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2日,《東方紅》正式公演
長期以來,《東方紅》被視為陝北民歌,然而有聲音認為取自晉西北民歌《芝麻油》,對原創詞作者也一直有多種說法——歷史的當事人已作古,我們試著揭開歷史的謎團,還原歷史的真實。
「佳縣二李」在詞作者署名上的變遷
共和國成立以來,《東方紅》在詞作者的署名上出現過傳奇性的變化:1949年至1950年只註明「陝北民歌」。1951年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陝北民歌選》中,收錄《東方紅》的前身《移民歌》的作者是李增正。1952年上海萬葉書店印刷的《中國革命民歌選》和1953年新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革命民歌選》中所收錄的《東方紅》的作者仍是李增正。
據悉:1944年3月11日的《解放日報》在文章《移民歌手》中,全文披露了李增正編寫的9段歌詞。據記者陳伯林報導說陝北佳縣(1964年前稱葭縣)1942年遭旱災,政府組織70多位貧困農民向南移民開發荒山,李增正是副隊長,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時擅編秧歌的李增正說:「咱們在路上紅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毛主席領導窮人翻身,咱就編個《毛主席領導窮人翻身》(即《移民歌》)的歌來唱吧。」記者陳伯林在報導李增正時,還將歌曲的9段歌詞和所用《騎白馬·挎洋槍》的曲譜(即《白馬調》)全部發表在《解放日報》上,一下子這首歌唱開了。這首《移民歌》曾被延安的多位文藝工作者通過不同途徑採錄下來,後來收進公木(署名張松如)與何其芳共同編注的《陝北民歌選》一書。
1952年,陝西省委與綏德專區召開文藝創作者代表大會,李有源在會上作了「我是怎樣編寫《東方紅》的」發言,隨之成為新聞人物,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畫報》上。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為《東方紅》的當然詞作者。在會議期間,與會代表一致歡迎李有源為文代會編唱一個秧歌。當時,李有源對大家突然提出的要求有些緊張,但他鎮靜一下又稍加思索,就隨口唱道:「人民高,人民貴,人民參加文代會。人民的意見最寶貴,人民的江山萬萬歲。」歌聲一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都佩服他即興創作的能力,地委的一位負責人高興地說:李有源真是一位天才的農民歌詞作家!在會上,李有源獲得了獎旗、獎章和獎金,大家譽他為「人民歌手」。
李有源、李增正是陝西佳縣張家莊人,二人是叔侄關係,被後人稱為「佳縣二李」。1903年2月23日,李有源出生,曾在縣立小學念了一冬天的書,成了村裡唯一識字的人。
陝北是民歌豐富的地方,在民歌之鄉長大的李有源,還酷愛畫畫、拉板胡、彈三弦,尤其愛好秧歌,曾編創了許多民歌、快板、小劇宣傳革命,是方圓遠近聞名的多才多藝的人。
1937年冬,八路軍綏德警備區一團政治部民運股進駐葭縣,李有源家的窯洞成了幹部常住的地方,李有源經常編寫一些歌詞。在抗日戰爭時期,李有源還編了不少秧歌劇,如《捉特務》、《種棉花》、《小女孩放哨》等,當時在佳縣城鄉演出很受群眾歡迎。
「傘頭」是秧歌隊的總指揮,秧歌的領唱、領舞者。李增正是佳縣有名的「傘頭」。人常說,寧領一軍,不領一會。秧歌隊是臨時組織的,人多口雜,很難領導。但大家都很尊敬李增正,聽他的指揮。當地曾傳聞:當年李有源把《東方紅》的詞曲配好後,先教給了他的侄子李增正。1943年春節,張家莊秧歌隊到佳縣演出,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傘頭」李增正第一個在公眾面前演唱了《東方紅》,成了《東方紅》最早的傳唱者。
