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 本名凌解放,著名歷史小說作家。平素散漫不羈,敦厚於友而擇友甚嚴,喜愛讀書,突出成就是創作清代「帝王系列」歷史小說。代表作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初秋的一個上午,霏霏細雨中,《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走進二月河先生的小院,綠蔭掩窗,竹葉滴翠,顯得格外清新宜人……得知二月河先生身體不適,剛輸完液便趕回來了,讓人心存歉意與感激。在客廳坐定,我把採訪意圖說了,他就打開了話匣子……
觀點:鼓勵原創文學
二月河因為一直寫書、出書,所以對出版業有了解並情有獨鍾。談話間,二月河很看好國內的出版業。他說:「在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來河南團參加討論,我曾當面作了這方面的匯報發言。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較大篇幅談『促進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全社會都肩負著繁榮文化的責任。我很看好出版業,目前國內大環境很好,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同時,二月河對出版業也表達了他的困惑。一是原創力貧血,處於飢餓狀態。現在原創文學太薄弱,蒼白無力,蘇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設立了國家級的文學獎,對文學創作起積極的作用。我們不妨借鑑一下,重點鼓勵原創文學。對目前設的文學創作、出版獎進行整合。二是,我們作家稿酬偏低,現在好像千字80元就比較高了。與其所創造的價值不成正比,而缺乏好的原創文學深層原因之一就是搞文學創作的報酬低,他們的勞動價值沒有真正得到尊重和體現。而又深受盜版之害,更是雪上加霜了。我對盜版的感情複雜,盜版一方面是國家、出版社受損失,作者個人也受損失;可另一方面盜版圖書價格低,花幾十元錢就買一套《二月河全集》,雖然錯別字多些,但總算是看到了。另外對作家來說,出書也是件不易的事,古代作家的悲哀都是死後成名。
鄉情:傳播中原文化
二月河作為河南人、中國文化界的傑出一員,也是南陽的文化品牌和形象代表,他為中原文化寶庫和南陽作家群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河南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但距離文化強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儒、佛、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3種文化都與河南有著很深的淵源。二月河認為,河南文化的發展之路應該是把這裡獨一無二的東西傳揚出去,構建中原經濟區,也不是單純的、片面的去追求經濟,而是要從文化等諸方面去建設花團錦簇、金尊玉貴的中原經濟區,與文化發展相匹配。
河南文化資源豐富,但深入研究做得很不夠,比如提起少林寺,不應只是旅遊勝地,應該寫一些禪宗小說,轉奕研究文化的理念。從古都洛陽到龍門石窟,從邙山到少林寺……這些閃耀著河南文化亮色的部分都缺乏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對於出版界來說,可以利用河南豐富的文化資源,結合西方文化,好好的組織幾套書!
寫作:把批評當成生產力
二月河現在兼職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百忙之中並無封筆打算,但現在的身體狀況,已不允許他再進行大規模的創作了,他幾年前曾患過腦梗,現在主要寫些散文隨筆專欄文字,不再寫長篇巨製了。
「人生就像拋物線,上升很漂亮,墜落之時也有曲線。我已經有30年的時間夜裡3點之前沒有睡過覺了。這些作品,這些書的價值,由讀者,由時間說了算,我很樂意把批評、意見當成生產力。」二月河說。
誠如他本人比喻自己人生的拋物線一樣,雖不能寫長篇巨著,已經在下降的拋物線卻讓我們看到夕陽西下的優美。
他說,他並不聰明,但做事認真踏實,所有成就都是「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他說,南陽是他的家園,歸宿在南陽,人不走,情不變。他說,他要爭當中原文化發展的「老艄公」,這是多麼令人敬重的心願。
願二月河靜靜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