越來越多,用途越來越廣,已很難再簡單分類。各個衛星系列的作用也經常有重疊之處,應用衛星也可以有科研用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用著衛星的服務,電話、電視、地圖、天氣預報、上網等,都有衛星在背後默默支持。

此外,我們還會在新聞中看到一些非常「硬核」的科學衛星,例如 「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及今年將發射的用於探測引力波的「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等。這些「高端」成員看似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但研究的都是我們宇宙中最基本的問題,關係著基礎科學的發展,一旦獲得突破,將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逐夢航天 合作共贏

今年的「航天日」主題是「逐夢航天,合作共贏」,旨在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努力奔跑,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和奮鬥者,加快推動中國航天發展,並與世界各國一道,為和平利用太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在此期間,全國圍繞該主題舉辦了一系列活動,覆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大批航天展館、設施、實驗室、車間集中向社會公眾和中小學生開放,一批院士專家走進大中小學,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宣講。同時,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和官員參加了在湖南舉辦的主場活動,共同交流和探討後續的航天合作。

相信未來中國航天還會不斷爆發出新力量,我們會享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衛星服務。

作者 | 高佩雯 凝聚態物理博士

審稿 | 張章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 高級工程師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參考文獻:

1、 李紅軍等,《航空航天概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1)

2、 萬志強、朱斯巖等,《認識航空》,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

3、 宋筆鋒等,《航空航天技術概論》,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相關焦點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北鬥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北鬥應用只受人們想像力的限制,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北鬥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1北鬥就在你的手中說起北鬥,總有人問,北鬥到底在哪兒?究竟怎麼用?據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中,超過75%支持北鬥定位。只要你有一臺擁有北鬥晶片的手機,就可以收到北鬥衛星的導航信號。
  • 從衛星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導航,衛星導航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了,這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五十年前 ,我上小學三年級,剛好十歲,那個我與衛星兩相望的日子至今仍記憶猶新。1970年4月23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34;發射成功,記得那天天晴氣朗,藍藍的天空一絲白雲都沒有,那時經濟落後,環境沒汙染,天空那種藍色如今只有在高原上才見得到。
  • 我們肉眼觀察到「東方紅一號」,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同時,還帶給中國人民兩個驚喜,一個是人們通過收音機,收聽到了歌曲《東方紅》響徹太空的聲音,另一個就是人們在地面上通過肉眼就能看到,在天空中的「東方紅一號」,那麼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 從東方紅1號一一北鬥導航,歷害了,我的中國!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發射升空成功,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傳回了悠揚的《東方紅》樂曲,至此中國人正式加入了太空​今天,東方紅一號依然在太空遨遊,只是它已不在孤單!48年來,中國共發射近二百個衛星,還有神州、天宮系列太空飛行器。中國人的航天成就舉目共睹!
  • 北鬥系統有啥優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原標題:北鬥系統有啥優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白巖松連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主席王兆耀23日上午9時43分,中國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正式完成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如何看待這一歷史時刻?
  • 人造衛星如何影響人類生活?
    在許多人眼裡,人造地球衛星似乎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聯,但實際上,這些太空飛行器早已開始默默地為我們服務,甚至可以說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通信廣播衛星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許多改變,它為我們提供了廣播電視、電視直播和移動通信等服務,每一個都是我們離不開的。正在工作的通信廣播衛星會接受來自地球或太空飛行器發來的無線電信號,然後通過放大、變頻等方式轉發給另一個站點,從而實現信息的傳遞。
  • 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飛天記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攝從首顆人造衛星到一箭三星,從無人試驗飛船到航天員太空出艙,從探測器繞月飛行到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航天事業正大步邁向國際最前沿。2020年,北鬥三號有望實現全球組網、火星探測提上日程,中國人認識和探索太空之旅正積蓄力量,向更高目標挺進。
  • 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與人造衛星開始息息相關?
    例如,中國在1970年發射的東方紅1號衛星,至今仍在飛行;絕大部分衛星在太空中可以方便從太陽獲得能量,完全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衛星的壽命基本只取決於元器件的壽命,美國著名的GOES-3衛星曾經在太空中連續工作了38年(1978-2016);衛星可以攜帶各種各樣的有效載荷,起到完全不同的功能,擴展空間極大。
  • 2020世界空間周|衛星,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自2000年起,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被定為世界空間周,以慶祝空間科學技術對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貢獻。今年世界空間周的主題是「衛星,讓生活更美好」。那麼,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它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呢?人造地球衛星是人類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一種太空飛行器,幾乎佔太空飛行器發射總數的90%。
  • 北鬥時代,我們的生活將怎樣改變
    北鬥全球組網成功,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用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獨有的短報文通信能力。這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具體的改變?相比以往在手機、車輛中常用的GPS等導航,又會有哪些差別?你早就用上了北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康國華告訴記者,「北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看似遙不可及,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盤點我國的人造衛星
    東方紅 1 號: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4 月 24 日是航天日,世界上第一顆衛星、第一個空間站由蘇聯發射「斯普特尼克」)。東方紅 1 號衛星工作了 20 多天後與地面失去聯繫,目前東方紅 1 號仍然沒有返回地球,還在軌道上運行。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音頻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無線電廣播《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錄音)。「東方紅一號」衛星除裝有試驗儀器外,還能以20.009兆赫的頻率發射《東方紅》樂曲。「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採用銀鋅電池作為電源,設計工作壽命20天,實際工作壽命28天,期間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東方紅一號」衛星直至今天還在軌道上飛行。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何失去動力50年卻依然在軌運行
    近日,構成我國北鬥系統的最後幾顆衛星成功發射上天,我國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正式布置完成。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了太空競賽,打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篇章,從那時起到現在無數個人造衛星被發射到太空中去。而如今,人造衛星已經不再是是國家之間秀肌肉的工具,而是有了更加實用的多種用途,在地球軌道上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 從人工降雨到人造衛星,他是真·跨界奇才
    」衛星總設計師,為推動我國人造衛星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57年,趙九章以科學家敏銳的前瞻看到了人造衛星對人類的作用,大力提倡我國發展人造衛星,並堅決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趙九章作為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推動會議確定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命名,衛星升空播放《東方紅樂曲
  • 和50年前「東方紅一號」有淵源
    1957年,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為首,科學界開展了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毛主席也在1958年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東方紅衛星因為第一次發射,因此製造了五顆樣星備用,結果第一顆衛星就發射成功了,這枚衛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東方紅一號」。
  • 50年前,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起「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來,這一天被設為「中國航天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拉開了中國在宇航各領域築基的序幕。
  • 【中國衛星飛太空,普天響徹東方紅;祝祖國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上世紀1970年4月24日,即50年前的今天,我們偉大祖國航空航天科學家和科研團隊,靠自主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創新,科研攻關,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啟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空間的關鍵一步。衛星發射成功那時刻,在全中國的每一塊土地上,人們喜笑顏開,互相祝福慶賀。
  • 北鬥,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從一頓早餐,到金融領域都有變化
    說起北鬥,總有人問,北鬥到底在哪兒?究竟怎麼用?其實,北鬥就在我們的身邊,服務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人一天的生活,看看北鬥都在發揮怎樣的作用。早餐早上起床後,先吃個早餐。吃飯這件事就跟北鬥有關係。
  • 專家熱議弘揚航天精神:「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在他看來,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開端。 本次航天日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這也成為座談會上航天專家們口中的熱詞。他們一致認為,東方紅一號研製攻關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構成了我國「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