隨著日後《東方紅》的唱響,李有源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以至於當時不少媒體不惜筆墨地撰寫其「創作情結」。關於李有源創作歌詞的過程,流傳著數個版本,有的撰文說:1942年冬天的一天早晨,李有源擔著糞桶到縣城去擔糞。此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霞光萬丈,渾身頓覺溫暖起來,他心中一動:「把毛主席比作太陽最好不過了。」到了城裡,又見到「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救星」的標語。他開始構思著一首新歌,經反覆推敲,終於編出了以《騎白馬》為曲調的《移民歌》。第一段歌詞是「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回家以後,他興奮地在石板上又寫下第二段和第三段歌詞,《東方紅》就這樣完成了。1943年春節鬧秧歌時,由侄子李增正在縣城第一次演唱出去。也有版本說:1942年,李有源從佳縣人民政府事務秘書藍田升的筆記本上,看見有『東方紅』3個字,便引起了他用來象徵共產黨毛主席的聯想。1943年12月,為了鬧秧歌,他就以『東方紅,太陽升』為首句,編了一個歌,並配上民歌《騎白馬》的曲調。
記述李有源編寫《東方紅》的文章曾被編入中小學教材,拍成電影。1955年5月,李有源患肝硬化腹水去世,時年52歲。李增正於1977年去世,時年59歲。李有源病逝20年後,文化部為佳縣劃撥專款,佳縣文化館修葺李有源墓,在所立的墓碑上書「《東方紅》作者李有源之墓」。
後因詞作者有爭議,刊用《東方紅》時多隻註明「陝北民歌」。在1956年的《人民音樂》雜誌第二期上,刊登了一篇署名王鼎南的文章《為什麼不寫出〈東方紅〉詞作者的姓名?》,文中指出:「長久以來,我有一件事感到很奇怪,也感到氣憤。歌曲《東方紅》的詞根據報刊報導說是陝北農民李有源同志1944年創作的,曲子是用了一首陝北民歌。既然是這樣,那麼……」隨著王鼎南的這一質疑,公眾的焦點再次轉向詞作者。
—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耳熟能詳的《東方紅》出自陝北歌手李有源,而事實上原創作者卻另有其人,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李錦旗(一說「李錦祺」),生前系青海省西寧市農牧局長。誰也沒有想到,這位默默無聞客死西安的詞作者,沒有隨著頌歌的唱紅讓人熟知,反而因此曾遭受了牢獄之災。
曲源與詞作者的真相
1944年秋的一天,延安的一批文藝工作者為創作一部反映移民工作的歌劇《下南路》,到陝北佳縣體驗生活。進入烏龍堡,忽然,附近什麼地方傳來一陣歌聲,曲調親切、新鮮。他們循著聲音找去,看到兩個人正站在一群老鄉面前教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二人就是當時的「移民模範」李有源、李增正叔侄倆。於是,延安文藝工作者對他們進行採訪。參加採訪的有賀敬之、劉熾、張水華、於藍、張魯、關鶴童、馬可等。
李有源、李增正叔侄回答了很多關於移民的問題。採訪進行得很熱烈,大家還特地請他倆唱一唱所編的那個歌。李家叔侄立刻拉開了嗓門,坐在炕頭上唱起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呼兒咳喲,他是人民大救星……」
採訪了李家叔侄後,劉熾他們認為,李家叔侄唱的《移民歌》正好與移民有關,就把它用在了《下南路》中。後來到了佳縣,在演出之餘,劉熾給他們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那時,佳縣縣立中學的一位音樂教師說:「這首歌我們早就唱過,是我家附近的一所小學教語文的李老師寫的。」一聽,劉熾愣住了,細一問,這個李老師叫李錦旗。
李錦旗是佳縣黑水坑村人,1941年,李錦旗畢業於延安邊區師範學校,後回佳縣通鎮完小任語文教員,並音樂教員。由於李錦旗來自延安又是共產黨員,思想很活躍,嗓音也好,在學校給學生教了不少抗日歌曲,因而學校的歌詠活動在佳縣聞名。
原來,《移民歌》歌詞是1943年上半年在佳縣通鎮完小工作時編寫的。據李錦旗生前回憶:「當時校領導分配我代音樂課,因我是延安邊區師範的學生,在延安學習工作時對流行的一些進步歌曲還可以唱幾句,當教師也只不過是『歌販子』,時間長了,再也沒有什麼新歌子販賣了,就自己動手編寫起來。」
