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計劃堪比嫦娥上天的航天成就

2020-12-05 子木時光

人類文明發展取決於基礎科學的突破程度,科學家一生都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包含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等,其中天文學與物理學是人類進行宇宙探索的基礎,也是中國目前研究的重要領域。

近日我國關於深空探索再次傳來了大好消息,據最新消息報導,我國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衛星預計在今年年底前發射。

該衛星將對高軌道空間傳感器、無拖拽控制技術、雷射幹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運動。

早在二零一四年,我國就提出了天琴計劃,計劃在十萬公裡高度的地球軌道上部署三顆衛星組成的長十七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用來探測引力波信號,並利用引力波深入研究基礎物理、天文學和宇宙學,研究空間引力波探測將帶動一大批高尖端核心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如精確測量地球重力場,使人類更加深刻了解地球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分布和變化。

就像一個精確度極高的標誌,大到行星之間的距離,小到原子尺度變化,通過引力波探測都能精確測算出來。無論在軍用還是民用領域都有重要戰略價值。

除了中國外,美國也建設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不過不能持續研究。而天琴計劃的引力波探測具有光學輔助手段,而且可以長期穩定捕捉引力波來進行持續驗證。

我國天琴計劃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完成月球與衛星的雷射測距系統,並在地面建設大型輔助設施。

測距系統在一八年一月已經實現,而在五月二十一日升空的鵲橋衛星中有所應用。

第二階段完成無拖拽控制空間等效原理檢驗。

第三階段完成高精度慣性傳感系統以及全球重力場測量。

前三個階段,我國目前均已完成。

今年年底發射的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衛星屬於第四階段,在十萬公裡空間軌道進行引力波探測,完成全部四個計劃,預計投資一百五十億元。

天琴計劃是我國牽頭研製的國際合作項目,除了我國高校機構參與外,來自德國、義大利、法國的頂尖科學家紛紛希望加入該項目。

目前俄羅斯幾位教授已經參與到該項目中。

天琴計劃是一個很大的。

科學項目國際合作不僅可以提高效率,更能互相幫助。

例如天津計劃需要使用到空間望遠鏡,而俄羅斯已經有成熟的設備可以借用。

此外,俄羅斯一些高精尖設備製造商也想參與到天晴計劃中來。

引力波的研究對測量地球礦藏及水資源分布等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此外還能極大地推動雷射物理和航天技術等發展。「中國要做強國,在基礎物理和航天方面一定要加大發展力度。

