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劃2020年前後發射5顆新科學衛星 探索什麼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 胡龍江)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左右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專家表示,空間科學衛星是人類認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國在基礎科學方面不斷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並將引領中國實現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跨越發展,為航天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增長點。

  「十三五」科學衛星要探索什麼?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選出5個空間科學衛星項目,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這5個項目包括: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據介紹,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等離子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對於深入理解影響空間天氣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有著重要意義,與國際同領域的任務相比具有獨特的切入點和創新思想。

  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將實現對地球系統中水的分布、傳輸與相變過程的機理及水循環系統的時空分布特徵認識上的突破,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特徵,深化理解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

  愛因斯坦探針(EP)致力於發現和探測幾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測引力波爆發源的電磁波對應體並對其定位;系統性地開展大樣本X射線源的時變巡天監測。

  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結束中國科學家一直使用國外太陽觀測資料的局面。這顆衛星將觀測並研究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太陽爆發能量的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等。它對重大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預報,將為中國空間環境保障做出重要貢獻。

  科學衛星體制創新釋放中國航天發展活力

  吳季說,中國自1970年4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應用衛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加強國防、普及應用和激勵民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限於歷史、體制方面的原因,這些航天工程任務偏重於工程實現,在發現空間科學新知識、引發前沿技術變革、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還未達到預期要求,空間科學還未能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吳季說。

  他介紹,為了彌補中國航天事業在空間科學和探索領域的短板,「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在國務院批准實施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將空間科學衛星計劃作為其中最大的項目予以支持,為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體制機制創新之路,確立了以科學目標重大性和帶動性為核心的衛星計劃遴選標準,創建了確保重大科學產出的科學衛星工程管理體制。

  中國自去年以來,已經發射了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今年還將發射量子衛星和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這一系列空間科學衛星與載人航天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共同組成了互不替代且相互補充的空間科學發展布局。」吳季說。

  這些動向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全球頂級科技期刊《科學》和《自然》5年來近10次追蹤報導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的重要進展,在暗物質衛星發射時報導稱:「中國發射衛星加入探測暗物質的空間科學競爭行列」「暗物質衛星的發射開啟了中國空間科學的新紀元」,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空間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空間科學實驗與探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內稟屬性決定了每項空間科學計劃都是非重複性的、非生產性的,包含了大量新需求、新思路、新設計、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成為中國空間科技重大原始創新驅動力的源頭活水。」吳季說。

  中國空間科學仍需長遠規劃

  據統計,美國航空航天局每年190億美元預算中,50億美元是用於研發科學衛星。歐洲空間局每年用於科學衛星的經費也有二三十億歐元。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有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依靠科學衛星數據,其中有17位來自美國。

  吳季說:「中國是航天大國,每年發射20多顆衛星,直到去年年底才發射了專門用於科學研究的衛星,這與中國的地位並不相稱。」

  吳季介紹,除了上述「十三五」的5個衛星計劃,中科院也在為「十四五」科學衛星工程研製做準備,將在2017年前後從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計劃(STEP)、X射線時變與偏振探測(XTP)、太陽極軌望遠鏡計劃(SPORT)和空間毫米波VLBI陣列(S-VLBI)這4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的空間科學衛星項目中,擇優遴選1至2個開展工程研製,在「十四五」期間發射。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中國到2030年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他建議,應將科學衛星系列納入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中國空間科技創新能力從「跟蹤」為主向「並行」和「領跑」轉變,「讓中國人為人類創造新的知識。」

