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方紅》是怎麼誕生的
51年前,為迎接新中國成立15周年,文藝界獻上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它被後人讚嘆為「20世紀華人音樂舞蹈經典」。
《東方紅》從開始醞釀,到晝夜排練、成功演出,以及最後的轟動全國,經歷了頗令人難忘的一段段歷程。
聽到這歌聲,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連夜整理
1960年,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羅瑞卿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朝鮮,同行的還有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訪朝期間,朝鮮方面為他們演出了一場名為《三千裡江山》的大型歌舞,大多數曲目是由戰爭年代的歌舞改編加工而成。回國途中經過瀋陽,瀋陽軍區同樣舉辦了一場晚會,演出了4首革命歌曲。
於是,一個念頭在劉亞樓心中油然而生。他想,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裡,我們根據地和解放區流傳著一大批深受廣大軍民喜愛的革命歌曲,這些歌曲在群眾中很有影響力,有的一直傳唱至今。當時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迫切需要用充滿革命激情的文藝作品鼓舞大家。
不久,劉亞樓到杭州開會,見到了空政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張雙虎,劉亞樓對張雙虎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戰爭,對中國革命歷史懂得不多,應該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傳統教育。前不久,瀋陽軍區唱了4首革命歌曲,你們空政文工團也應該唱幾首。」
空政文工團經過研究,決定由總團副團長牛暢負責這項工作。經過多次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創作一臺以革命歷史歌曲為主要內容的大歌舞。
1960年底,空政文工團派張士燮、朱正本、姚學誠、陳杰等詞曲作家,到江西搜集整理革命歷史歌曲,並指定由張士燮擔任文學編輯。
當時,張士燮等人在南昌正趕上了江西省民間文藝匯演。吉安專區的代表演唱了一首《送紅軍》。這首歌的曲調非常口語化,純粹是當地勞動人民在勞作和休息時哼唱出來的。唱詞中摻雜了不少地方方言,旋律婉轉優美,歌中唱道: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山上(裡格)野鹿聲聲哀號,樹樹(裡格)梧桐葉呀葉飄完。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裡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聽到這歌聲,張士燮等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拿起本子記下來並連夜整理,這就是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十送紅軍》。
回到北京,張士燮等人又拜訪了原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的夫人。老人聽說是徵集革命歷史歌曲,非常高興,當時就唱起了 《八月桂花遍地開》: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張燈又結彩,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
親身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同志們,看後讚不絕口
經過緊張的創作,劇本成型了,空政文工團將它暫定名為《光輝的歷程》,並將劇本送給了劉亞樓。
隨後,空政文工團開始憋著一股勁加班加點排練。1961年「八一」建軍節前夕,《人民日報》等報紙都刊登了《光輝的歷程》即將公演的海報和消息。
牛暢建議:「我們搞的實際上是個表演唱,我看改個名字,乾脆就叫《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吧。」
《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於1961年8月l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首次演出,共在北京演出了8天,觀眾達二萬多人,以後又進行了幾場招待演出。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同志先後觀看了演出。
對這部作品,觀眾的反響十分強烈,尤其是親身經歷過戰爭年代的那些老同志看後更是讚不絕口。首都各大報紙紛紛刊登了劇照、歌曲,並發表評論,稱之為「革命歷史的頌歌」、「激動人心,親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革命傳統教育」。
羅瑞卿看完演出後,上臺和演員們合影留念。劉亞樓高興地說:「我們空軍的全體常委請你們吃飯,祝賀演出成功。」
《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共9場16景,演唱了46首歌曲。其中包括《秋收暴動歌》《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在藝術表現上有合唱、有詩朗誦、有人物、有情節、有舞蹈、有演唱,每場都有主題,並用朗誦詞加以串聯。
應中共上海市委的邀請,空政文工團不久去了上海。在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大禮堂演出了《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演出歷時一個多月,觀眾達七萬二千多人。這一年,上海市的文藝工作者按照空政文工團的思路,創作出了一部規模更大的節目,定名為《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
《東方紅》原來叫《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
1964年,周恩來觀看了空政文工團的《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和上海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之後,產生了一個想法——創作一部以歌舞為主的大型文藝節目。1964年7月18日,周恩來總理在國務會議上提議,創作一部表現黨的鬥爭歷史、展現毛澤東思想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國慶15周年獻禮。這樣,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排演被提上了國務院的議事日程。
據原文化部部長,曾經擔任過《東方紅》創作排練工作的周巍峙回憶,7月20日,周恩來把當時主管文藝工作的幾位負責人請到中南海西花廳,就創作工作徵詢意見。周巍峙記得,當時參加西花廳座談會的人除了他,還有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對外文委副主任張致祥等。
早在1962年初,總政文化部副部長李偉對《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這部作品的名稱提出修改意見,他認為,該劇的名稱最好定為《東方紅》。李偉的這個建議很快就報給了周恩來並最終得到批准。於是最後定名為: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東方紅》演員以駐京各大文藝團體為主,同時抽調了南京軍區、濟南軍區文工團等單位的演員,共3000多人,僅合唱隊就有1000多人。
在《東方紅》的序幕《葵花向太陽》後,共有八場,一直演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當年,毛澤東看過以後,提出不要搞得那麼長,演到新中國誕生就可以了。根據指示,刪去了第七八兩場。1965年,又將它拍成了彩色藝術片,共收錄了序幕和一至六場。
為避免宣傳自己,周恩來刪掉了劇中關於南昌起義的內容
作為《東方紅》總策劃、總導演,周恩來為《東方紅》傾注了大量心血。每天在忙完一整天的國務活動之後,他總要在深夜一兩點鐘來到《東方紅》排演現場,和編導們一起討論,大到指導思想,小到具體詞曲,都親自參與。
《東方紅》是一部政治性、歷史性都很強的作品,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表現,以及它們在戲中所佔的分量,都不是單純用技術手段所能解決的。如何在大型歌舞中表現黨的誕生、秋收起義、遵義會議等大的歷史事件,不但要突出地表現,還要求在藝術上儘可能完美。
「東方曙光」是一場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歌舞,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描寫共產黨誕生的歌曲,周恩來很是著急。周巍峙專門到音樂研究所找來了 《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這首歌,周恩來看了歌詞後非常高興,認為它很好地說明了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革命的關係,也表達了毛主席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歷史性結論。作曲家李煥之參考大革命時期群眾歌曲的風格為這首歌詞譜寫的曲子,也受到周恩來讚賞。周恩來還親自為這首歌設計了布景——天幕左側是光芒四射的馬克思、列寧像,在畫像前同時升起兩面旗幟,一面是黨旗,一面是繪有毛澤東青年時代頭像的紅旗,在兩面旗幟的引導下,行進著中國隊伍。
看過《東方紅》的人,對戲中沒有表現南昌起義的場面感到不解。其實,劇本中最初有南昌的內容,周恩來將它拿了下來,創編人員曾據理力爭,但他一直堅持己見。這是因為南昌起義是由周恩來等人指揮的,寫南昌起義,就必然要出現周恩來的藝術形象,周恩來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宣傳他自己。
1964年10月2日晚,《東方紅》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次隆重上演,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前來觀看演出。
《東方紅》首演成功後,又接連在人民大會堂連續演出10餘場,盛況空前。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部作品1965年又被改編成電影,其中許多歌曲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人民大眾中廣為傳唱,成為經久不衰的「20世紀藝術經典」。(王建柱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