相關焦點

  • 「天琴二號」將上天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天琴計劃備受關注。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中國或再次引領全球,砸下150億啟動「天琴計劃」,讓美國都羨慕
    隨著中國完成嫦娥五號探索工程,意味著在探月工程中我國再度向前邁出一大步。當然隨著嫦娥五號成功降落在四子王旗之後,意味著現階段的探月工程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嫦娥五號並非終點,畢竟我國的探月工程最終是要實現在月球上打造研究基地的目標。
  • 揚眉吐氣,「天琴計劃」正式亮相,我國新航天技術將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的航天技術近幾年來可謂是發展迅速,現階段正在逐步與擁有世界領先航天技術的美德等國之間差距不斷在減小隨著近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也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項航天計劃。 近日,多名空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那麼這個承載著萬千專家學者夢想的「天琴二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是我國「天琴計劃」非常重要的一環。
  • 揚眉吐氣,「天琴計劃」正式亮相,我國新航天技術將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的航天技術近幾年來可謂是發展迅速,現階段正在逐步與擁有世界領先航天技術的美德等國之間差距不斷在減小。隨著近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也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項航天計劃。近日,多名空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那麼這個承載著萬千專家學者夢想的「天琴二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是我國「天琴計劃」非常重要的一環。其衛星將會在太空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的探測技術與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由國家航天局為工程大總體管理單位,中山大學為用戶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為衛星總體負責單位,試驗載荷分別由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五院等單位研製。  「天琴計劃」將分三次總計發射六顆衛星上天,第一次發射一顆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試驗衛星,第二次發射兩顆雷射幹涉測量技術試驗衛星;第三次發射三顆天琴衛星,組成編隊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  羅俊說,此次發射的「天琴一號」,是「天琴計劃」擬發射的第一顆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好比是引力波「探頭」,它的核心技術就是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關鍵技術之一。
  • 剛剛上天的還有「天琴一號」:引力波太空探測再邁一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0日電(賀喜梅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我國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隨之一起飛天的還有「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8顆衛星,此次發射也標誌著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來源:科技日報「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天琴計劃正在緊張籌備,或將引領世界探索宇宙
    2020年對於我國的航天事業來說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的北鬥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還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並且在最近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首次為人類帶回月球土壤,這讓我國的航天事業震驚了全世界。
  • 中國啟動「天琴計劃」,劍指引力波,2035年人類科技將飛躍
    那就是「天琴計劃」。這個「天琴計劃」就會我國科學家關於引力波探測的一項偉大計劃。這是由中山大學的物理學家羅俊院士提出的。我國的「天琴計劃」所要做的是在太空之中觀測引力波的存在。所以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牽一髮而動全身。此計劃一但成功,那勢必會投進世界基礎科學的進步。在2019年的12月20日,長徵四號火箭已經攜帶著「天琴一號」衛星上天了。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發射後891秒,「天琴一號」正常入軌,電源開機正常。「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中山大學聯合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論證並抓總研製,主要用於「天琴計劃」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在軌驗證,並能夠進行地球長波重力場模型的反演。
  •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關鍵技術獲得重大進展
    三顆星,形似太空裡架起的一把豎琴,可聆聽宇宙深處引力波的「聲音」,這是我國科學家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27日,在廣州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45次學術討論會傳來了關於「天琴計劃」的最新消息。該計劃牽頭人、中科院院士羅俊向新華社記者透露,當前「天琴計劃」多項關鍵技術已獲得重大進展,其中包括慣性傳感、雷射幹涉測量、無拖曳控制、衛星平臺等多項重大技術,接下來這些技術將陸續進入在軌驗證階段。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舉國歡騰,毛主席卻曾囑咐航天人:不要驕傲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平穩「親吻」祖國大地,圓滿完成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的任務之一。22天21.5小時,往返地月共計約76萬公裡的路程的嫦娥五號完成了太多中國從未完成的任務,更值得稱讚的是嫦娥五號任務原本準備的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中,一項都沒用到,嫦娥五號就這樣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祝願一路順利高歌,其背後也顯示出我國航天人的高超水平。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的月土怎麼分?航天人早就有了計劃。
  • 「天琴計劃」基礎設施奠基
    本報珠海3月20日電 (記者賀林平)我國首個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基礎科研項目「天琴計劃」20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奠基,正式啟動了其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目前,中山大學天琴研究中心正在「引力理論與實驗分析」「衛星平臺與控制」「精密光學測量與遙感」「地月系統物理實驗」等方面組建科研團隊。
  • 腦洞大開:燃燒多少個月餅才能把嫦娥送上天
    人類一直對於上天、登月抱有浪漫幻想。世界航天第一人是明朝的萬戶,本名陶成道。雖然他的死亡宣告了失敗,但是他的創舉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被稱為「真正的航天始祖」,為了紀念他,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陶成道不是第一個為航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人類不會因為死亡而停止對航天航空的探索。美國為實現載人登月,作出了包含三個階段的計劃。
  • 天琴計劃:那些宇宙探秘者的故事
    201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天琴計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琴計劃」依託各種引力實驗、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多點發力、分步實施,最終目標是探測空間引力波,但在推進過程中也「沿途下蛋」催生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比如,我們通過臺站把雷射打到月球上面測距,已經能夠測得非常準確。
  •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9顆衛星,其中「天琴一號」系「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
  • 「天琴一號」衛星首輪實驗結果發表
    中科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說,「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
  • 每個航天人點滴的努力,成就了我們國家的航天夢
    ——康德中國的航空事業到2020年已經有六十四年了,回首中國整個航天發展歷程,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載人航天,到月球探測,到北鬥問天,一代代航天科研人員,用青春乃至生命,創造了一個個「中國奇蹟」,成就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今天是「中國航天日」,我看了一些關於航天人員背後的故事,深深被感動了。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其中,ASTROD計劃瞄準10-3~10-5Hz的引力波,幹涉儀臂長為3×108公裡,是一個技術難度比LISA還高的空間任務概念。ALIA採取與LISA完全相同的軌道與天線構型,只是幹涉儀臂長縮短10倍,探測引力波頻段也提高10倍。  天琴計劃的出發點是切實根據我國的技術能力實際和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前景,提出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