據李錦旗生前回憶,他考慮了好幾天,終於編寫出了3段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呼嗨呀!他是人民大救星。/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哪裡有了共產黨,呼嗨呀!哪裡人民得解放。/八路軍在前方,辛辛苦苦打東洋,和那友軍比起來,呼嗨呀!他們還是辛苦得大。」詞寫完後,經過校領導和縣委宣傳部同志看過,都認為很好,希望能配個曲子給學生們教唱,但是選了好多陝北民歌小調;唱了後總覺得不相配,不好聽。直到後來選定了《騎白馬·挎洋槍》調,把詞往曲調裡一套,唱起剛合適,情緒也吻合。
隨後,由教導主任管婁用風琴伴奏,由李錦旗給全校學生教唱。在教唱的過程中,李錦旗總覺得第三段編得不夠理想,因此又修改了第三段,並新編了第四段、第五段:「紅色軍,愛人民,武裝鬥爭稱英雄,為了解放全中國,呼嗨呀!處處想著滅敵人。/紅太陽,革命的人,馬列主義放光芒,她的思想指方向,呼嗨呀!照得人民亮堂堂。」
這樣,李錦旗認為歌詞就比較完整了,每段都有指導思想,每段都有紅色的意思,「後兩段沒有連結在一起教唱,印象不深,於是人們總以為歌曲只有3段。」李錦旗回憶說,300多完小學生很快學會了這首新歌,並在縣城內傳唱開來。
當時,邊區政府號召佳(縣)、吳(堡)、綏(德)等貧困農民向南移民開發荒山。李錦旗先後自《綏德日報》、《群眾日報》和《解放日報》等看到或聽到有關報導,說作為移民對象的佳縣張家莊的李有源、李增正叔侄在南下路上編了《移民歌》,特別是《解放日報》披露了李增正編寫的9段歌詞,後又聽說是李有源編寫的。對此,李錦旗曾回憶說:「歌詞是我自己編寫的、唱的,以後馬可同志又編寫了第三段『毛主席,愛人民……』把原有的軍隊一段刪去了。這時我還在通鎮完小工作,情況我都知道,可我是個共產黨員,是人民教師,陝甘寧邊區政府動員移民是件大事,我不能和李有源同志他們一般計較,影響運動,當時我一直沒有吭過氣。」
在文革中,李錦旗無意間說起《東方紅》的詞是他作的,為此背上「冒充作者」罪行,戴上「政治騙子」的帽子,遭受了牢獄之災,受盡折磨。文革後,他曾為討要公道而赴京,但最終為顧全大局而忍辱放棄申辯。
1998年,李錦旗因身患絕症去世;同年10月,劉熾也與世長辭。據劉熾生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東方紅》詞作者是李錦旗和公木等,跟李有源沒有多少關係。
李錦旗被作為《東方紅》詞作者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92年前後。1992年,《火花》雜誌第七期發表了一篇谷威撰寫的《東方紅詞曲「原籍」新考》。該文最早提出:據劉熾同志考證,「移民模範李有源和他的侄兒李增正唱的6段《移民歌》,是佳縣一語文老師(指李錦旗)所作,第一段是『東方紅,太陽升』原詞,後來人們感到內容有些單薄,又填了3段歌頌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內容,成了9段《移民曲》……」從該文發表開始,《東方紅》歌詞作者出現了「李錦旗」所作一說。
紅歌的誕生地是陝北還是瀋陽
1945年9月2日,公木與東北文藝工作團的全體成員從延安出發,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軍。幾千裡的路程全部是步行,行程50多天,平均日行60多裡地,多時達到100餘裡。
他們一路上說說笑笑,歌聲不斷。除了唱些現代歌曲,也經常即興編唱順口溜、信天遊。公木行軍途中,曾寫過一首短詩《出發》,共有37行。開頭兩句便是「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而結尾則是:「哪裡有了共產黨,哪裡人民得解放。」據公木生前回憶,這是在唱《移民歌》時順勢聯唱下來的。當時並未意識到這將成為後來的名歌《東方紅》的一個唱段,他說不必說這就是他的創作,更多的可能是聽了大家這麼唱,他才這樣寫出來的。在行軍途中,為了排遣一路行軍的枯燥,曲調樸實優美、歌詞朗朗上口的《移民歌》被同志們反覆傳唱,有的人在唱完第一段之後,又乘興編了一些新詞接連著唱下去。