相關焦點

  • 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 2020年前後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向全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
    2016年12月2日訊,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目前,5顆科學衛星正在立項、研究中。在2020年前後,將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
  • 中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88顆衛星布局 2025年前後建成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張素)記者6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辦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完成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88顆衛星布局。「88顆衛星分為三類,分別是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
  • 2020年將有10顆衛星升空
    2020年的到來可以說是不順的一年,中國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都被耽誤了,不過也不是沒有好消息中國北鬥星我們的驕傲,我國的北鬥星衛星組網是按照相關規劃,北鬥星衛星將迎來組網衛星的高密度發射,今年計劃發射18顆北鬥星三號衛星,最後一顆衛星下月發射。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2020年前再發射12顆衛星
    12月27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宣布,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今日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北鬥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世紀90年代啟動研製,按照「三步走」戰略實施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北鬥三號系統建設,先有源後無源,先區域後全球,2012年底開通亞太服務,如今終於開啟了全球時代。
  • 發射1萬顆衛星上天,組建國產「星鏈計劃」,星河工程不愧大手筆
    500顆星鏈衛星,時間最近的一次發射是2020年6月13日,一枚獵鷹9型火箭把61顆星鏈衛星送入了太空。衛星組成,堪稱網際網路衛星產業大手筆,其功用與「星鏈計劃」相當,而且採用了6G技術,其傳輸速度更快,而作為目前正在主導建設的星河衛星網際網路一體化空間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其已經納入2020—2022年成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並成為其中重點任務之一。
  • 「天團」主力全部就位 兩顆「北鬥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12月16日,第52、53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12月16日,2019年北鬥發射任務的收官之戰順利結束。隨著第52、53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落子於北鬥「大棋盤」的中圓地球軌道,北鬥三號在該軌道上規劃的24顆衛星已全部到位,意味著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正式完成。  什麼叫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北鬥三號為何由三種軌道衛星組成?這次發射又有何意義?
  • 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揚生教授表示,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的是電子科技大學建校以來首次以校名命名的衛星。
  • 安徽衛星發射中心同步發射「墨子號」定向量子衛星1-5顆
    中國研發「量子通信衛星」,西安又是一個引爆點!清華大學通信工程系陳洪亮團隊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已進入實驗階段,相關實驗信息日前已進入科學決策流程,時間定於明年1月中旬。1月1日,「墨子號」實驗衛星首飛成功,將為海南衛星發射成功貢獻新的有力推動力。
  •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圖)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送入太空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北京時間9月19日11時26分,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 中國行雲工程最新進展:計劃2021年發射12顆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工程β階段建設目前已經啟動,計劃2021年發射12顆衛星,屆時天基物聯網的全球服務能力將顯著增強。圖為行雲衛星示意圖,中國航天科工供圖行雲工程是我國首個自主投資建設的低軌窄帶物聯網衛星星座
  • 美國要發射400顆星鏈衛星 被批是「太空殺手」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5日稱,這次發射的60顆衛星總重約18.5噸,堪稱SpaceX公司有史以來發射的最大載荷,甚至超過了「重型獵鷹」火箭的發射紀錄。該公司CEO馬斯克此前曾在社交媒體上公布過60顆衛星緊密排布在一起的照片(如圖)。按照規劃,它們屬於「星鏈」計劃中的第一批「預生產」型號,將運行在440公裡的軌道上接受測試。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北鬥三號定位系統開建 2020年35顆衛星全球組網
    北鬥三號全球定位系統啟動建設  記者從正在深圳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暨首屆衛星應用國際博覽會上了解到,我國北鬥三號全球定位系統正式啟動建設,計劃今年底將發射四顆全球組網衛星。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 冉承其:我們正在建設的北鬥三號系統,它除了全球覆蓋以外,在性能上在我們系統的可靠性上,還會有大的提高。從定位精度來講,會在現有系統性能提高一到兩倍。  按照規劃,中國北鬥正在按從國內覆蓋、到亞太區域覆蓋、再到全球覆蓋「三步走」的規劃穩步推進。
  • 全球數十萬顆衛星預計發射!衛星網際網路會是泡沫嗎?
    星鏈的低軌衛星發射計劃分兩期,第一期計劃發射4425顆衛星,第二期計劃發射7518顆,兩期累計達到1.2萬顆,根據最新的申請信息,SpaceX遠期規劃將再次發射3萬顆衛星,目標是完成全球星座組網,逐步由服務美國加拿大提高到全球, 按照目前平均每兩到三周發射一次「一箭60星」算起,預計今年年底星鏈計劃將擁有1600顆左右衛星,短短幾年時間,spaceX
  • 全球首顆!中國將於2020年底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2020年06月11日 11:01 來源:東方網 作者:解敏 編輯:潘曉明   東方網記者解敏6月10日報導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年08月15日 21:46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 衛星「墨子號」自2011年完成中科院組織實施的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立項綜合論證,正式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以來,歷經5年的研製,即將擇期 發射。:26外媒熱議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記者 韓莎莎)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全球授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
  • 2020年,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意味著什麼
    火星的附近還有兩個像&34;一樣的小衛星。人類不斷探索火星,就是想在其中尋找更多生命起源的跡象,更希望有一天火星能成為人類生存的第二個家園。2、目前為止登錄火星的國家目前,全球發射火星探測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有21個,美國最近一次是發射的名為&34;的探測器與2018年5月5日升空,歷時205天,,航行4.84億公裡,與同年11月27日凌晨3時54分著陸火星。
  • 大漠問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2020
    12月27日23時44分,隨著一聲「點火」口令的下達,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拔地而起,託舉著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和微納技術試驗衛星順利升空,火箭尾部噴出的桔色烈焰映紅了戈壁灘。隨後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航天任務順利收官。北京時間12月27日23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