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國內首顆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它將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為五年。高光譜業務衛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高解析度成像光譜儀。目前,這類衛星大多為軍方發射,民用類較少,主要用於大氣、海洋和陸地探測等。
-
時空大數據的未來: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時代〡水木資本原創
美國是最早使用衛星遙感技術的國家,於1962年利用「先鋒二號」衛星首次拍攝地球雲圖;此後,俄羅斯、中國、歐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日本、以色列、印度等陸續建成自己的遙感系統,中國最早是於1975年首次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
-
中國規劃2020年前後發射5顆新科學衛星 探索什麼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 胡龍江)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左右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 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結束中國科學家一直使用國外太陽觀測資料的局面。這顆衛星將觀測並研究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太陽爆發能量的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等。它對重大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預報,將為中國空間環境保障做出重要貢獻。
-
我國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新篇章
5米光學業務衛星為我國空基規劃中的重要型號,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並對該業務衛星工程建設負總責,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為項目法人,直接負責工程建設管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中國航天雙星串聯技術突破 兩顆衛星成功進入軌道運行
此次採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環境減災二號A、B星是兩顆光學對地遙感衛星,用於接替已在軌運行12年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中國航天雙星串聯技術突破 兩顆衛星成功進入軌道運行了解中國航天的航天科技迷應該都知道在這一周內,長徵四號乙已經完成執行兩次發射任務,在9月21日,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完成海洋二號03衛星的發射任務。
-
中國航天新壯舉:亞洲最大民用衛星地球站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近日在河北省懷來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衛通舉行了衛星地球站項目開工奠基儀式。該衛星地球站項目擁有先進的衛星測控系統、強有力的測控技術團隊,將具備同時運營管理多顆衛星測控和業務監測的能力,還將承擔寬帶衛星關口站、電信港、數據中心、新業務拓展等重要任務。
-
為什麼美國GPS只要24顆衛星,而北鬥要55顆?專家給出答案
美國和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都俘獲了大量的德國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為德國秘密研究火箭技術,兩國以此為契機為了爭奪航天實力的最高地位而開始了長達20年的太空競賽。終於在1957年,蘇聯奪得先機,向外太空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美國不甘落後,奮起直追。伴隨著美國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雙方太空競賽達到頂峰。
-
美GPS有28顆衛星,俄格洛納斯有30顆,中國的北鬥有多少?
為了避免美國通過GPS系統對本國的民用和軍用設施進行控制,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都積極地開發著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比如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中國的北鬥等等。衛星導航系統是由發射到地球軌道的衛星組成的,各個系統的衛星數量也有所不同。據悉,美國GPS有28顆,俄羅斯格洛納斯有30顆,那麼中國的北鬥系統有多少顆呢?
-
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
國星宇航COO王瓏:未來全球任意地點的上空,都會有超千顆衛星提供服務
9月27日,在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的「2020中國智造業年會」上,國星宇航COO王瓏在演講中表示,近5年新成立且拿到融資的衛星網際網路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之前中國該領域成立的所有企業數量。這是因為2015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的發布,為社會資本參與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打開了大門,隨後,便湧現出一大批商業航天公司。
-
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布局正當時 下遊測繪應用市場空間巨大
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該星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全面形成。高分七號衛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研製的應用衛星,是一種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於2019年11月3日成功發射。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主載荷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與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共同研製的「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牽頭,國家立項的技術試驗衛星。
-
三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發射升空 發射一顆民用衛星分幾步走?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包括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
-
「成都造」衛星明年量產 一期衛星工廠預計年產200顆衛星
本報記者 張青青 攝成立兩年,成功研製並發射9顆AI(人工智慧)衛星;疫情期間完成1.5億元A+輪融資,目前估值近10億元;上榜中國航天企業30強;連續兩年進入成都新經濟企業「雙百」榜單……走進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國星宇航),展廳裡的一串數字折射出這家民營商業衛星公司的「火箭速度」。
-
日本計劃再發 3 顆衛星,2024 年建成自有衛星定位系統
IT之家11月24日消息 據澎湃新聞報導,11月23日在成都開幕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日本方面表示,準天頂衛星系統(QZSS)計劃再發射3顆衛星,在2024年3月底組成有7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建成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
-
2020年前後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向全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
2016年12月2日訊,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目前,5顆科學衛星正在立項、研究中。在2020年前後,將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
-
日本計劃再發3顆衛星,2024年建成自有衛星定位系統
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QZSS)計劃再發射3顆衛星,在2024年3月底組成有7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建成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整個系統的終極目標是在2036年,導航空間信號測距誤差維持在0.3米左右。
-
中國解析度最高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
我國解析度最高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 李晨 龐丹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2020年7月3日11時1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 這是一顆具備亞米級解析度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
-
中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完成
2020年11月16日,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5米高光譜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該衛星正式投入運行。該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四號運載火箭送入預定軌道。衛星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5年,通過所搭載的兩臺相機,可有效獲取115公裡幅寬的9譜段多光譜數據以及60公裡幅寬的166譜段高光譜數據,其中全色譜段解析度可達2.5米、多光譜為10米、高光譜優於30米,高光譜載荷可見近紅外和短波紅外光譜解析度分別達到10納米和20納米。該星作為中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新型對地觀測衛星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