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二月河、莫言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中國大家》出版發行

2021-02-09 清廉江海

  歷時5載,匯集40餘位大家,近日,近60萬字的《中國大家》一書由中央紀委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國公開發行。

  該書將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聆聽大家》欄目歷時數年採訪的幾十位文史、科學大家的精彩訪談編輯出版,以口述實錄的方式,首次披露了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3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二月河、莫言、葉嘉瑩、樊錦詩、歐陽自遠等大家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背後,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做出了怎樣的取捨?二月河從一名寂寂無聞的宣傳幹部成長為享譽海內外的作家,「伯樂」馮其庸對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思想史家張豈之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12個核心理念是什麼?

  大家者,非大時代大格局不足以成其大。

  對祖國和人民,他們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59歲受命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為國防建設、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

  對人生,他們始終自信豁達。「早上出門,晚上能不能回來都沒有把握。」作家馬識途曾親歷九死一生的敵後潛伏歲月。年逾百歲,他仍然「心存魏闕常憂國,身老江湖永矢忠」。

  對腐敗,他們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對反腐敗,他們始終充滿信心。作家馮驥才認為,反腐對於國家是一種使命,決定國家存亡的使命。

  凝聚人生精華,抒發時代強音。全書融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於一體,圖文並茂,還收錄了每位大家親筆書寫的寄語,以及精彩的訪談視頻。

