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刊發「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說,「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介紹,「天琴一號」試驗衛星於2018年10月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於2019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
相關專家透露,「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發射半年後,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均優於任務目標。
據介紹,《經典和量子引力》創刊於1984年,是引力和相對論領域中的國際知名期刊,主要涉及量子引力、修正引力理論及其實驗檢驗等研究方向。
「天琴一號」是天琴計劃「0123」技術路線圖的重要一環。天琴計劃的技術路線最大特色是:一方面各步驟任務有自己的科學產出或重大應用,另一方面又分階段推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走向成熟,從而保障空間引力波探測任務的最終開展。
「天琴計劃」是我國關於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科學計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3月提出,其科學目的是通過引力波探測進行天文學、宇宙學及基礎物理前沿研究。該計劃預計在2035年前後,約10萬公裡高的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建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開展空間基礎科學前沿研究。
【記者】鍾哲
【圖片】受訪者供圖
【作者】 鍾哲
廣東教育頭條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