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和國防事業,做人做事他皆是同行中的楷模。昨天,楊嘉墀誕辰101周年,緬懷致敬!
楊嘉墀是航天技術和儀器儀表自動化專家,中國自動化學科的創建人之一,中國返回式衛星研製的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促進北鬥導航系統應用的牽頭建議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嘉墀出生於吳江的絲業世家,深受家族「實業救國」理念的影響。1937年考入交通大學後,他暗自立誓要造中國自己的火箭,提升我國工業化水平。
1947年,楊嘉墀赴哈佛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職副研究員期間,他憑藉多學科、理工結合的優勢,研製出「楊氏儀器」——自動記錄光譜儀,為回國後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經驗。
1956年,響應新中國「向科學進軍」的召喚,楊嘉墀義無反顧地變賣家當,購買了一批當時國內科研事業發展所需的儀器。一爭取到回國的機會,他連楊氏儀器的發明金都不要了,馬上攜妻女回到祖國的懷抱。歸國後,楊嘉墀參與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組建。
1963年初,為確認原子彈的威力大小,技術總負責人楊嘉墀帶領團隊加班加點研究可以測量核爆炸時火球溫度的測量儀,成功測量了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結果。隨後他組織完成的「火球光電光譜儀」也應用於1967年我國首枚氫彈的試驗。
1965年,楊嘉墀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同時組織了「姿態控制小組」,提出可以採用自動控制實現衛星發射後的的姿態調整,並且解決了測定衛星姿態的重要儀器「紅外地平儀」在低溫環境中無法工作的難題。
1975年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並成功入軌,楊嘉墀主持研製的衛星姿態控制系統將決定這顆衛星能否成功返回。經過不分晝夜地密切關注和計算,他果斷拍板衛星能按計劃回收,為決策提供了依據。三天後,衛星成功著陸,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錢學森讚揚他:「控制有功」。
「光看眼皮底下的,不是好科學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他就提出要搞太空飛行器的智能自主控制,15年間遞交了11次研究申請報告。去世前夕,他不僅囑託團隊要堅定不移地研究該技術,還牽頭提出了關於促進北鬥導航系統應用的建議。
歸國效力五十載,他參與了幾乎所有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從「兩彈一星」到「曙光號」,從完成載人夢想的「神舟」到奔月的「嫦娥」,再到指路的「北鬥」。「爭名當爭國家名,計利當計人民利」,這一生他為國搞科研,奉獻熠熠生輝的創新成果,也奉獻一顆赤誠的愛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