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不明膠狀物質」可能成因是啥?玉兔二號揭示
2020-06-22 20:08:11
|
| 字號:
A+|
A-據中國探月工程官微消息,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順利工作超過500天,在著陸區物質成分與地下結構等科學領域取得多項成果。第八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在一個直徑約2m,深約0.3m的新鮮撞擊坑內部發現大小約52cm×16cm的未知物質。與周圍月壤相比,該未知物質具有不規則的外形,呈黑綠色,有一定光澤。對此,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飛控團隊制定了嚴密的行駛方案,對新鮮撞擊坑及未知物質進行了細化科學探測。
近期,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芶盛博士,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及類地行星先導專項骨幹成員、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邸凱昌研究員、嶽宗玉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利用「玉兔二號」探測數據,分析了「不明膠狀物質」的成因。
科研團隊發現,新鮮撞擊坑周邊存在許多與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塊體。它們能夠被月球車車輪碾壓成粉狀,以此推斷其為塊狀月壤,而非石塊。光譜解混結果顯示新鮮撞擊坑周邊及內部塊狀月壤中長石礦物相對含量較多,橄欖石和輝石相對含量基本相等,表明著陸區月壤可能是蘇長巖風化產物。
通過與阿波羅任務採集的樣品比較,未知物質與角礫巖樣品的外觀較為類似。經過進一步的撞擊成坑理論分析,該未知物質為撞擊形成的角礫巖,可能為附近某撞擊坑濺射物的撞擊熔融角礫巖,或為當前新鮮撞擊坑成坑時形成的撞擊玻璃凝結角礫巖。
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處於第十九月晝工作期,兩器工況正常,能量平衡,按計劃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後續,科研團隊將繼續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的探測任務進行科學規劃,嚴密操作,爭取獲得更多的第一手月球背面探測數據,深入研究分析,相關科學成果將及時發布。
責任編輯:徐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