相關焦點

  • 莫言新作談對對聯 已為二月河絕對出了三副下聯
    《人民文學》2019年第3期目錄顯示,莫言又發表了新作——散文《對對聯》。獲諾獎之後,莫言曾在《人民文學》上發表詩歌、劇本等體裁的作品。從《人民文學》公布文章的部分內容看,文章寫了莫言自己對對聯的幾個故事。
  • 袁隆平院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平淡卻幸福著!
    袁隆平院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平淡卻幸福著!以前的熱搜都是明星戲子的緋聞八卦,最近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卻「異軍突起」,先是在湖南農業大學出席新生開學典禮,又是被確定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今天又是參加國慶,人們對他的崇敬和熱愛,就轉化成了這些天的袁隆平院士霸屏熱搜。筆者今天想借這篇文章,為大家介紹袁隆平院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讓我們感受偉人那平淡而又幸福的愛情,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袁隆平院士。
  • 《莫言的文學共和國》:讓你輕鬆走進莫言的豐富世界
    「以百年文學史和中國歷史為背景,精讀莫言傳奇人生,深析莫言傳奇作品」這也只是對書中某些內容的概括。因為除去文字,這本書中還有數十張莫言各個時期的照片,他的家人、同學、老師等人的照片;有「中國花鳥畫大家」何水法教授傾情繪製的6幅精美的國畫,畫家劉進安創作的十餘幅插圖,還有莫言的手稿影印和多幅書法佳作。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詩文典每周從清華附小必讀書單中精選一本,給大家做簡單介紹~【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科學夢,長大想當太空人、科學家、工程師,提到科學時,大家會想到什麼呢?【系列書目】「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於2019年11月首發,是國內首套權威、成體系的原創中國科學家傳記繪本叢書,書中用生動的文字、嚴謹的史實和精美的繪圖,講述了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8位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顧彬不掩飾他對莫言作品的不喜歡,就像他不掩飾對魯迅的熱愛一樣。  其實不光是中國的小說,這個學神學出身的德國學者,不喜歡任何寫故事的小說,不管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他喜歡詩歌,所以毫不吝嗇地讚揚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可惜,在中國他很少被問及詩歌與詩人的問題。
  • 二月河:人生就像拋物線,墜落之時也有曲線(圖)
    二月河 本名凌解放,著名歷史小說作家。平素散漫不羈,敦厚於友而擇友甚嚴,喜愛讀書,突出成就是創作清代「帝王系列」歷史小說。代表作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初秋的一個上午,霏霏細雨中,《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走進二月河先生的小院,綠蔭掩窗,竹葉滴翠,顯得格外清新宜人……得知二月河先生身體不適,剛輸完液便趕回來了,讓人心存歉意與感激。在客廳坐定,我把採訪意圖說了,他就打開了話匣子……  觀點:鼓勵原創文學  二月河因為一直寫書、出書,所以對出版業有了解並情有獨鍾。
  • 埃斯普馬克:莫言有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莫言獲得的頒獎詞被很多中文媒體翻譯成「很好地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埃斯普馬克對此頗有微詞,「為什麼要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我們的頒獎詞裡沒有提到過魔幻這個詞。莫言獲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現實的描寫,他是現實主義描寫的魔法師——他觀察整個中國社會的傳統和現代主義,這是他的特色和創新。」
  • 英文版《中國沙漠與沙漠化》出版發行
    《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由科學出版社和國際著名的科學文獻出版商ELSEVIER出版集團聯合出版發行的DESERT AND AEOLIAN DESERTICICATION IN CHINA專著近期出版發行。該書被國家出版總局列為「中國圖書走出去工程」項目重點圖書,並計劃參展法蘭克福國際書展。
  • 「非好即壞」,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大家對其看法如此極端
    因為莫言是當代最會講故事的人之一,以魔幻現實主義贏得殿堂級文學榮譽。 陳忠實 作為作協老成員,陳忠實對莫言獲獎表達了看法:「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必將對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馬悅然跟莫言「經常通信」。莫言得獎後,馬悅然有沒有道賀?陳文芬說:「還沒有當面見到,但是我們跟莫言已經通過信了,有很多翻譯、出版的事情要交流。」記者問及,這次來中國會不會與莫言見面,陳文芬說:「馬先生已經88歲了,長途飛機旅行是比較累的,所以事先都沒有做這個安排。」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多年來跟蹤研究諾貝爾文學獎並出版相關著作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旅瑞華人作家萬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瑞典文學院很久以來就關注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漢學家馬悅然被選為文學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專家來準確解讀中國。
  • 袁隆平等多位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袁隆平等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nbsp&nbsp&nbsp&nbsp12月9日,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暨南繁矽谷建設工作會議在三亞召開,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多位專家、農業部門負責人、企業代表圍繞現代種業的發展作了發言
  • 中國當代四大「禁書」,每部都獲過大獎,莫言自己就佔兩部
    是"毒草",當然就要剷除,於是就有了"禁書"。中國當代,盤點四大"禁書",每部都獲過大獎。莫言就佔兩部:《豐乳肥臀》《蛙》。還有兩部: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豐乳肥臀》1997年,這部小說獲得"大家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塊砝碼。也因為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才得以完全解禁。
  • 為什麼能成為莫言的成名作?用靈性激活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人這一輩子,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生不帶來也死不帶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為了什麼?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紅高粱》,正是為我們講述了人類特有的生命力。
  • 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中國科學家,在繪本上給孩子講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近日在北京首發。這是國內首套權威、成體系的原創中國科學家傳記繪本叢書,用生動的文字、嚴謹的史實和精美的繪圖,講述了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徵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8位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 海巖:很多人對莫言一無所知 他獲獎絕對有政治性
    也有媒體開始討論,「後諾獎時代」的中國文學將是怎樣一種圖景?近日,作家海巖、蔣方舟走進了北京師範大學,和眾多學子一起討論起他們眼中的「後諾獎時代」 。「像莫言這樣在文學界德高望重的文學大家,包括我熟悉的很多人之前對他都一無所知,由此可見現在嚴肅文學是多麼小眾。 」談話中,海巖對當前嚴肅文學的處境很不樂觀。
  • 德國學者顧彬說:莫言餘華是落後作家,根本不懂什麼是人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及現代文學和思想史的研究。最有名的當代漢學家之一,同時也是翻譯家,詩人,和作家。顧彬近年來已出版的重要著作有《《紅樓夢研究》、 《中國詩歌史――從皇朝的開始到結束》、 《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重要譯作有 《魯迅選集·六卷本》等。已經75歲高齡的顧彬,滿面皺紋,那些仿佛契刻般的深深的紋路,帶給人一種被時光洗禮後的深刻和嚴肅。
  • 莫言獲獎名至實歸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酒國》俄譯版首次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安芙蘭出版社出版,10月12日上架銷售。在此之前,在俄羅斯出版的只有莫言的幾篇短篇小說。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為最先在俄羅斯出版的《酒國》寫序。他認為這部小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寫作風格,將非同尋常的形象性、無窮的想像力和不同的高超的敘述形式融合在一起。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去世,生前評價批評者不懂莫言
    當時正值馬悅然翻譯的瑞典詩人、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作品《巨大的謎語·記憶看見我》由世紀文景出版,馬悅然藉此時機與中國讀者談詩論藝,同時分享了對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看法。馬悅然說,諾獎的惟一標準是文學質量,作者的政治立場從來不在諾獎考慮範圍之內。
  •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講述·中國故事》於2019年12月26日正式開播,第七集的講述人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他心心念念他的那些寶貝「超級稻」,每天都惦記著有沒有新的發現、有沒有病蟲害發生。 每天都要到田裡去,已經成為袁隆平的生活習慣。上世紀50年代,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研究。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特殊的水稻。這株水稻長得特別好:鶴立雞群,穗頭很大,籽粒飽滿,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