文工團徒步橫跨陝西、山西、河北、熱河、遼寧5省,於1945年10月24日抵達瀋陽。為了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東北文藝工作團打算過幾天後召開祝捷會,需要準備一些節目。這時,大家想到《移民歌》中有歌頌偉大領袖的句子,決定把它改成一支可供演唱的歌曲,於是由公木、劉熾、雷加、嚴文井、王大化等幾位工作隊的同志聚在一起參與歌詞創作,由公木執筆負責記載,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了4段,之後公木又對歌詞進行了整理修改:「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愛人民,他是我們的帶路人。為了建設新中國,領導我們向前進。/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達兒哪達兒亮,哪達兒有了共產黨,哪達兒人民得解放。/共產黨,老百姓,民主聯軍子弟兵,軍民合作心連心,保家衛國享太平。」
據劉熾回憶,歌詞第一段保留《移民歌》原詞,將「謀生存」改為「謀幸福」是公木的手筆。第二、三、四段歌詞全部是新填上去的。第三段歌詞在編寫時,有意識地把「哪裡」改成「哪達兒」,用意是為了顯示陝北民歌的地方特色,有土味兒。另外,公木就「哪裡有了共產黨」一句,費了一番斟酌,有人說「出了共產黨」,有人說「來了共產黨」,可又感到「出了」和「來了」都有些不合適,經過推敲,公木決定還是用比較含混的「有了」一詞更加確切些。第四段主要是唱東北民主聯軍的,這一段只在瀋陽一帶傳唱過。不久,隨著「東北民主聯軍」的番號取消,這段歌詞也就沒有人再唱了。
湊成4段後,由劉熾在《騎白馬·挎洋槍》的曲調的基礎上,略有加工。1945年11月初的一個晚上,文工團登臺演唱,連公木這樣的一些平時根本就不會唱歌的同志也跟著上臺充數,擺擺陣勢。這次演出,報幕詞就是《東方紅》——「陝北民歌」。於是,《東方紅》這首歌名就在瀋陽誕生了。在此之前,無論在延安還是在其他解放區,都還沒有以「東方紅」3字命名的歌曲。
1946年夏秋間,當時公木已調到東北大學工作,東大校長辦公室主任黃耘向公木要歌詞,公木就另外寫下4段《東方紅》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呼兒咳喲,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像太陽,照到哪兒哪兒亮。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喲,他給人民出主張。/共產黨,解放軍,中國人民的解放軍,處處為著老百姓,呼兒咳喲,家家都過好光景。/全中國,老百姓,堅決擁護解放軍。軍民合作一家人,呼兒咳喲,消滅蔣匪享太平。」
內戰逐漸打起來之後,這歌曲在解放戰爭氣氛中傳唱,曾由黃耘編進《東大歌唱集》。1946年春夏,長春、哈爾濱等廣播電臺也曾播唱過這首歌,報名「陝北民歌,張松如改詞」。
另悉,《公木文集》中還收有「陝北民歌,張松如填詞」的《東方紅》的另一個版本:「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出主張,呼兒咳喲,他是人民大救星。/太陽升,東方亮,中國全靠共產黨。他為人民謀生存,呼兒咳喲,他把中國來解放。/紅旗飄,紅旗美,叫聲同胞們來開會。軍民團結一條心,呼兒咳喲,建設咱們新東北。」
東北文藝團在瀋陽集體改寫並由公木執筆整理的《東方紅》,就是以後被正式肯定、全國傳唱的《東方紅》歌曲的初稿,傳唱中有變動,但不大。其中的幾點細微變化是在傳唱的過程中,淘汰了第四段,只剩下了3段,另外歌詞中的「哪達兒」又恢復成「哪裡」。公木生前曾多次說:歌曲不曾採用「領導人民鬧鬥爭」的詞句,保留了「大救星」的字眼,「事後想來,是接受農民意識的反映。」劉熾說:「我首次指揮唱《東方紅》,根本沒想到它會傳唱下去,而且還會以《東方紅》為名編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特別是在文革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延安時,作曲家賀淥汀曾把《東方紅》編成混聲合唱曲多次演唱,受到廣泛讚譽。但由於過多地強調了它的民歌色彩,作為頌歌就覺得不夠滿足。1951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前夕,作曲家李煥之又一次改編了此曲,放慢了速度並運用轉調手法,使音樂得到進一步升華,音樂形象更顯輝煌。《東方紅》作為一首頌歌也基本定型。
