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量在近幾十年裡得到了迅猛提升,中國製造早已不是廉價粗糙的代名詞。在以往許多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領域,如今早已後來居上,獨佔鰲頭,其中就包括太空工業。
最新一份航天報告中顯示,當前美國共發射593顆人造衛星,起步很早的俄羅斯有135顆,卻位居第三。處於兩個老牌強國中間的,便是快速穩步發展的中國。在人造衛星的排行榜上,中國真能說上一句:你倆不行!
短短50年,中國便成功彎道超車,以勇猛的姿態向傳統國際政治格局發出詰問,向浩瀚無垠的宇宙發起鄭重挑戰。
1970年4月24日,在這個讓所有中國人揚眉吐氣、感到驕傲、值得銘記的日子裡,「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飛向太空,進入無垠的星辰大海。
全國人民接收到了從「東方紅一號」發出的東方紅樂曲信號,這首歌在無數熱淚盈眶的中國人心中唱了一遍又一遍。而隨著她的成功發射,在平靜的地球上掀起波瀾。
誰都沒有想到,下一個自主研製並發射人造衛星的,竟然是剛剛建國不久的中國。總理次日在我國召開越、老、柬參加的3國4方會議上,參會的代表們宣布了這個好消息。
「東方紅一號」是我國的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它的成功發射讓中國成功躋身為世界上五個擁有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能力的國家。同時打開了著我國宇宙空間探索的新篇章,距離國人古已有之的飛天夢想更近一步。
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種子是在貧瘠的環境中破土而出的。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工業基礎薄弱,農業落後,人民貧困。即便是這樣的環境,中國還是在世界航天領域嶄露頭角。
航天事業,是一項漫長的事業,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為支撐。只有持續性大規模的經濟投入,才能有長遠的、良好的發展。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各行各業進入復甦和穩步發展的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經濟實力穩步提升,財富累積迅速,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短短幾年間,相繼發射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亞洲一號」衛星,「從長徵二號」捆綁式火箭。
1992年,在「863計劃基礎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並提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的目標,發射載人飛船,航天員安全進入軌道,完成觀測後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要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太空行走、飛船與空間艙的對接。第三步要達到,建立永久性空間試驗站。
改革開放不僅為航空航天研究帶來雄厚資金,更帶來了先進的理念。自主創新、科教興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現代化的管理方法等,都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加速發展的助推器。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州五號」凱旋而歸,全世界人民目睹了這一盛況,航天英雄楊利偉從飛船上下來的那一刻,人民歡呼著,舉國沸騰。幾千年來的「飛天」夢想終於實現了。
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完成任務後順利返回,實現了「三步走」的第一步,是中國航空航天技術發展的又一裡程碑。在這之前,自主研發載人航天技術的,只有俄羅斯和美國,中國緊隨其後,位列第三。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載著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遨遊,兩位航天員直接參與了空間科學實驗,5天後成功返回。11年11月1日「神州八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與早前發射成功的「天宮一號」飛行器進行空間交會對接。
至此,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邁入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
科技發展,以人才為基礎。1956年,國家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研究院院長,與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盤一起帶領著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們讓五星紅旗在航天世界冉冉升起。
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長徵二號,長徵三號,東方紅一號,「一彈兩用」等等,許多個第一次都是老一輩航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通過無數次鑽研、測試、創新的結果。錢老的《飛彈概論》指導了飛彈和火箭研究的航天人們。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棵草。精準闡釋了他們對航天事業的貢獻,也為前僕後繼的航天人樹立了榜樣,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保駕護航、謀劃未來、提攜新秀」,航天人才的培養,「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為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產力的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科技產業發展又反哺到社會的各項生產活動中。衛星應用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在已經成為各國改進技術水平、改善傳統產業、加強國防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人文效益的重要方式。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航天科學技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據統計,人類太空探索的成果中,近1000項都應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還不包括,因為航天事業的研究而催生的很多成果。比如為了避免太空人在太空中受強輻射影響而危害體內血液進行的研究,為醫學上治療白血病、貧血等血液性疾病找到了治療方法。
雷射血管造影術、紅外線溫度儀、重症監護設備都是在航天研究中使用進而應用到生活中為人類服務的技術。我們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可攜式電腦,都是因為航天需求而研發,最終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
世界衛星及應用產業市場規模巨大,並持續擴張,已經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17年,全世界航天產業的創造了價值為三千四百八十億美元的收入,其中衛星產業佔比將近80%,其中衛星應用業務收入為一千二百八十七億美元,所佔比例值最高。根據相關專家預測,20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可達三千億美元。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衛星及應用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據美國防務新聞分析稱,美國近幾年衛星發射數量猛增,主要是用於地球研究的Flock星座網和spacex發射的星鏈衛星,用於部署衛星網際網路。俄羅斯整體呈下降趨勢,九十年代前比較多,近些年越來越少。
中國近幾年發布衛星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總數僅次美國,排列在世界第二。
我國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扶持衛星產業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大眾生活等方面的發展,加大複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日益完善空間設施的基礎建設,以及國民經濟領域的精細化和持續增長的行業需求,都為衛星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
航天事業的發展給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人們在認識到衛星發展的重要,特別是真切感受到先進科研帶來的便利後,「投入這麼多,有什麼用」的質疑聲消失了,為航天研究「代言」和「宣傳」的人越來越多。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尤其是航天領域研發領先的國家,把航天科技力量化為社會可用的生產技術,可造福人類的商用、民用技術,當做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