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秉陽)記者日前獲悉,我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商業「可重複使用返回式空間環境利用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的驗證。
在日前由中國宇航學會等主辦的「天地航班——中國首次商業返回式衛星服務」科學傳播研討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返回式衛星總師趙會光說,通過衛星系統設計升級和優化,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回收載荷將達到500公斤,在軌時間可達20日,返回模塊具備10次到15次重複使用能力。
空間環境具有微重力、粒子輻射、超高真空、交變磁場等獨特的環境特徵,是開展空間微重力科學研究、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理想場所。
我國自1975年成功發射並回收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以來,已經成功發射了25顆返回式衛星,多年以來搭載開展了大量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和空間育種機理研究項目,取得了一批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現有返回式空間實驗平臺相比,我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平臺具有微重力水平高、載荷可返回、時效性好、成熟可靠、效費比高等特點,可廣泛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空間新技術驗證、空間製藥、空間育種、空間微生物、空間材料、空間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科學實驗和空間活動,有助於促進空間科學、微重力和空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航天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從明年起,我國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有望在10年間發射15次左右。其常態化運營有望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性能先進、便捷高效的飛行實驗手段,打破目前搭載實驗機會不足的局面。