經典紅歌的傳唱凝聚「集體的智慧」
人們一般認為,《東方紅》取自陝北民歌,誕生在黃土高原的山坳裡。經考證,原曲實為一首名叫《芝麻油》的晉西北民歌,原本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調,在抗戰時期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詞,演變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內容的民歌《騎白馬·掛洋槍》。隨後,由李錦旗再次填詞將其改成《移民歌》,由移民模範李有源和李增正叔侄傳唱出來,其中李有源是這首歌的重要傳唱人。
以後,又由參加挺進東北幹部團的文藝幹部隊的公木等人重新填詞,正式命名《東方紅》,由東北文工團在瀋陽首演,從此,這首抗日戰爭時期新民歌的代表作傳唱了數十年。
《芝麻油》歌詞:「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見想死個人,呼兒咳吆,哎呀我的三哥哥。」
《騎白馬》歌詞:「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咳吆,打日本我顧不上。」
進入20世紀60年代,《東方紅》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為紀念新中國成立15周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策劃和指揮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不僅以《東方紅》命名,而且將這首歌改編成交響合唱曲,用於全臺戲的序幕。當時,註明「李有源詞,李煥之曲」。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其場面之盛大,演員之眾多,氣勢之恢宏,轟動了整個北京城。接著,這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拍攝成的電影更是在全國各地引起觀者如潮,《東方紅》成了那一時代文藝界空前的盛舉。
《東方紅》由一首民歌小調被推上「聖歌」的地位,是在以後的「文化大革命」中。文革時期有四大至尊歌曲,分別是《東方紅》、《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當時所有出版編印的歌曲集,都要把這4首地位特殊的歌曲以黑體字印在最前面,目錄則要和其他曲目間隔一行,以示區別。而在這4首歌曲中,《東方紅》領頭的地位不容置疑,文革時期出版的歌曲集,第一首必是《東方紅》,第二首才是《國際歌》。當時電視尚未普及,最權威、最主流、最有影響、覆蓋面最廣的傳媒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而廣播電臺每天早上的開始曲是《東方紅》,每天夜間則以《國際歌》結束。文革中開各種會,人們作「早請示」、「晚匯報」,一開始也是先唱《東方紅》。
「東方紅」這一詞語更是被人們狂熱追捧,全國各地以「東方紅」命名的工廠企業、學校單位多得不勝枚舉,「東方紅」學校、「東方紅」公社、「東方紅」街道、「東方紅」拖拉機廠、「東方紅」革命委員會等等。甚至還有這樣一件事情——在1966年破「四舊」的狂潮中,北京有34所中學和外地學生一起組織了一個「東方紅籌委會」,這個籌委會要做的事情,就是籌備將北京市改名為「東方紅市」,最後還是周恩來得知此事後,讓北京市委和國務院辦公廳勸阻學生,取消了這一計劃。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上面專門安裝了播放《東方紅》樂曲的裝置。科學家們費盡心思,以保證這個裝置不能出任何差錯,因為這已經遠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各路人馬匯聚一起攻克難關,為的就是要讓《東方紅》不僅響徹中國,還要響徹宇宙。
原載:《文史精華》2011年第9期 作者:吳志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